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教学中的“朴素教育观”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091 浏览:70081

摘 要:如今,教育教学已经随着社会的潮流变得浮躁,朴素教学教育渐渐地离我们远去,那么为什么找不回教学中的朴素之美呢?反观当下,我们社会缺少更多的是朴素情怀.

关 键 词 :教育;朴素;朴素教育观

欲探讨“朴素教育观”,就得先从“朴素”二字说起.《说文》曰:“朴,树皮也”,厚重的树皮不加雕琢,呈现出最初最质朴的面貌.“素,生帛也,”帛布未加染色,呈现出原料最初的模样.大概有人会以为,“朴素”就是原始,甚至就是落后.其实不然,大自然才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的创造,包含丰富的哲思和底蕴.而人类的所有伟大创造,则无不在对大自然的了解与模仿中得以完成.一言以蔽之,就是“道法自然”.《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素”不仅是人类创造的起点,亦是人类创造的终点.“大巧若拙”,深得要旨.

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笔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外乎一个“美”字.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美”,才能在陶冶学生情绪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然后让他们感受发现创造之美,以此完成一个“美”的循环.那既然美的极致是“朴素”,那么“朴素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准则就似乎就是顺理成章了.

最好的教育方式又是什么?我们因为经常去谈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而且经常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却少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素”就是“朴素”,“质”就是“质朴”,从这个意思上来说,素质教育基本等同于朴素教育,所以说,所谓朴素教育,就是教育者利用一切手段去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天性,然后去创造独一无二的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寻类及自身初心与质朴的过程.

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无疑是离学生的性灵最近的学科.语文教育所承担的素质教育任务无疑也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语文之所以成为基础教育学科的最重要原因).既然如此,在语文教育与教学中贯彻“朴素教育”,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的教育教学越来越呈现功利化的色彩.重技巧而轻思维,重应试而轻素质.诚然,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比以往有了相当大的改观,但由于观念上缺乏自上而下的改变,再加上考试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没有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道路,反而更加浮躁与功利.就我省而言,考试内容增设了先秦诸子的孔孟以及文学名著等内容,这原本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但由于考试题目设置的相对机械,从而导致了教学中投机取巧的行为比比皆是.我们对孔孟思想中那些最质朴的内容缺少深入的解读,对文学名著中体现出来的人类思想中的天真之美更是缺少进一步的挖掘.其实,对一个高中生而言,仅仅掌握文化经典中一些相对表面甚至是肤浅的内容远远是不够的,这不利于他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去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习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就是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引导我们的下一代去认识中华文化中最质朴,最具“天真之气”的部分,真正把“朴素教育观”贯彻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去贯彻“朴素教育观”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一些尝试与探索:

1.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挖掘汉字的文化底蕴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亦是我们感受人类精神文明的工具.是我们的祖先最伟大最重要的发明,是中华文化灿烂的基石.是我们语言教育教学中的基础.汉字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质朴之美,更是我们炎黄子孙取之不尽的文化泉源.然而,我们现在的汉字教学却存在着只重今义不重古义,只重词语解读不重单字释义的问题.造成学生对汉字词语的理解不够深入,运用不够灵活的状况.

说到这个问题,我们就很难避免汉字简化这一敏感的话题.的确,汉字的简化对简便及规范汉字书写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也难以避免的产生了若干问题:一是造成汉字的本意不清,二是造成理解的混乱.另外,在汉字教学特别是古汉语实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在汉字词义的演变上多下一点功夫,让学生加深对字义理解的同时,深刻感受汉字的古朴之美,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

2.理解经典著作中的“天真之气”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赤子之心者也.”明代著名文学家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之交,以其无天真之气也.”可见一个人具备“天真之气”的重要性.一个人具备了“天真之气”他才具备了一种超越功利的创造性.古今中外,所有人类的文化成果,无一不是天才怀揣“赤子之心”的伟大创造.然而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上加难.因为它要求我们首先在知识面的拓展以及阅读品质的提升上要有所作为.量变必定产生质变,通过解读经典作品里的“天真之气”,我们不仅强化了语言教学的美育效果,而且还活跃我们的思维.


3.强调“独抒灵性”的写作原则

庄子曰:“学而不能行谓之病.”语言教学中的“朴素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天真之气”,而这一点最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写作上.不得不承认,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现代传媒的兴起,语言粗鄙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仅语言表达上的质朴之美越发少见,就连最基本的规范表达都成了很大的问题,出现了很多诸如“佩胡”“灰常”“小盆友”之类的“颠覆性词语”,那种让人不知所云的表达更是比比皆是,张口就是“然后”“各种”“节奏”,该用的不该用的一锅烩.至于学生作文,则普遍呈现出虚检测空洞的特点.比如在议论问的写作教学中,笔者就经常会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强加因果”“以摆代论”“以偏概全”等逻辑错误.几经讲解,学生虽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在写作实践中却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问题出在哪里呢?笔者发现,学生头脑普遍存在着一些僵化的模式与套路,遇到说理,则缺乏从问题的根本上去找原因,或者说,他们不会用一种纯粹,质朴的眼光去看问题,所以经常写出一些看似深沉实则肤浅的论述.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我们将“朴素教育观”融入到日常的写作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最纯粹最质朴的眼光去发现事物认识事物,就能慢慢培养起学生的写作个性,让他们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真正做到“独抒性灵”.只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真正摆脱僵化的教条,让我们的学生进入一种自由又严密的写作状态.

综上所述,将“朴素教育观”融入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切实挖掘汉语的朴素之美,引导学生理解经典作品及经典人物的天真之美,然后在日常的写作以至于为人处世中去感悟与实践.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摆脱陈腐与机械,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逐渐鲜活起来.从更大的意义上说,在日益浮躁与功利的时代,只有坚持语文教学的“朴素教育”,我们才能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培养他们天真质朴的人格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