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教育问题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84 浏览:69583

摘 要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从农村的教育抓起.本文着重从观念、师资、个体等方面来论述农村的教育问题所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求一条能够改变农村命运的道路.

关 键 词 :农村地区 教育问题 整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36-02

1.农村教育“差”在哪里

1.1读书无用论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农村家庭已不再强迫自己的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能够进入高中或大学继续学习.一种普遍的说法是,“读了大学也难找到工作,读书根本没什么用.”在很多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设想一下,如果对一名普通农村学生的教育投资大大超过了这个家庭的经济底线,那么,“投资教育以谋发展”对广大农民来说就只能是“天籁之音”.在农民看来,家庭支出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而不是发展问题.

根据中国农村教育所特有的“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便越靠后;一户人家书念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就越差.如果农民投资教育只会导致血本无归甚至穷困潦倒,谁还会再去投资于这种教育.

1.2对“素质教育”认知缺失

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应该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素质的培养,而绝不是单纯地对学生的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它还包括思想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和劳动素质教育.而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口头上喊着要进行素质教育,在行动上却抱着“应试教育”不放,生怕素质教育会冲击第一课堂,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家长也同样只把孩子的学习成绩看成是教育的唯一结果,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

1.3教师素质亟待提高

同志曾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而教师问题正是横亘在农村教育发展路上的一块碍脚石.

从教师的第一学历上来看,农村中、小学教师基本以中专和高中学历为主,大专学历的教师仅占14.5%;从教师的职称结构上来看,以在地市与县城小学里相对普遍的小学一级教师专业技术等级为例,在农村未参加该等级评定的教师人数达到了54.8%.从教师所授知识的专业性上来看,农村学校教师所学专业与所教学科不一致的情况比较普遍,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非师范专业毕业,所学专业也是五花八门.此外,教师队伍不稳定、缺少培训或进修,“代课教师”身份尴尬、收入太低的情况依然普遍.


1.4学校硬件设施落后

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时怎么发表展要求是不争的事实.年久失修或没能达到建设要求的校舍比比皆是,食宿条件尤其值得关注.很多学校的食堂不能提供任何餐饮怎么写作,仅是一个提供学生热饭和饮水的场所;住宿条件拥挤,人均占有面积少给留宿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带来很大不便,且易滋生疾病.

在教学设施方面,能让学生真正接触计算机操作的学校少之又少,多媒体教室、实验室往往是一个都没有.另外,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经费、场地、器材无法满足教学要求;体育课无合适的教材.这些问题导致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学生身体素质差.

1.5“留守儿童”与“问题学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他们被寄养亲戚家中,长期不能就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因为在品格养成的阶段缺少父母的教育与关爱,留守儿童更易于性格孤僻、处事消极,对读书没有兴趣,老师对这类学生的教育也往往因得不到家长的有效支持而收效甚微.

而问题学生是指那些由于个体发展潜能及发展需要没有得到应有的张扬,不能或基本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教育对象.这样的学生往往表现为:思想品德低劣,或有违法乱纪行为,或经常违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学习成绩差.在农村,出现问题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学生自身差异化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管理不力的原因,更主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家庭和社会.因家庭变故、父母离异、重男轻女等问题而产生的“问题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并且,农村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对孩子的学习容易偏向“读书无用”和“唯有读书高”两个极端;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很简单,要么袒护放纵,要么拳脚相加.

社会的大环境也没能时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他们随时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如:宣扬暴力、的书刊和影视作品泛滥;网吧、歌舞厅等所遍布学校周围;青少年犯罪趋向年轻化、团伙化等等.这些不良因素会让自控能力差、鉴别能力低的学生成绩一落千丈,无心向学.

2.农村教育的改善措施

2.1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发展教育事业就要从“根”抓起,而农村教育事业的“根”是什么呢?是农村传统的教育观念.国家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在农民中树立“读书有用论”的思想根源.

继续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保证不要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只有人人都能得到教育,才能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大力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农村学生和学生家长缺乏市场化思想,一味地追求名牌大学及热门专业,这就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职业技能人才却又愈加紧缺,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劳动者,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最快捷、最实惠的途径.

严格控制高等教育费用,使教育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高等学校高收费加重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只有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读得起大学,有机会跳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读书有用”一说才有实现的可能.

拓宽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对大学生就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指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大大提高就业怎么写作的质量和效率.

