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教育六大不同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420 浏览:31065

前些年,我有幸被教育部公派到中匈双语学校工作了两年.两年中我徜徉于多瑙河畔,穿行于阿尔卑斯山下,访问了十多所中小学,有的是慕名而往,有的是顺道看看.无论是久负盛名的伊顿公学、伊斯特万中学,还是专业化的裴多菲艺术学校、李斯特音乐学院附中,甚至一般社区的学校,都给我许多启迪.

学校是儿童的天堂

我刚到匈牙利不久,匈牙利华人联合会设宴欢迎我们夫妇俩从北京来这儿工作.闲谈中,联合会的副会长老李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说他的一个孩子在河南开封一所实验小学读书,前年他带小孩子到匈牙利学习一年,去年又将其送回老家读书,今年孩子闹着要来匈牙利,一提到在老家上学就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

我接触到许多在国外学习的学生,请他们谈谈在国外学习的感受,他们会不约而同地说:轻松,自由.是的,在欧洲,教育的基本理念就是:教育要给孩子欢乐的童年;对孩子来说,学习和修养都要注重.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欧洲的学校努力地创造让孩子快乐成长的氛围,在活动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构成了欧洲教育的主旋律.因此,中国的孩子到了这里,环境宽松,没有多少负担的学习生活,还有很多伙伴,自然心向往之了.匈牙利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自主、自立精神;小学里很少有男老师,政府允许老师干第二职业,小学老师基本上都是带孩子玩.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很强.


更久的义务教育,均等的资助

我曾向匈牙利教育部的东亚司司长纳吉·高博请教,在匈牙利是如何解决教育的公平性问题?他告诉我:“在匈牙利,教育是仅次于国防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既然是社会事业,每一个在匈牙利出生的孩子,就应当公平享用国家的教育资源.因此,匈牙利法律规定 ‘18岁之前的教育都是义务教育’”.这样说来,在匈牙利的义务教育,是以年龄为界的,每一个孩子享受国家资源是均等的.从普遍意义上讲,国家帮助孩子读完高中(匈牙利孩子六周岁才能上学,小学1-8年级,中学9-12年级),但也有的(留级的学生)可能没有上完,也有极少数(跳级的学生)可能跨进大学校门.但不管怎样,每个孩子享受国家提供的资助是均等的.因为匈牙利的义务教育除了不收学杂费以外,还提供给每个孩子一定的生活补助.正因为这样,匈牙利义务教育以年龄为界还是比较科学的,至少不给那些想通过“留级”钻国家空子(多享受生活补助)的人留空子.

此外匈牙利还有这样的政策,每个孩子读完高中,只要能考取大学,国家义务提供第一个学位学习的经费.没有考取的,读大学需要自己出钱.你要读取第二个学位,也要自己出钱,但国家可以提供助学贷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匈牙利政府帮助每个在匈牙利出生的孩子义务完成了高等教育(只要孩子愿意).匈牙利的这种教育政策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努力读书——你学不好,留级就是花自己的钱,考不上也是花自己的钱,谁敢跟自己过不去?

学生的特别权利,尊重的特别诠释

我在中匈双语学校,校长开教师会说得最多的就是要尊重学生,要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感受到愉快.说着,校长要让我们学习的就是匈牙利学生的20项权利(这是匈牙利教育部以法律的文件规定的)

比如:有权选择合适的教师,不需要不称职的教师;有权得到平等的待遇;学生的宗教信仰、世界观及其他观念应受到尊重;有权自学,还可以申请免学某些科目;有权向任何成年人(班主任、校长、副校长)诉说在其他老师或同学那里所受到的伤害和委屈并得到合理解决;有权向上一级部门投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政府给予学生的权利,有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难怪匈牙利这样一个人口不到1000万的小国家,还有14位诺贝尔获奖者.欧洲如此重视学生的权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校生源少,而欧洲学校的经费政府是按学生人头数给的.在匈牙利,每个学生政府提供40万福林,当地政府也是40万福林(一万福林相当于400元人民币).因此,学校总希望自己的学校学生多,让学生喜欢学校.校长强调每个老师要尊重学生,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可以选择的课程

欧洲的教育非常尊重学生的个性,这种尊重充分体现在学生对课程的选择上.欧洲小学开设的课程一般有:语言(包括母语、非母语的外国语言)、数学、国家与社会、自然与科学、体育、艺术、手工、偶剧、国情等.中学开设的课程有:语言、数学、体育、艺术、历史,这五门是必修科目,文学、商业、电脑,这3门中可以选2门,以上8门学科是国家规定的课程,每所学校都必须开设.此外,外国语言、心理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经济学这6门课程是学校课程,学生可学可不学.如选学,每学年可以选2门.欧洲的学生到12年级时,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课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读大学志愿去准备该所大学的考试.

