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教育的意蕴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678 浏览:1348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030-02

摘 要 :本文从词源学的角度阐释了休闲的本质是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人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为达到心灵的、德性的、精神的愉悦的目的所参与的贯穿于心灵体验的过程,并分析了当前中国教育境遇中休闲教育缺失的现状,揭示学校教育拥抱休闲的必要性.

关 键 词 :休闲 教育 生命

要从事伟大的工作,一个人必须既非常勤劳又非常空闲.

——勃特勒


休闲作为一个“成为人”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开发式的活动.休闲是为人的自由性、主体性、创造性、整体性的存在而存在,工作不是人的全部,人的全部应该是工作体现的社会价值和休闲带来的生命价值.休闲是一种生活方式,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理应拥抱休闲,悦纳休闲.

一、源于“休闲”的思考

休闲,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休,息止也,从人依木.”从“休”字的间架结构来分析,左半边“人”字旁,右半边“木”字,形象的向我们反应了人依靠着大树,是把人从繁忙的工作场景中把人拉回美好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中,该字暗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向自然的回归.休息是“休”的主要含义,“休”也指美善、喜庆,体现了人休息的静态一面,也体现了以追求善为目的的动态的一面.

闲,《说文解字》解释为:“闲,阑也,从门中有木.”在门的外边竖上栅栏,以示边界,表示限制、防备、法度.从而得之,“闲”首先是一个表示范围的词.“闲”还指安静、空闲、无事.

在古希腊语中,表达“休闲”的词语是schole,英语中“学校”(school)一词即源于此.因此,休闲需要在教育的前提下,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体验生命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

尽管对中国古代的词源学分析和西方古希腊时代的词源学追寻,对于“休闲”一词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色,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1)休闲,都是人类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和价值渴望.

(2)休闲,并不是排除于人的生活之外,反而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着一种生活方式.

(3)休闲,需要教育.休闲本身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态度和意义.我们通过体验和选择的历史渐渐社会化并学会了休闲.

由此,笔者认为,休闲即: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人在无拘无束的状态下为达到心灵的、德性的、精神的愉悦的目的所参与的贯穿于心灵体验的过程.因此,休闲的本质是自由.林语堂说,中国人在政治上荒谬的,在社会上是幼稚的,但他们在闲暇时确实最聪明理智的.

休闲不是束缚,是开放;休闲不是玩物丧志,是此在与常在的斗争;休闲不是自我封闭,是生命角色的相互对流与体验.休闲的意图在于放下人身上的包袱,实现生命的自我开放.因此,休闲是每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

二、中国教育境遇中“休闲教育”的缺失

当人们无法正确理解休闲时,休闲往往也被冠之以玩物丧志的名声.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活动,还是教育理念上,可以说,休闲意识的培养与引导,都处于缺位与遗落的尴尬地位.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目标上:拒绝休闲

教育目标是开展有效教学的环节,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质量和水平,就必须全面关照教学目标的意义.尽管新课程改革提出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但是,基础教育阶段仍然是围绕着知识与能力的一维教学目标开展的,音乐、美术等艺术学科课程让位于语文、数学等传统学科课程,文科教育只有知识没有生活;理科教育片面追求效率.学校的教学总是处于“紧张有序”的状态,学校成为学生进入未来工作岗位的直接演练场.

“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我们不是机器,即使是机器,学校也不该把我们当成追求升学率的工具!”这是一名高二学生江成博在升旗仪式上偷换了演讲稿所讲的一番话,表明了他对当前教育的不满,他又说出了多少学生的心声.这值得每一个教育学者深思.教育的价值在于让人感受未来生活的美,而美的最大的敌人是“忙”,“忙”其实就是心灵死亡,对周遭没有感觉的意思.反观我们的教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童心麻木.

