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60 浏览:70547

摘 要 : 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小学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小学道德教育在基础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时代潮流中,德育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因此,搞好德育教育对于基础教育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有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小学生;德育;基础教育;成长;重要地位

小学时期是一个人习惯、思维、人格的形成初期,对其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幸福观具有极为重要的培养和塑成作用.小学道德教育不仅对公民个体的思想、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是集体行为实践的规范与标准、是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基石与精神引导.小学道德教育对于国家的良性发展、民族的精神健全、以及未来国际竞争所需的文化软实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加大,以及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少年儿童的压力增大,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至少有3000万人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约1/5有抑郁倾向,自闭自私,沟通交流障碍,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等问题.在北京的一项调查发现,32%的中小学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70%的家庭教育不合格,但80%的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疾患未被重视,以至于延误病情带来严重后果.

所以,本文拟对小学道德教育的原因、基本功能、实施路径及应注意的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浅见,从而达到提高小学生道德教育的水平.

一、 加强小学道德教育的原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改革的时代潮流中,德育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德育教育切切实实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思想和新问题不断涌现,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大,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其思想方面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学校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 .学校是小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职能,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今社会日新月异之际,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步伐却远远跟不上实际需求,大多数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造成德育失去了吸引力;其次,学校德育主要还是依靠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教学,以及班主任的班会课堂教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不能使德育思想深入到学生的脑海,也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班集体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家庭教育效果不够有效 .家庭教育对子女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所谓“一位好母亲,顶得上一百位教师”.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生活节奏步伐加快,相当多的家长都疲于奔命于工作和生活之中,自然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更有甚者,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家长常年外出打工,只把子女单独留在家中,让爷爷奶奶等老一辈人给予照顾,因此,这些家长更多的时候是把教育子女的希望过分地寄托在教师身上,这种瘸脚的教育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网络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着大量充斥在网络上面的暴力、、游戏与虚检测信息,作为一名未成年的小学生,是非常容易受到诱惑或者迷惑的,进而沉迷网络而难以自拔,在面向全国九大城市的青少年展开的一次调查中,问及上网的主要目的时,47.9%的孩子选择聊天,56.3%的孩子选择游戏,统计表明,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聊天、玩游戏、观看不健康内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网上学习的时间,而如果一个人长期沉迷网络,那么很容易会造成精神颓废、影响身心健康、影响人际交往、影响家庭、社会的稳定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对于一个普通的中小学学生来说,必定会影响其思想和学业,最终侵害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极大地破坏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无疑又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极大的挑战.

二、 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

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教育是实行学生全面发展、实行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德育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长期以来,我们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因此,必须做到德育教育、教学教育一体化,充分重视德育的功能.

小学德育的基本功能有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小学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具有指导性作用,对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发挥重大的影响作用,具体包括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的影响.小学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能够产生实际的影响,包括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个性形成等影响作用.小学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是指德育具有教育性.包括德育本身的“教育”或价值属性和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促进作用,对智育、体育、美育的促进功能.所以要把教学的德育功能融入到各科教学之中,融汇在学校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三、 加强小学道德教育的途径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各个学科之中.课堂教学在各种教育途径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德育工作要充分发挥课堂的积极作用,配合各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各科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与课堂知识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达到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双赢的目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在生活中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学生美好的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靠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如:德育课、德育活动和德育练习等,又要靠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形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把德育自然灵活地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学生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当生活中的弱小者如小弟弟、小妹妹及需要帮助的同伴交往时,学生会自然流露出“爱心”,并付之于行动――去帮助他人、为他人怎么写作,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关心别人的良好品质.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直接、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尊重学生,重视主体观念.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文明礼貌、道德规范这些行为准则,只有让学生去自觉追求,才会积极地付诸于实现.教师要留心观察每个学生,并找出他们喜赞扬、乐成功的共性,同时又注意到学生的不同个性,在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需要,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他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以及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把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优良品质转化成他们自觉主动的需要.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整体工程,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与学校,家庭和社会以及学生个体相结合,并且要注意不能停留在形式当中,要注意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将德育工作的措施进行优化,只有这样,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够真正提高实效,让小学生能够走在健康的成长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