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8 浏览:16724

摘 要: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面临着这一群体的个体差异大、稳定性差等特点.这使得此项工作在组织架构、内容选择、手段运用、保障实施和体制建立上都存在不少难题,需要我们从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动力缺失、深度提升、全局统筹等问题入手,探寻相关对策.

关 键 词 :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4-0026-03

流动党员是改革开放以后单位制社会结构解构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产物,是新形势下党员队伍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对他们的教育管理,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流动党员群体的内涵与特点

所谓流动党员,最初是指流动就业人口中的党员.但随着流动党员群体的发展壮大和对其研究的深入,流动党员一词有了新的内涵.今天所谓流动党员,指的是这样一个党员群体:他们由于自身原因(如外出工作、生活)或外部原因(如原单位改制),已与原所在地区或所在单位党组织主动或被动地失去了正常的组织联系,其组织身份游离于流出、流入两个地区之间,原单位党组织事实上已无法对他们行使有效的管理.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下的党员大致由四部分人构成:一是随着城乡壁垒的打破,为改善生活境遇而人户分离、进城打工的农村党员,这是流动党员群体的主体部分;二是随着原单位改制、破产、重组而下岗在家或打零工的原国有、集体企业党员;三是近年来分配在非公企业或自主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及柔性流动人才中的部分党员;四是管辖关系仍在原籍但却长期被派驻在外地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中工作的党员.与传统体制中的党员相比,流动党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具有自身鲜明的特点.

首先,流动党员群体内部的个体差异较大.例如,在个人文化素质上,既有文化水平较低的流动民工党员,也有文化水平很高的柔性流动人才党员;在从事行业上,既有科教文卫部门,也有工矿企业和商业;在对党组织教育管理的态度上,既有游离于组织管理之外的,也有虽有心纳入新的党组织管理却又苦于找不到门路的.

其次,流动党员群体的稳定性较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一般是那些流动性较强的工作,而部分企业也不愿与他们建立长期的雇佣关系,这使流动党员群体在数量上、分布上经常发生变化,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变动也十分频繁.

再次,流动党员群体参与党内组织生活的动力不足.他们中有些人由于面临生活窘境而感到既没精力也没心事参与组织生活;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离开原单位,参加组织活动没什么实际意义;有些人是因为对近年来改革的一些具体措施有不同看法而不愿再参与党组织的相关活动;还有一些则是感觉自己与暂居地或现工作单位各方面都有隔膜,无法融合,产生了“做客”的思想,自然缺乏参与党内组织生活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流动党员群体对党组织教育管理的认同感不强.这一方面是缘于一些流动党员走南闯北,接受新鲜事物多,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较快,市场经济务实、效率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中的一些人不愿在党的组织活动上花费时间;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目前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确实已不能适应流动党员群体的需要.

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

流动党员群体的特殊性,使党组织对他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目前,对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象发现难.这一方面是由于流动党员自身的原因.尽管从最基本的道理上说,流动党员大都知道自己不应该长期游离于党组织的日常教育管理之外,但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是未组织关系的转接.这中间,有的是因为怕麻烦而耽搁了;有的是不知道如何手续;也有极少数是刻意躲避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是根据单位制的社会结构和人户结合的行政区域设置的.用这套模式对待人户分离、已摆脱单位行政控制而成为社会人的流动党员,自然无法弄清他们的底账(包括人数和流向).此外,还有流出地、流入地党组织主观努力不够的原因.它们有的没把流动党员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想起来管一管,忙起来便撒手不管;有的虽想对流动党员进行管理,但又不愿作艰苦的实践探索工作,最终往往以列举若干困难为托词,放弃对流动党员的寻找.


第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组织架构难.一是教育管理的权责不清.理论上讲,户籍所在地党组织、工作所在单位党组织、生活居住区党组织都有责任为流动党员建构组织,但到底以谁为主,现有的制度规定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最终只能是谁主动,谁承担,如果谁也不主动,那就只能让流动党员继续流动了.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有的地方流动党员滞留的时间太短,根本来不及为他们建构组织;有的流动党员所在单位小、党员少,无法单独组建党组织;有的则是因为所在企业不愿配合党的组织构架.三是受传统党建思维模式的束缚.一般认为,党员只有把组织关系转接过来,才能将其纳入党的组织;只有达到一定的党员数量,才能建立党委;党组织架构只能依行政区划或单位组建等这些观念事实上已经制约了流动党员的组织架构.