欧洲的学校,课程的开设有很大的自主权,如芬兰的罗苏高中就对课程进行了细化,语言被分为阅读、文法、文学和写作等;外语按语种及难易程度划分为不同级别课程;数学分为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等等;加上学校的自设课程,共开设了200多门课程,其中必修课约占30%,选修课占70%.学生根据各自的情况随意选择,修满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即可从学校毕业.

大部分的芬兰高中学校要求学生最低修完75门课程,其中必修课45门(含限选),选修课30 门,多选不限.如所选某一课程没有按计划通过考试,可以在下个学段或间隔几个学段后重新选修,直到考试合格为止.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必按照班组制的规定让考试不及格的学生留级,从而减少了学生的精神压力,也无需将所有课程从头再学一遍.有的学生虽已通过考试,如果认为成绩不够理想,也可以重修并再次考试,考试成绩以最好的一次计入总成绩表.在开设课程方面,一般只要有8—10名学生选择同一门课程,学校就要提供条件开设.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不仅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此外,学校还鼓励一些成绩突出或有特殊专长的学生,根据学校与大学间的协议,选修大学课程或利用大学的教学、实验设备进行研究工作,其学习结果计入高中学分,大学后予以承认. 轻松活泼的课堂

欧洲的中小学,大多是小班化教学,少则7-8人,多则20人左右.早在国内,就听说欧洲学校课堂上的“随便”,表面看确实如此.2005年的圣诞前夕,我来到了匈牙利最著名的伊斯特万中学,这是一所以匈牙利开国元勋命名的学校,据说匈牙利历代政要中有三分之一在此校学习过.学校有9-12年级四个年级,相当于我们的高中,约有800多个学生.我们在校长的引领下考察学校,每到一个班师生都很友好,小班教学,20个学生左右.围在一块儿,老师带着大家在讨论问题——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性学习.

在伊斯特万中学,我有幸听了一堂八年级的英语课.这是一堂阅读课,上课开始,老师先带领学生“热身”(Warmer),让大家先回忆前几天他们刚读过的一个有关中国抗战时发生在湖南衡阳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的主内容,学习一篇小说节选——《小富莱》(选自《斯蒂芬·富莱自传》).老师先给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阅读.然后通过检查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作中使用了明喻、暗喻等写作技巧,并让同学们找出案例.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堂气氛自然而随和,一点也不紧张.整个教学过程从启发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到思考问题寻找答案,再到讨论发言,还有教师归纳总结等完全集中在学生的“学”,而不是教师长篇大论地“讲解文章”上.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受到充分的关注;课堂不是教师“演示”自己的场所,而是学生主动探索的乐园.

在欧洲的课堂上我还经常发现,班上有2-3名老师在课堂上,除了任课教师外,还有班主任和其他的老师.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而坐,教师们分散到学生小组中参与学生的活动,随时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和顾问.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活动,而不是教师的“一言堂”.在欧洲的课堂上,偶尔还会发现这样的场面,令我大吃一惊——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视角能和学生保持在同一水平面,直接面对面地交流,竟跪在地上和学生交谈.他们师生无拘无束,全然没有注意到我们这些旁观者的惊诧表情.

能力为主的考试

欧洲的学校考试,其特点之一是试卷充满人性.试卷的开头是提示语,告诉你该场考试用多少时间,哪一部分题目比较难,你做这部分题目至少需要多少时间,让考生心中有数.特点之二是以能力为主.比如考数学,试卷内容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运用与计算,大约8道题目左右;第二部分是理解与思考,内容是前面的运算题有的有多种解法,请你以一条为例,写出它的多种不同解法;第三是分析与说明,其内容是就上面的多解题,你认为哪种解法比较起来最有优势,为什么?第四部分是反思与创新,其内容是如果有人对你所说的最有优势的解法不同意,你怎么办?你打算怎么说服他?这样的考试题,经常出现在欧洲五年级以上的考试中.在欧洲,小学1-3年级原则上不允许考试,课后不允许留书面作业.若要考试需要得到校长同意,考试后不允许打成绩,只能是书面语言的评价.其他年级每学年考一次,也只能打等第.

在欧洲工作两年,思考更多的是我们基础教育的“基础观”.在教育差异中,最明显的还是教育观、知识观的差异.譬如,到底什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以数学为例,我国教育界历来认为,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是数学的基础,所以中小学阶段不许学生用计算器.然而在匈牙利,基本运算不受重视,计算器在中小学的使用很普遍.显然,在利用和开发大脑的内在功能上,中国的教育是卓有成效的;但在利用和综合外界的各种信息以及扩展大脑的功能方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有所改进?

(陈 放摘自 2012年11月24日《北京青年报》)

责编: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