在当前社会功利主义之风的影响下, 从小学教育阶段,已经开始为以后的职业生活做准备.这也足以证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扎扎实实,遥遥领先于美国的学生,然而,进入大学之后,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完全扼杀.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失败.学生的自由时间加上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已经满满的被复杂的学习沾满,可以说学生没有时间休闲.尽管,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被每个人熟知,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空头文件罢了,减负只会导致学生的压力越减越累,由此可推断得知:中国教育境遇中正面临“囚徒困境”的博弈.

(二)教育活动上:不会休闲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闲暇时间占据一年时间的三分之一;而学生,除了法定节检测日,还有寒暑检测,这么多的闲暇时间,即使有时间,学生却感到无聊,节检测日放松的方式仅仅局限于上网、睡觉、逛街等一些活动,对休闲没有明确的意识,认为自己不会休闲.

另外,教师主导课堂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准确和完整性;尽管学校为学生安排一些课外活动,也只不过是形式上的应付检查,很少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休闲的需要.

有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休闲时间不充裕且多有学习压力.周一至周五小学生和初中生在校时间绝大部分在7——8小时和9——10小时.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学生在休闲时间的安排上也缺乏自主性,形成“无聊症候群”.可得,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根本没有充裕的时间和充沛的精力顾及其他休闲技能的提升. (三)教育评价上:轻视休闲

休闲教育最大的天敌就是应试教育的功利化.“应试教育”是建立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基础上的一种和驯兽差不多的教育模式,它以剥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为代价,所训练的正是学生对于各类试题无意识的条件反射,是一种意义缺失的“伪教育”,最后必将导致大部分学生创造力的丧失,并造成他们心理的扭曲.当前的教育评价,仍然是工具理性为主导,唯分数、唯标准、唯效率,学校用固定量化的标准去评价学生,休闲教育早已被遗忘在某个角落.孩子们从小学开始就被逼用“百米冲刺”的速度去跑“马拉松”,能活着都算是奇迹了!这绝不是说读书没有用,只是说:读书可以把人读成没用!

因此,在应试教育评价标准下经受各种训练的学生,一生都难以抹掉模式化、标准化,追求效率的茫然失措的生活中.就像我们总会说,忙的没有时间,自然而然的形成时间的奴隶,时时都给自己加上时间的枷锁,即使,我们现在在做此事的时候,往往还想着下一件事要如何进行,于是,我们通常都感觉“很忙”.所以,只有摆脱指向将来的各种束缚,活在当下,我们才能真正的享有“休闲的”的时间.在学校生活中,我们的教育要解放学生,学生也要学会解放自己.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三、休闲教育回归正规学校教育的可能——拥抱休闲

教育是一种与人的完整生活密切相关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然,教育与人的完整生活密切相关,就不应该把人的其他生活与教育割裂开来.《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其中,学会生存,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学会休闲,但是休闲作为一种生存方式,理应纳入教育规划,理应对休闲有正确的认识.席勒曾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我们要将席勒的这番话稍加处理:“只有当人真正懂得休闲的时候,他才是人;只有当人进入休闲状态的时候,他才真正成为了人.”

学校提前让学生做好了未来职业生涯的准备,从儿童一入学开始,他们就被灌输着为生计学习,他们的生命早已被肢解的支离破碎.教育理应是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个体,而完整的生命不是只有学习文化知识、技能技巧就可以过上完美幸福的生活.只有具有休闲能力的人体,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教育要回归生活,融汇生活,走进生活,不是对学生私人生活的干预,而是有意识的对学生休闲理念的引导.教育回到生命的原点——人的自然化,才能看到美,体验美的过程在忙碌的状态下是不能感受到的,只有在休闲的情境下,在乐生的感受中,才能体会到美,教育理应拿出拥抱休闲的态度,悦纳休闲的精神,还给学生时间,还给学生权利,让他们有机会去欣赏生活的美好.

休闲,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心灵安逸的场所,是忙碌的救赎,在物欲横流的背景下,休闲文化提供给我们的是生命的完整价值.学校教育要从为职业生活做准备的重点转移到以享受未来美好生活为依托的目的,给支离破碎的生命寻找一个粘合生命、张扬个性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