第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确定难.一是由于对流动党员的思想行为不了解,导致各地各级党组织无法有针对性地确定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二是由于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内容较为单一,着重于正面引导;而流动党员内部差异性大,思想活跃,他们需要的教育管理内容应该是多维度的,应能够解惑释疑、推动发展.三是由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时日尚短,虽有了一些地方经验,但缺乏系统总结和理论提升,以致在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内容方面至今尚没能形成一个指导性的文件或权威性的规定.

第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手段运用难.一是由于流动党员的“社会人”身份,对他们无法使用行政控制的手段.党纪约束虽然可以用,但对“社会人”身份的流动党员,其作用也不是很大.二是由于党员教育管理本身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强制就会使其“异化”;而如何才能使流动党员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管理,许组织又感到束手无策.三是由于党建工作者的手段陈旧、方法单一.大部分党建工作者过去已习惯于用行政命令、经济手段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对新的形势下创造新的教育方法缺乏认识和实践.

第五,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保障实施难.一是由于流动党员接受教育管理的主动性较差,加之居住分散、联系松散,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要比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耗费更多的人、财、物力.二是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所需的人、财、物,在现行党建体系中尚无明确的制度安排,导致这项工作缺乏稳定、可靠的物质保障.三是由于社会各界对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重要性还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来自外部的支持也很少.

第六,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体制建立难.一是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体制已明显不适应流动党员的要求.如按规定党员组织关系的转接必须由县级以上组织部门方有权实施,而这一规定现在已严重阻碍了流动党员在流入地的融入.二是尽管一些地方在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中创造出一些新鲜经验和办法,但由于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序来使这些经验上升为正式的体制机制,获得合法的身份,必然阻碍这些创新举措的推广和完善.三是新的流动党员管理方式方法的试行,必然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下放组织关系转接权后,如何防止“检测党员”的混入?强调了教育管理的灵活性后,如何保证党规定的党员教育管理任务的完成?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摸索、反复试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决定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体制的建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三、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各地在探索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已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全国影响的典型,推出了一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相关理论成果.但鉴于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特殊复杂性,做好该项工作还需要付出进一步的努力.

第一,要着力研究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动力缺失”问题.目前,各地积极推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局面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的重视与推动,等领导都对各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做出过重要部署,对推动此项工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二是一些地区党委部门的自觉,即这些部门在工作实践中切身感受到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重要性,而后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上述两个方面都属于“软性”动力,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为了保持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长期性,今后应着力打造三种动力:其一,制度力.即应尽快把各种现行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政策提升到制度层面,使制度成为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一种刚性的推动力.其二,责任力.即把教育管理流动党员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具体到人,以此来推动担负责任的部门领导主动地实施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其三,考核力.即把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引入地方党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使地方党委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二,要着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深度提升”问题.把“口袋党员”、“隐形党员”找出来,把游离于体制外的流动党员组织起来,这些都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必要前提.为进一步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深度,其一,要在继续提供怎么写作、建立感情,吸引更多的流动党员并将其纳入党组织教育管理范围的基础上,尝试重点转向对流动党员的严格教育和管理,对一些不适合留在党内的流动党员,宜逐步加大教育、清理的力度.其二,在逐步实现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正常化的同时,着手研究怎样让流动党员更深入地融入到流入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去,教育流动党员在流入地参政议政,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其三,不但要继续让流动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使其感受“家”的温馨,同时也要逐步为流动党员设立载体、搭建平台,鼓励流动党员在新的家园发挥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三,要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针对性”问题.目前,开展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基本上是由体制内党政部门承担的.这虽属正常现象,但决非长久之计.而且,用这种方式实现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容易陷入一种“路径依赖”,使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趋同”于体制内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看到,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应当有别于体制内党员的教育管理.今后,在继续坚持地方党委、主管部门党委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同时,可以尝试采取在体制内党委部门推动下,由流动党员通过选举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管理的方式.这样做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持续性和针对性问题.

第四,要着力解决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全局统筹”问题.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不是孤立运作的,必须统筹全局,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改革变迁相同步.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进一步提升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进一步增强流动党员的党员意识.如果党的形象大幅度下滑,流动党员只会更加规避党的教育和管理.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领导体系.目前各地的一些探索虽然可贵,但限于大环境、大政策的不配套,效果受到较大制约.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管理流动党员的机构,各省市、县区增设相应的职能部门,统一协调流动党员流出地、流入地的党组织及条、块党组织之间的关系.

社会的流动在今后将是一种常态.因此,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实践和研究事实上才刚刚开始,摆脱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面临的困境,仍需全党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

责任编辑:王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