创造适合中职生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608 浏览:154058

七年来,我一直在教学第一线,面对着一张张年轻、富有朝气的面孔,传道、授业、解惑.特别是新闻采访写作课程的教学,始终没有间断过,思考的也比较多.我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挫折和烦恼,但更多的是收获和经验.中职生,社会上有的人认为他们是被淘汰的学生,可塑性有限,但在教育者的眼中,是“有教无类”的.对每一位教师来说,学生可能在班级里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这个孩子就是百分之百,是父母头顶上的一片天!学生往往拒绝的不是教育的内容,而是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教育者的态度.尽可能地想方设法培养出适合中职生的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始终保持欢快愉悦的心态.

一、教师的重新定位和角色转换

记得读书时,我的老师对我说过,教师在讲台上讲的每一句话都是权威,哪怕错了也是对的.这句话有些极端,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实际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已经远远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他们个性化十足,根本不可能拘泥于枯燥的说教了.教师的角色应当由学生的师长转变为学生的伙伴,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由知识的主宰者转变为学生的共同学习者.

现代社会信息量急剧膨胀,新闻采访写作的发展日新月异,更要求教师的视野开阔、思想先进,否则无法给予学生鲜活的知识.每次上课前,我都会先把头天的重要新闻整理出来,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学生身边的重大国内外新闻.学生有时候忙于练声、做节目;有时候资讯太多了,也没有能力分辨,听了我的讲解后收获很大,坐在教室也能知天下事,能做到“心忧天下”.同时,了解了这些新闻事件,也让他们在上课时的注意力更集中,结合刚刚发生的新闻案例来印证书中学到的理论.通过创设一些案例情景,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自我生成与能力的充分培养.

二、互动的方式最实用

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老师讲授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由多种感光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新闻采访写作课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有实战的练习,中职生的基础有限,每天去实习不太现实,所以,就要高效利用课堂教学,让课堂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思维热情.


目前市面上的教材大都是针对大中专学生的,怎么讲解?这就需要教师来把握.在课前我会向学生征求意见,讲什么、怎么讲,根据学生的意见来进行.甚至有时候在课堂上,学生有额外的要求,只要是合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我都尽量满足.学生被尊重的同时,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和主动性都会被激发出来.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的求知充分点燃,创造充分调动的过程.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老师不再是讲解者,学生成了主导,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身边的事情,把能成为新闻的事件记下来,上课之前进行新闻发布.在学生不知不觉的新闻发布中,我也知道了学生的喜怒哀乐,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学生排解消极的情绪,倡导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教书育人,和学生真正地“心意相通”.所有这些既扩展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又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课堂教学时就能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讲解知识不枯燥,易于理解.师生之间平等交流,形成了融洽的气氛,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轻松愉快了.

三、让学生主动学习

上课前,我还会一一点评每位学生上次作业的问题,容易犯的错当堂指出,课余再单独找学生讲解.这样可以有的放矢,又不至于打击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让学生围绕问题去表现、交流、思考、讨论、合作,学生顿时活跃起来,涌现了很多我没想到的问题、知识、方法.

学生是一个富有求知活力的、充满追求的生命个体,教师的教学设计就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知识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人文价值,“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渗透.课堂上给予我很多正面的回应,学生也不断获得了自信心,逐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由教师的教向学生学的转变带来的最大收获和体验是: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

在当前的课改大气候下,我大胆参与课改,研究教法、学法,开放课堂,学生参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认真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教研水平,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实惠,使自己由经验型的教书匠向专家型的新教师迈进!让我们选择一个新的视角——从研究教学活动入手,用反思的态度检查我们的课堂,从审视的角度评价课堂,把困惑变成收获,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进.

(作者单位 湖北省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