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81 浏览:44160

关 键 词 :地位获得;性别差异;教育不平等

摘 要:本文基于2001年“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地位获得模型分析,考察了教育地位获得的性别差异及其原因,并重点探讨了家庭背景因素――包括父母教育水平、父亲职业地位、户口身份和家庭经济条件――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显示,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即.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的局限,出身于较差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生长于农村或来自农民家庭――的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明显少于其他人.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9)01-0014-05

在当今社会,一个人能获得多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的教育水平.正如美国社会学家崔曼等人所指出的,“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在我们能获得数据而加以分析的所有工业化或正在工业化的国家中,对‘谁走在最前面’这一问题的最好回答,就是‘那些获得了教育的人’.”正因如此,教育机会获得是否公平是衡量性别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个人能获得多高水平的教育取决于什么因素可能大多数的人的回答是:取决于个人的智商、勤奋和进取心等等,这些因素当然很重要,但是这些影响教育水平的个人因素往往与家庭背景相关,出身于条件较好的家庭――父母有较高的职业地位、较高的文化水平、较高的经济收入――的人,可能受到父母和家庭条件的影响而有更强烈的进取心、更加努力学习、更容易适应学校规则而考取高分、更可能进入好的学校;与之相反,出身于条件较为不利的家庭的人,在教育机会的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这意味着,教育机会的竞争并非是完全公平的,它并不是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也许在一开始人们就没有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本文重点考查家庭背景及其相关社会结构因素对于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

一、数据、变量和模型

本研究采用的数据资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于2001年11~12月收集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调查采用多阶段复合抽样方法,从全国3300个市县级抽样单位抽取了73个市/县/区的408个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6240名16~70岁的居民进行调查,最终获取的有效样本为6193.此调查数据的样本分布在基本的人口信息和主要的个人社会经济背景信息方面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样本分布极为接近,显示数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文的数据分析采用OLS回归模型.表1共列出7个回归模型的数据分析结果.比较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这些回归模型都是以受教育年限为应变量,自变量包括:父亲教育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母亲教育水平(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及以上);父亲职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小业主及自雇、工人、农民);14岁时的户口身份(城镇户口、农村户口);14岁时的家庭年收入.这些自变量反映出了家庭的综合的社会经济背景.


模型1包括了所有样本,反映出家庭背景对所有人(包括男性和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平均影响.模型2和模型3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4和模型5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城市男性和女性的影响.模型6和模型7分别反映家庭背景对农村男性和女性的影响.

二、数据分析结果

1 家庭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

从各个模型的R2值来看,家庭背景因素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对所有人来说(模型1),家庭背景对个人的受教育年限的平均影响程度为22.8%.如果把男性和女性分开来分析(模型2和模型3),那么家庭背景因素对男性的受教育年限的影响为18.5%,对女性的影响则为29.9%,这表明,家庭背景因素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城乡分开来分析的结果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在城市,家庭背景对男性的受教育年限的影响程度为19%,而对女性的影响则达到32.4%;在农村,家庭背景对男性的影响为13.6%,对女性的影响为22.6%.很明显,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城市女性受到家庭背景因素影响的程度最大.

2 父母教育水平的影响

父母教育水平对所有人的教育地位获得都有显著影响(模型1).平均来说,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0.861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24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915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0.861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中专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698年的教育;父亲文化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比父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593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363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初中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1.732年的教育;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人比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的人要多接受2.081年的教育.相比较而言,母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要大于父亲文化程度的影响.

男性与女性比较来看(模型2和模型3),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父亲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对男性的影响,父亲文化程度为高中的女性比文盲父亲的女性多接受2.047年教育,父亲为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比文盲父亲的女性多接受1.804年的教育,而男性的相对应的数字是1.636年和1.252年.初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父亲对男性的影响略大于女性,而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对男性和女性的影响相差不多.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母亲对女性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与文盲母亲的女性相比,母亲文化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女性多接受1.557年和1.75年教育,而男性相对应的数字是1.055年和1.366年,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母亲对男性的影响略大于女性.综合来看.父母文化程度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于女受教育年限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乡差异.在城市,父亲的文化程度基本上对子女的教育地位获得没有什么影响――回归系数基本上都是不显著的(仅有一个微弱显著).在农村地区,父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具有显著影响――回归系数基本上都是显著的(仅有一个不显著),母亲文化程度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在城市和农村都是显著的,不过,小学文化程度的母亲的影响在城市不太明显,但在农村还是明显的.在这一方面,性别差异不太明显.

