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959 浏览:42729

教师的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道”就是思想道德教育.由于普遍存在的单纯升学观念,各科教师往往更多地关注“授业” 与“ 解惑”,而忽略了“传道”.其实,从古至今,语文教学中的“文”“道”之争即“授业解惑”与“传道”关系的思辨之争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论题.文以载道,文是载体,道才是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任何文章都是要反映一种思想,传达一种理念,这种思想、理念,就是作者所要彰显的道德观念.这一点恰恰是我们语文教师常常忽略的.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充溢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如: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步入幼儿园,便有了一个如何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的问题,这“尊敬”“团结”便是一个道德问题;教室是学生生活的空间,桌凳、门窗是学校的公物,怎样对待公物也是一个道德问题;邻里之间、同事之间,直至家庭成员之间要和睦相处,就应相互理解、包容、尊重和信任,这“理解”“包容”“尊重”“信任”亦是道德问题.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语道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字、词、句、章的文法教学外,对于文章所彰显的道德教育,我们要同样予以关注.

在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更加重视对孩子的智力教育,却淡化了孩子的道德教育.他们认为道德教育是空的,孩子考上名牌学校,能有一份如意的工作,才是实实在在的.出于望子成龙的心理,他们不惜花高价写资料、请家教,花费大量精力陪学、伴读,甚至到学校替孩子值日.一旦孩子成绩不够理想则对孩子指责、打骂.这种缺乏道德约束的教育,换来的结果是,部分青少年不仅滋生了打架斗殴、偷窃、毁坏公物的恶习,更有甚者发展到心理畸变,抢劫杀人,甚至将罪恶之手伸向父母、同学和师长.2010年1月4日,北川中学发生了一起中学生故意杀人案,16岁的犯罪嫌疑人因迷恋网络,导致成绩下滑,产生厌学、自卑心理和杀人的想法,杀害了另一名高一学生李某.2011年5月26日夜发生了云南昭通市昭通师专附中和昭通体育中学高中学生几十人械斗致死伤多人的案件.几年前,苏北某中学一个高学学生因不满学校对自己的处理,杀害了校长的子女和亲属一家四口,造成建国以来十分罕见的学校凶杀案.还有轰动全国的马家爵杀害四名同学案,药家鑫故意杀人案,问题虽然出在大学,但这和中小学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理念不无关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人们面临的首先是道德与的挑战”,更是把道德教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

语文教学如何进行道德教育,这要根据教学年级、教材、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具体情况及语文教学的任务而定.比如讲授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我们就要对当时的背景和文天祥的悲壮人生予以介绍,对于诗中的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重点阐发,以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再如一些写景状物的名篇,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观察入微的生活体验,铺陈排比、写景状物的生花妙笔,更要学习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操守和忧国忧民的胸襟.至于作者本人的人格力量,更是学生修养的圭臬.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至于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那更是千百年来让人们潸然泪下的美文,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共鸣.要善于提炼文中的思想道德精髓,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道德教育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与一些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与教育者的身体力行结合起来.丰县实验中学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形成浓厚的思想道德文化积淀.为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学校经常开展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如“三帮助”(在校帮同学、在家帮父母、在社会上帮他人)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法制教育活动、环保宣传活动等.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以人管理人,而是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管理的行为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积极融入这些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强化青少年自我教育,促进青少年道德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省丰县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