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的本源是社会与个人的统一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396 浏览:144712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立足于个人的现实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要坚持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服从和怎么写作于社会发展.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 本源 社会需要 个人需要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

尽管当代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问题进行专门探讨的不多,但从诸多论述中还是能够发现,当前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工具.比如,廖德胜、余忠钦认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我们党的根本目的决定的.不难看出,这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功能、阶级性出发来确定并阐述其目的的,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需要的工具.首都师范大学杨生平教授则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其政治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本质就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意识性和政治意志性.而然,以上学者均是从服从和怎么写作于社会发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需要的角度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的,这也应该算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源的一种诠释吧.实际上,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中西方古代学者身上.

关于道德教育的本源,我国古代统治者及先哲们从社会和个体层面进行了理论探讨.从孔子开始,古代先哲们便从社会层面强调道德教化,并把德育看成是立国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子则有“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一说.从治国安邦的角度来看,道德教化具有必要性,但可行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子从个体层面出发,通过提出各种“人性论”,为道德教育的可行性进行了佐证.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到孟子的“性善说”,再到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检测设不同,但都认为,通过教化可以使人的善性得以增长.人人向善是形成稳定的统治局面的前提.于是,道德教育自然就成为安邦治国的一种方略.

西方古代先哲对道德教育的本源的探索,和我国古代先哲相同,基本上也都是从社会层面和个体层面的论述的.无论是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善邦”,培育理性和养育善德的目的都是为了治国.可见,任何社会、国家都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思想的生产和分配”,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怎么写作,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统治地位.从这个角度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服从和怎么写作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无可非议了.

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

再次分析先哲们从个体层面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论述,不难发现,先哲们从人性角度所提倡的道德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包含着人自身对善和教化的需要,否则,教化对人的改变起不了多大作用.于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又有一种观点:个人发展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譬如,余玉花教授认为,“以人为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在具体活动过程中,要增强人的主体性地位,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培育人文精神.余文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由于人”和“为了人”.再如,张耀灿教授提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本原目的是促进人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些观点已开始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把思想政治教育视为人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政治保障工具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为何是人在社会中的一种生存和活动方式.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起源来分析.大家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由原始社会的道德教育演变而来,而原始社会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起源于人们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或者说更好地生活及发展的要求.比如,人类产生的第一个道德规范就是约束和调控性行为和性关系的道德.为什么要约束性行为就是为了加强内部团结、巩固外部联系,从而实现氏族整体利益的要求.这种规范通过风俗习惯的形式在共同生活中对氏族成员施加影响,黄济教授把这种原始形态的德性生成过程称之为“生活式德育”.原始道德及德育的产生是出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处境的体悟和生存意义的领悟,直接怎么写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角度来分析,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或者说人的所有思想、全部社会生活都根源于人的实践.这里的实践不仅包括物质生产、物质交往,而且同样包含精神生产、精神交往,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就是人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活动,成为人生存发展尤其是把握精神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实践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因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其存在绝对不是一种纯自然的客观存在,而应该是一种有意识的、有思想的社会存在.因此,人必然具有对思想和精神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与自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人的这一需要,它才有存在的必要.换句话说,人对思想和精神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本源.

将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由于人们有更好地生存、提升自己、发展自己的需要尤其是有德行修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人的这种需要,因而成为人们认识和发展自己,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获得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人们追求自己的价值理想的目的性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本源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个人发展的需要”两个观点并不矛盾,相反,思想政治教育在本源上应该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首先,从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来看.社会由人构成,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发展又能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供人的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互为目的、互为条件.个人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基础之上,而且,只有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来都是根源于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的统一.

在人类早期,其主要活动是维持生存,产生于人们共同生活需要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以风俗习惯的形式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融为一体.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人与自然界的分化越来越明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断增强,这时,便产生了制度化的教育,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维护统治秩序,传承道德,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随着阶级的形成,道德发生了分化,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使思想道德教育日益突出了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使其逐渐演化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有不同性质的国家、政党、制度存在,反映并维护国家、政党、制度的意识形态就一定要发挥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发挥意识形态作用的重要方式,必然要为维护统治阶级的自身利益怎么写作,其地位是独立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然而,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统治阶级的工具而没有或不能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实际上,这一形式始终没有也不能脱离人们的现实需要.历史上凡是施政纲领脱离人们生活实际的统治阶级,其政权总是不长久的.历史也同样证明,凡是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适应时怎么发表展要求,不断满足社会群体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取得预期成效,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融入人们的社会共同生活,怎么写作并服从于社会发展,同时,密切结合并不断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指导.只有基于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两者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既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物质基础、社会功能和社会普遍价值,也必须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人的关系,着眼于“现实的个人”的需要,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当然,也不能过于追求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生活而脱离社会主导意识的指导,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向世俗化.(作者单位分别为:西安外事学院;西安科技大学)

注释

①廖德胜,余忠钦:“新时期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1期,第1~8页.

②杨生平:“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及其实现”,《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第115~118页.

③余玉花:“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发展目的――兼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舍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72~77页.

④张耀灿,曹清燕:“论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第169~171页;“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定位――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江汉论坛》,2008年第1期,第35~38页;“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人学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2~7页.

⑤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