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43 浏览:10038

摘 要 :2004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教育.而加强理工类高校学生的人文教育更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通过在理工类高校展开的一系列调查,试着探讨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和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人文;人文教育;高校教育;学科交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276-02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什么是人文教育

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的表述是“humani”,由此可见人文的最本质是倡导关注“人”,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关注“人”这个本体.重视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

“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be a human”的为人教育.即交给学生“为人之道”,学会做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富于正能量且有社会担当的人.所以“人”本应该作为教育中最主要的本体.但如今我们却看到在不知不觉中教育逐渐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面对工业社会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以及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细致化,科学理性教育、专业学科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更好地塑造人这个核心,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能成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二、理工类高校的“人文”现状,是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在动力

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开始了文理分科,且有重理轻文的思想.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足可以说明一切.这就导致了学生过早脱离了人文教育,觉得人文教育没有用.于是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理工类的学生即便是一些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的学生,做起项目演讲来磕磕巴巴;写出的课题报告,工程说明书逻辑欠缺,文字简要不通畅,有的都无法读通看懂,更不要说从中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和创新性了.


从2013年9月开始,笔者带领学生在三所理工类高校针对师生开展了“人文类教育相关”调查,发放5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21份.我们发现:有87.7%的师生觉得学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高达83%的人觉得所在的学校缺乏相对高水平的人文师资.在学生中关于人文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有5%的人表示非常熟悉,有62.13%的学生表示如果所在的学校不组织安排人文教育相关学科,自己几乎不会去主动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养.这些都成为在理工类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障碍.

三、在理工类高校加强和改进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⒈是高校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也是高等理工教育的目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相互交叉又相互依存的客观趋势,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都对高等理工类高校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生是国家最具活力和希望的群体,大学生在精神和人生价值上的追求,对全社会,特别是年轻人都起到带动和表率的作用,必然会逐渐引导社会形成一种推己及人的优良精神风气.催生出更加有价值、有意义的新的社会准则和衡量标准,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带动新的社会生产力的产生.所以,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⒉是遏制高校恶性事件,维护校园安宁,建立良好校园文化的一项有力举措.近些年来,高校恶性事件频繁见诸报端.从前些年的“马加爵事件”到最近这几年掀起舆论热议的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南航金城学院的捅杀室友事件.这些恶性事件的产生绝非是偶然,其中反映出的:社会价值观的物质化和功利化、对生命的漠视、对自身定位和正确认识的缺失、法律意识的淡薄等等,其实都是中国家庭、学校、社会长期注重学业而忽略人文教育,忽略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一个总爆发.由此,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类的高校开展人文教育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它可以促使学生健康阳光人格的形成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使得学生在面临挫折和问题的时候有一层更加坚实的心理屏障;它可以促使大学教育告别单纯的以专业和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唯一标准,鼓励学生全面、个性地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立德树人”这个宏伟的目标.

四、关于促进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几点建议

⒈创新教育理念,构筑相对科学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理工类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一大难点就是,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难交叉,难渗透.相当一部分师生会不自觉地忽略人文教育,而钻入实用科学中.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的渗透和交叉,不是简单地把人文学科安排到课程表的某一天中.而是从教师的选配到理工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都应该穿插入人文教学的环节.由此笔者建议:可以针对年级的不同由浅入深地引入人文类的教育;少开空洞泛谈的概论课,多开一些针对性很强的课程,开设的课程应该具有层次感、实践性和带动性;可以开设人文社科类的辅修课程或者是第二学士学位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实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会贯通.

⒉将人文素质教育运用到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人文教育的兴趣,强化吸收能力.现代教育提倡互动式、自主接受的教育方式.而人文素质类的教育强调将知识“内化”再将之体现为个人理想信念追求、道德品质修养、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这样的个体演变其实也是社会的演变.这样一个“内化”隐形的过程通过实践将更加深刻地进入受教育者的内心:教学过程中互动体验式教学;走出课堂走到社区,团体中的亲身体验.比如《公益社会》这样一类选修课,就应该在教学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到公益团体中去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中感知人文精神,提高自身能力和修养.

⒊提高教师素质和重视程度是关键.“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可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何其重要的作用.相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大部分理工类高校的专业人文课程课时数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不到整个课程数的5%.师资队伍中人文教育力量也明显单薄.师资队伍中的理工科年轻教师,多数是在中学时代就文理分科然后上理工科大学的,自身所受到的人文教育都远远不够.所以改善理工类高校人文教育核心在理念,但关键在师资.提高教师素质的途径:第一是要从根本上扭转部分教师只教“怎么做”的教学理念.通过和一些人文氛围较好的高校间教师的互换交流、出国深造旁听等多种方式,让他们深刻理解到作为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要解答人生和发展之“惑”;更是传“为人之道”.第二是要让教师对自己学科专业的发展史了解透彻.第三对教师的考核也要有“人文考卷”,考一考教师师德,考一考教师是否拥有健全高尚的人格,对学生培养具有超越个人名利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文教育的意义也是在于此.希望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可以以此为基点,不断发展进步.培养出更多堂堂正正的人、顶天立地的祖国栋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