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困生的教育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05 浏览:81588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8-000-02

摘 要根据体育品德、体质发育水平、心理状态等因素把体育学困生区分为品行学困生、体质学困生、心理状态学困生等三种类型.并针对体育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提出激趣法、沟通法、互助法、竞赛法、冷却法、温暖法、鼓励表扬法、诱导法等教育“八法”和改变策略的“六个优先”,促进学生发展.

关 键 词体育 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八法 六优先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关注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孩子都得到发展.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许多体育教师可能更关注的是尖子生、特长生的培养,以及中等学生的教育工作,而忽略对一些体育品德、运动能力、生理状况、心理状态等方面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成不了体育学习任务、竞争能力差、缺少优势的学生――“学困生”的教育.这部分学生占班级人数比例虽小,但能量很大,如果不重点教育,不仅会导致其自身的落后,还会影响他人的进步.

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在“体育和健康相结合”的大体育观指导下,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面向全体,要尽可能地逐步缩小差生面,要坚信每个孩子都能成才,要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运动的乐趣.这是体育教师的责任,探索转化途径也是我们的研究方向.本人结合平时的教育粗略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一、找到症结,摸清成因

体育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很多,一般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的学困生.

(一)体育品德方面――品行学困生

是指体育学习成绩尚可,潜能较大,但品德习惯存在许多问题的学生.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及考试制度的限制,很多家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重智育而忽略了质量教育.这类学生,一般都有些小聪明,有些学生学习还比较认真,但当着老师一面,背着老师一面;经常欺负弱小同学,坏主意不少;体育课上经常破坏器材,游戏中故意犯规,同学不喜欢他们,远离他们,有时他们会感到孤独、失落.

(二)体质健康方面――体质学困生

体质学困生的几种自然表现:①身体肥胖,瘦弱型;②体弱、多病型;③运动能力低下型;④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⑤懒散、综合型.

他们的基本特点:因身体肥胖或过于瘦小及身体畸形,掌握运动技能较差,因而出现自卑倾向,活动时他们远远地看着或不主动进行结伴游戏.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同学取笑的对象,为游戏失败而承担责任.还有的因为技能或运动协调性较差,不能理解掌握基本技能、动作要领和游戏规则,惧怕尝试新活动或是有挑战性的游戏,在体育活动时总是选择那些比较容易的,而逃避那些有一定难度或挑战性的活动,喜欢跟在能力较强的同学后面,依赖他人帮助,听从他人的安排.

(三)心理状态方面――心理状态学困生

心理状态学困生又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①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型:由于生理素质原因,导致体育成绩较差,体验不到肌肉活动带来的积极感受,体育成绩提高较慢,在他们的动机中,失败的成分比力求成功的成分更多.

②意志品质薄弱型:缺少毅力,怕苦,对持续时间较长、单调的项目(如400M跑、1分钟跳绳)难以坚持.

③性格内向,缺少自信型:大都性格内向,在集体活动中适应性较差,不能充分表现自己的能力.经研究发现,有些内向的学生对自己缺少信心,原因之一是教师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或把他们的长处视为短处,有时视而不见,在心理上矮化了自己.

④心理矛盾,情绪不稳型:有自卑、逆反、闭锁、放纵等心理特点,对教师和同学有恐惧感和对立情绪,自制力较差,受挫时表现为妒忌、诋毁别人,破坏课堂纪律,摔体育器材,骂人,有时还会哭.

以上这些学困生总体表现为:①运动积极性不高,对体育运动怀有恐惧心理,自暴自弃;②个性懦弱,意志力薄弱;③自尊心过强;④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的淡漠心理;⑤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⑥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⑥孤独嫉妒心理.

二、寻求方法,积极教育

要教育好学困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学困生最大的心理障碍是自卑、孤僻等,由此产生的心理需要也会更多.因此,我在体育教学中作了如下“八法”教育.

