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学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619 浏览:129343

摘 要 :语言是属人的、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工具性与价值性的双重意蕴.思想政治教育应全面挖掘和实现其寓于语言之中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意义,积极创建和运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以提高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关 键 词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它是属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作为意识的外壳,语言与人的存在、人的生命相关涉,显现着存在,显现着人的本质,承载着传统、历史和文化.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源处,它是信息、知识、思想、情感的载体和传递工具,是教育主体之间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手段,而其最终指向在于将交织于其中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与教育主体的成长关联起来.语言因而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双重意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全面挖掘和实现其寓于语言之中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意义,让教育主体在语言的感悟和经验中领悟真理、建构人生.以此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创建和运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一、语言是人的现实的意识

亚里士多德早就在《政治学》中指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而理性的实质是“逻各斯”(Logos),逻各斯的本意就是语言,人因为拥有语言而能够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规律.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语言成为近现代思想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许多不同理论传统的思想家都对它进行了阐述.海德格尔在探寻存在意义问题的时候,语言成了“在的家”.在他看来,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语言让人类有了一个世界,离开了语言,存在就失去了自己的寓所.语言能让存在的“意义”显现出来,在没有语言的地方,譬如在石头、动物和植物的存在处,那里也就无在者的敞开.其学生伽达默尔追寻着这种度向,进而将语言放到了本体论和世界观的位置上.在他看来,“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语言的世界经验是‘绝对的’”.语言是同绕着人们的生存要素,人们对世界的经验一开始就是在语言中进行的.人们必须完全进入到语言自身的程序和规则中,使自己完全沉浸在语言的精神中,才能领悟寓于其中的意义.因而,“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世界的存在总是通过语言被把握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认为,交往理性是语言性的,人们只有通过以符号和语言为媒介的对话才能求得共识,达到相互理解.在他看来,人类社会可以在对话中建立有效的语言情景,重建交往理性,从而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达到人性解放的目的.


那么,语言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关于语言的本质的揭示中,语言是属人的、劳动(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生活、物质生产实践的结果.它是人的现实的意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其有精辟的论述:“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正像哲学家们把思维变成一种独立的力量那样,他们也一定要把语言变成某种对立的特殊的王国.等无论思想和语言都不能独自组成特殊的王国,它们只是现实生活的表现.”语言作为意识的外壳,是与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关涉在一起的.毫无疑问,语言产生、发展于实践之中.但是,语言一旦产生出来,就成为人类自身的必然构成部分,体现着人的生命,表达着人的精神和意识,表达着实践和人类自身,显现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类需要用语言在相互交往中表达世界、表达自我.语言显现了人的精神世界,在人类的精神生产中占据着基础性地位.人的种种精神生产表现于语言之中.“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行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等”,这些“思维着的精神”是“物质的最高的精华”.各种经济、政治、、道德、法律、宗教等等方面的思想学说产生并以语言的形式得以固定和发展.

语言载负着历史,各种人类的经验和传统通过语言代代传递和固定.产生于实践中的语言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而人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又使语言在形象化、抽象化和丰富化方面不断加深.人在各种活动中接受和理解语言的过程,就是他接受和继承历史与传统的过程,就是他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世界的过程.“各种语言亦即各人类群体(分布于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从古至今之所以能够相互交流和沟通.也正因为语言主要是吃饭、人活着即人类生存—存在(衣、食、住、行及各种技艺)经验的载体(即语义),是人类生活经验的历史声音.”人一从出生开始,就通过语言的学习与外面的世界交流,理解他所处的现实生活世界的意义.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的相似度检测内化为个体的内在的知识、情感和意志.语言以言语的形式将人与外在的世界联系起来,人们依靠各种形式的语言进行交往,相互沟通、协调,通过对话实现理解,化解矛盾.人们通过语言描述、表达着人的行为,并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这种行为进行评价,形成了各种价值评判和社会舆论,进而又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语言实现和促进了人类的社会交往活动,成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途径.