2.2怎么写作“三农”,推行素质教育

首先,农村教育职能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牢固农村教育要为“三农”怎么写作的思想,以推广相关农业科学技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通过培训活跃农村经济等措施,将怎么写作“三农”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这对于转变全社会的农村教育观念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引导社会舆论关系重大.

其次,需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各级领导应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以及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怀揣紧迫感和责任感,不能仅满足于宏观层面上的高谈阔论,而必须深入到实践的微观层面上.另外,学校的办学方向应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要致力于培养为农村建设怎么写作的劳动者、建设者,不是为“知识本位”、“应试教育”、“升学率”所主宰.

2.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

教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第一动力,要以提升农村教师社会经济地位为核心,加大财政、人事、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力度,从而建设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流动有序、活力较强的农村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认可,不仅需要物质条件的保障,也需要国家政策法规的大力扶持.严禁以各种形式挤占、挪用农村中小学教师编制,在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的同时,应加大在评优、评先、评职称等方面对农村学校教师的倾斜力度,激励广大教师投身和扎根农村教育工作.

优化人力资源,体制创新是造就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的重要保证.首先要强化校长队伍建设,能者上,庸者下,真正把思想过硬、作风正派、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选拔到校长队伍中去.其次,要推动县域内校长、教师的定期轮岗交流,促使学校打破封闭办学,加强校际之间对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交流.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骨干教师的培养,提升教育质量.市、县教育部门最好能实现教师培训工作的基地化、项目化,尤其要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为农村教师提供培训、教研、资源支持等高质量怎么写作.还要加大对农村骨干教师的培养,使其在促进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走出去、请进来,鼓励大学生“支教”,为农村教育发展增添活力.一方面可组织相关老师、教研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获取经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好高校大学生下乡“支教”,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

2.4强化硬件设施建设,合理优化学校布局

学校在硬件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上要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对有改造和修缮价值的设施先予以改造维护以便很好地节约成本;对于需要增加建设的项目不应盲目扩充,要结合好当地实际,做好建设规划.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需要,如建立图书室、实验室、活动场地、饭堂、宿舍等.在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包括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学校应结合本校的财力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水平,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另外,科学、合理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实行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已成为突破农村基础教育瓶颈、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必行之路.通过集中办学、寄宿式办学,可以把有限的资源整合到一起,集中力量办优质学校,将生源少、效益低的学校撤消合并,使农村学校初步实现规模办学,基本实现农民子女接受不同阶段的教育.

2.5关爱留守儿童,转化“问题学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劳动力转移而产生的新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多管齐下,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关心孩子,关注子女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外出务工也不能以耽误孩子的教育为代价.父母可以通过写信、打或视频对话的形式与孩子多联系、常沟通,并要与老师加强联系,时刻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丰富和推进校园关爱活动,开展老师或同学间的结对帮扶,以及增设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等措施来弥补家庭教育弱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此外,寄宿制办学可以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

社会力量应发挥积极作用,支持并参与关爱行动.各地妇联、团委、关工委等部门要引导热心公益、关心民生的群体组织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多多关注留守儿童,通过经常开展“爱心妈妈”、“三下乡”、“手拉手”等主题活动,对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在生活多一些关心,在学习上多一些辅导,在情感上多一些交流.

政府应发挥社会管理职能的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确保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应逐步拆除体制屏障,加快户籍制度和就学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担负着首要责任.家长应当和孩子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亲情关系,并且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氛围中.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要避免两种倾向:一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造成学生心理压力过大;二是对孩子彻底放弃,有了问题也不配合学校解决,致使孩子的问题越积越多,越积越重.

学校和教师要做好对“问题学生”的教育和转化工作.学校首先要发挥好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得到情感、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有效教育.通过举办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或读书会等活动,鼓励学生投入到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讨论中来.而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给予“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主动去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要先建立起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机制,下一步可运用赏识教育并引导他们将“能量”释放到合理的地方,逐步完成对“问题学生”的转化.

尽量减少不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政府在构建良好社会风尚和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厅、录像厅、歌舞厅等公共所的管理和整治,加大对社会闲散人员的监控和管理,逐步使社会大环境更多地向学生散发积极的“正能量”.

综上所述,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发展问题,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拉近城乡学校差距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经之路.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靠全社会来共同努力,个人、家庭、政府需紧密配合.只有农村的教育事业壮大了,农村的社会经济才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蓝图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