(一)激趣法

教师要善于运用能激发兴趣的教学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和喜爱程度及其从体育活动中获得的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增强身体活动心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果学生从事的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那就很难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使他们爱上体育课.

(二)沟通法

体育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尽可能地同学生一起参加各项体育活动,创造新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充分信任体育教师,原意跟教师进行沟通.这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境.学生有了逆反心理,教师要主动与之接近,疏通感情,了解产生抵触情绪的原因,然后因人施教,对症下药.

(三)互助法

实践证明,个体所以为群体所吸引,主要是群体认同、社会强化、竞赛刺激及参与活动等因素.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多让学生相互交流,互帮互学,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四)竞赛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自己的能力适应任务挑战时,人的愉快就会产生.如果缺乏挑战,就会使人产生厌倦感.对学困生来说相对运动能力较差,教学中要注意调整形式,让活动的形式适应不同运动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使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冷却法

当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情绪波动较大时,教师必须是控制住怒气,保持常态心理,对事情做出清醒的分析和理智的判断,找出正确解决矛盾的途径.再把说服工作的重点放在平静学生的心情上,以尽快恢复其理智,切不可在学生情绪上来时“针尖对麦芒”使矛盾激化.

(六)温暖法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教师采取尊重、理解、关怀、鼓励和信任的态度,帮助其明辨是非,正确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对曾在体育运动中有过某种挫折,内心受过不良刺激的学生,教师需要关心爱护他们.同时,在班级创造相互关心,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使他们不断增加战胜困难,克服挫折的信心.

(七)鼓励表扬法

对于学生的微小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利用学习成绩的回馈作用去鼓励学生,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正确对待自身不足,从而消除自卑心理.对学生提出的练习要求要适当,教学内容和形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八)诱导法

对于部分身体素质差,接受能力极慢的学生,教师要循循善诱,使之能正确对待自己,抛弃自暴自弃的不良思想.首先,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身的运动潜力挖掘出来.其次,对运动技术的要求可适当放宽,使得其不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引导他们在练习中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准.

三、改变策略,促进发展

教师要想使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进步,就必须在教学中针对其特点,除了采用“心育”八法外,还要对他们优先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一)优先关心

对身体弱、素质差、技术水准不好的学生,教师应多关心他们,主动与他们交朋友,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设身处地为他们排忧解难,使其能够“亲其师,信其道”,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二)优先表扬

教师的表扬能促进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并促使其积极情绪迁移到今后的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弱势群体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逐步提出要求,只要他们通过努力达到了要求,就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使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能产生成功的情绪体验并在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使他们更加有信心去实现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并逐步形成内驱力.

(三)优先考虑

在教学中,教师深入细致地对每个学困生情况进行认真研究,从多方面分析其后进的症结在哪里,是练习方法的陈旧呆板,还是本人基础的障碍;是技术性的缺陷,还是身体素质方面的障碍,然后因人而异地采用不同程度的练习方法.如对他们中基础差的人,可采取变换练习方法,改变动作的某些要素,或适当降低器械的高度、重量等补救措施等.

(四)优先练习

许多学困生由于运动技能较差和害怕完成不好练习而当众“出丑”,往往练习积极性不高,练习次数较少,达不到一定的练习强度和运动量,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越来越跟不上学习要求.对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意优先安排他们进行练习,给他们优先提供练习器械和场地,督促他们认真进行练习,确保他们每堂课都能学有所得.

(五)优先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积极因素.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及时注意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点”,并有意识让这名学生给其它学生作示范,充分展示他的进步,让他感受教师信任和同学的鼓励,久而久之,其后进面貌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六)优先辅导

对学困生进行认真的辅导是促使他们转化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通过仔细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找出他们之所以体育不好的根本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辅导,帮助他们针对不足改进学习方法,克服畏惧心理,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学困生在每一个学校都普遍存在,只要我们重视他们的存在并努力转化,教师多关注他们,因材施教,一定能让他们得到最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