3 父亲职业地位的影响父亲职业地位对子女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弱于父母文化程度的影响.7个模型大多数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只有农民这一项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而且其回归系数是负值,这表明,农民子女的受教育年限明显少于其他各类从业人员的子女,而其他各类职业从业者的子女的教育机会相差不多.从全部样本的平均水平来看(模型1),农民的子女比办事人员的子女的受教育年限少0.89年,这种差异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强烈,农民的儿子比办事人员的儿子少接受教育0.789年,而农民的女儿则比办事人员的女儿少接受1.015年教育.这种性别差异在城市地区进一步拉大,在城市,农民的女儿比办事人员的女儿平均少受3.642年的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差距,但是,农民的儿子与办事人员的儿子的受教育年限却没有显著差异.城市中的农民子女应该是来自农村的移民人口――包括农民工、由农村进城读大学而后就业的人,上述数据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移民人口中的男性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的差异不明显,而移民人口中的女性的教育水平与城市人口的差异非常明显.在农村地区,农民这一项的回归系数对男性来说是微弱显著,但对女性来说则是不显著,即,农村地区的农民的儿子教育程度低于办事人员(村干部、乡镇机构办事人员、业务人员等)的儿子,但在女性中不存在这种差异.

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这两项的回归系数都是不显著的,但是这些系数基本上是正数,这表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子女的教育程度有可能比办事人员的子女高,只是这种差异还没有明显到表现出规律性.而工人和小业主及自雇者(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的回归系数也都不显著.但系数基本上是负数,这表明,工人和小业及自雇者的子女的教育水平可能低于办事人员的子女,不过其差异也没有强烈到表现为系统差异.

4 户口身份的影响

中国的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非常不均衡,这导致了城里人与农村人的教育机会的极大差距,户口身份就体现出了这方面的机会不平等.表1的回归模型中的一个自变量是“14岁时的户口身份”,之所以选择14岁这一个时间点,是因为这时正是人们接受教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它可以作为家庭背景因素之一,同时也可能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反映特定的制度安排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

7个模型的“城镇户口”这一项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这说明,不论是对男性还是女性,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户口身份都影响了人们的教育机会.从全部样本来看,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384年教育;在男性群体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179年教育;在女性群体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485年教育;在城市男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733年教育;在城市女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75年教育;在农村男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0.917年教育;在农村女性中,拥有城镇户口的人比农村户口的人多接受1.044年教育.相比较而言,户口身份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略大于对男性的影响.

5 家庭经济收入的影响

全部样本(模型1)“14岁家庭年收入”这一项的回归系数是不显著的,这说明,总体而言,家庭经济收入对于人们的教育地位获得没有显著的影响.不过,女性样本(模型3)和农村女性样本(本模型7)的回归系数是显著的,但城市女性样本的回归系数又是不显著的,这表明,家庭经济收入只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群体则没有明显的.为什么家庭经济收入会对农村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产生影响根据我们的经验观察,许多农村家庭有两个或更多的孩子,当家庭经济条件不足以提供两个孩子的教育费用时,家长常常选择只提供男孩子的教育费用而让女孩子弃学.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数据分析结果可能并不能完全反映出目前家庭经济收入对教育地位获得的真实影响.1990年代以来,人们凭经验观察已经注意到,家庭经济状况对子女教育有越来越大的影响.由于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各级学校的学费不断上升,重点学校对未达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收取高昂的赞助费,以及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开始收取学费,等等,这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变化使得家庭经济状况对人们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不过,由于上述数据收集于200]年,当时受这一因素影响的人大多还在接受教育(正在读小学、中学和大学),由于他们还未能获得最终学历,此次调查数据显然不能反映家庭经济资本对他们的教育获得的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综合前面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家庭背景因素对于女性的地位获得的影响明显大于对男性的影响,特别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1)父母文化程度对女性的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要大于对男性的影响;(2)父亲职业地位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对男性的影响;(3)户口身份对女性教育地位获得的影响大于对男性的影响;(4)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只对农村女性的教育水平产生影响,而对其他群体则没有明显的影响.

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如果一个女性出身于社会经济背景较好的家庭.其家庭资源对她的受教育机会的正面影响要大于同类家庭背景的男性,与此同时,如果一个女性出身于环境条件较差的家庭,家庭对她的受教育机会的负面影响也要大于男性.换句话说,女性的教育机会获得更易于受到家庭背景因素的局限,而男性则更可能冲破家庭背景因素的不利影响.这方面最突出的一个表现是农村女性在大学生中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群体,其结果是,在较高等级的职业群体(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中来自农村家庭的女性比例也较低,这是因为她们获取高等教育的机会较少,进人中高层白领职业则更为困难.与之相反,农民家庭出身的男性则较少受到这类不利因素的影响.在目前这种情况下,要更为有效地降低中国的教育不平等水平和性别不平等水平,就需要采取相应社会政策,为来自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的女性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责任编辑 迎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