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和谐社会教育任重而道远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961 浏览:45799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它对我国社会建设长远地、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它是我国广大人民长治久安和平建设家园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党的英明领导外,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需要全国人民的通力合作与奋斗,教育更是起着重要作用,教育的发展会出现更多的人才,优秀人才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进步.而且随着整个民族文化与素质的提高,又使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睦相处,共建家园,所以在国家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优先发展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在《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中说:“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人类将教育视作努力实现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这些理想的一笔不可缺少的财富等视作一种培养更深层次和更加和谐的人类发展模式和首要办法,藉此要以进一步减少贫困、排斥无知、压迫和战争.”

党和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十分重视教育,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无论在资金投入和人才配备上,都把教育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到目前,我国共有50多万所各类型的学校,1400多万教职员工,2004-2007年,和地方政府共投资100亿元,重点扶持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新建和扩建7700所农村寄宿学校.又安排100亿元,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学建设网络或卫星、光盘等教学设备,并帮助建设2000所职教基地,1000所县级职教中心、职教学校和100所师范高职学院.到2005年,高中(包括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了3990多万人,年增长率为9.64%.教育也有很大发展,2005年有学生3057.55万人,比2000年增加17.38%.2002―2005年间,国务院召开两次职教会,确定“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产业为导向”的主导思想,全面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经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十一五”期间,党又提出“素质教育、普及、发展、提高”的方针,2007年小学经费达到300元,初中500元,使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巩固.2001年以来,举办900多种培训班,57000多人受益,尤其为各类打工族带来更大的好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构成和谐社会的条件有很多,内容也包括多方面,但政治的安定团结,经济的发展、繁荣无异是最基本的,而这都离不开人的素质,即人的文化、知识、才能,而文化知识、才能都是教育的结果.据调查,河南省大别山区的新县,是“老、山、边、穷”的小县,所谓“老”,是老革命根据地,“山”即山区,“边”指边远地带,固而是个穷县,全县30多万人,人均7分地.由于政府的重视,优先发展教育,率先实现了“两基”目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为100%,辍学率为0,至2003年在校人数中小学为55366人,其中高中7731人,小学28797人.为社会培养9800名各类技术人才,20多人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与称号,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使原先“穷”的“老、山、边”变成富裕县,人们文明、社会和谐.可见教育能使人们得到更好的安置、更优越的待遇,都会有更多的机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但是,我国的教育发展还赶不上和适应经济等各方面发展的速度,这也是我国政府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重要原因,而且,就全球化来看,不只是经济的发展,还有社会结构、新的信息、通讯技术等等,这些都要靠教育来完成.尤其在新的科技加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更能提供个人与国家飞跃发展的机会,这就给教育带来更多新的内容,也给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我国教育的现状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有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全国15岁以上的受教育率为8.3%,而发达国家为12%以上,我国学生入学率为21%,而发达国家为61.1%(1997年统计),差距还很大.在我们国内教育的发展也不平衡,东部较好,而西部还相对落后.据2004年统计,中部某地5120位农村教师,能使用电脑的仅为18%.再者,教育本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材庞杂重复,甚至琐碎;轻视素质教育,学生只顾完成繁重的作业,只能背诵书本知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与创造性,教师素质不高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下面仅就几个方面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第一,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必须把学生从单纯的书本知识和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一般老师照本宣科,灌输课本内容,很少扩展调整,学生则死记硬背,没有消化和思考能力,更没有对知识分析与组合的机会,其实即使计算机课,也不只是把学生培养成计算机工人,只会机械处理数据,而应使他们具备认知能力、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党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使其更主动地怎么写作社会,而不是以技术为本,教育应使人意识到他的主体性,使其人格与技能都能充分发挥,根本的一点,是要全面地、正确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它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第二,关于专门技术技能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当然应以基础知识为主,大学以上应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专门技术、知识和理论,以适应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各级政府为农民工开设的各类培养班,更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使其掌握一门具体专业技能,作为贡献社会和个人谋生的手段,这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点人们都认识得比较清楚,而且做出了很好的成绩.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分工也愈益精细,各门具体的技能知识也相应独立地为人接受和应用.不过教育也存在由泰勒模式向后泰勒模式转化的倾向,即由专一到多能,由专门技能向普通知识、理论的转化.普及教育大学的公共理论课,应当为学生普遍接受,而职业教育及专业部门则应着重专门技能的训练.再者,人的智能类型不一样,一为抽象思维型,一为形象思维型,前者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后者为技能型,因此应当根据他们的不同智型学习不同的知识和从事不同的研究.而且随着科学的进步,“新职业化改革”的潮流要求减少专门技术与职业课程,加强统一课程,增加普遍学术教育,使各类课程与学校创建统一的系统与通道,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多为一专多能,更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印度的格什阿塔尔说:“教育必须具有普遍性,而不能异常具体,否则会留住过时的东西,它必须以一种跨科学的、甚至是超科学的框架来锻炼人的大脑,这样学生学到的就是知识结构的整体原则.”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与社会构成和谐的整体.我们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几门公共课如政治、外语外,很少有跨行业但又具备知识的基础的课程,而我们的专业设置又很多是传统传下来的,培养的学生,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这就遇到就业的困难.失业就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而如有了普通的基础知识,则在此基础上学习一门新的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则要容易得多.


`第三,教育是为社会怎么写作的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极重要的一个方面,那么办好教育也需要社会的努力,学校要主动地了解社会的需要,调整教育的内容与结构,社会也主动地帮助教育,教育也应主动要求社会的帮助,使教育按社会的需要培养人,使他们学成而更好地融入社会.以前有一种齐抓共管的说法,除了党、政府、学校领导为主外,还可以由社会各行各业、小区、工矿、农村等共同努力,尤其对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也为高等学校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现在我们的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主管,以外的力量很少参与,就连家教很多人也不理解,据调查(天津),赞成家教的占19.9%,而且还强调要有条件,否定的占77.8%,不置可否的占2.4%.可见,要想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还需要做很多艰巨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志科.家庭学校与教育形式创新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P59.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阅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