二、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双重意蕴

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源处,没有语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想象的.维柯说:“语言是建立人类社会的最强有力武器,所以学习就应从语言开始.”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无处不在,各种形式的语言是信息、知识、思想、情感的载体和传递工具,是人类表达思想、沟通感情的手段,是人类最重要的交往工具.无论是何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诸如“灌输”、“引导”、“澄清”等等等,都必须依赖于语言的运用.各种思想道德规范、政治法律意识需要用语言表达和传递;教育主体间需要通过语言传递思想情感信息,并在运用语言的对话中达到相互理解;教育文本创建者需要用语言创建教育文本,表述教育内容.正如郑永廷指出的那样:“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用讲课、报告、座谈、表扬、批评、动员、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而采用这些方式都离开不开语言、文字的表达,思想教育者的表达方式,离不开会‘写’和会‘讲’.所谓会‘写’,就是指文字表达能做到准确性、逻辑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统一.如果一篇文章逻辑混乱,语句不通,思想内容表达不准确,可读性不强,就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只有会写文章的思想教育者,才能突破口头语言在空间上的障碍和时间上的局限,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长久的时间内积累思想教育工作经验,进而做好本职工作.” 语言作为人的现实的意识,显现着存在,显现着人的本质,承载着人类的精神与文化.因而,它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和知识传递的工具,或是教育主体之间口头交谈的方式或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中的文字表达方式,更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追求.各种形式的语言被使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文本以及教育主体之间交往活动,其最终指向在于将交织于其中的思想、观念、意识、情感与教育主体的成长关联起来.语言只有与教育主体之生命关联起来,才能展现才拥有生命的活性和丰富的色彩.在这种形式的语言运用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彼此相学、相互理解、相互影响和共同成长.这个过程通过教育主体的对话交往展开,当教育主体全身心沉浸于语言去感悟和经验,能够从其中意识到自身作为实践主体的自由自觉,领悟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体悟存在和生命的价值,建构“我”与“你”之间的意义关联.教育主体在对话交往中沟通情感,呈现彼此的人生经验,交流各自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愿景,进而在沟通与交流中达到传递价值,缓和与解决个体价值观念、认知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形成共识,生成共享的社会文化和传统.教育主体之间形成相互信任和社会团结,建构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同时,教育主体生成自身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即是说,教育主体的个体成长伴随于主体间的语言交往过程.

语言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具有工具性和价值性的双重意蕴,其中,语言的工具性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从属于其价值性意义,因为语言的价值性意义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契合,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的本质.在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语言时,不能局限于把它定格为一种职业化的语言,即所谓的教师语言或教学语言等等.否则,语言被带入到遮蔽之境,远离人的存在,远离人的生活世界,远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与精神关照.这种虚检测的教育语言成为一种单向的独白或者带有霸权式的“灌输”,由于“远离教师与学生的生活,成为苍白无力的说教.等传达社会意志、表述教材内容、言说教育主旨等成为其主要任务,这种语言要与‘由逻辑与概念体系构成的灰色的理论’的科学世界相关,而远离‘我们在生活的自然态度中所直接感知的’生活世界.因此,教师在它面前变得无为,而它在学生面前则显得苍白.”此时,教育者成为“传声筒”,只懂得对思想政治教育既定课程教材的文字进行照本宣科般阅读,缺乏运用现实生活中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方式,惯用干巴巴的直白式语言进行说教,用呆滞的语言表述教材的内容,语言干涩无味;教育文本创建者们则用规范化、技术化、毫无生气的语言编写着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定义一个个“逻辑”概念.最终,语言所负载的价值、意义、历史日渐消解,失去了活生生的感性特征,不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越来越技术化、理性化,在技术化、理性化的语言中,人的个性被大大地“敉平”.

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主体应努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话中使用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艺术性语言表达,全面挖掘和实现寓于语言之中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意义,让自身在语言的感悟和经验中领悟真理、建构人生.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发挥语言的思维工具作用,善于使用语言记录社会的变迁,记录人生的成长历程;要发挥语言的交往工具作用,善于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感想,相互交流和沟通;要发挥语言的知识载体作用,使用语言保存和记载最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研究成果,使用文字性语言创建教育文本,书写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用语言,进行语言交往时,更应该挖掘和发挥语言的价值性作用.教育主体应摈弃技术化、理性化、规范化及强制性的语言,使用艺术性的、富有生命意蕴的中国化、大众化与时代化的语言记录、表达和传递世界的真理和生活中的意义事件,在语言中展现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体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语言的交往中彼此敞开,相互精神交流和心灵沟通,实现视域融合,使人充分领悟、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摆脱技术理性的奴役,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创建与运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语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内在要求创建和使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根据在《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的讲话精神,以及学者们在“社会学中国化”、“教育学中国化”、“法学中国化”等方面的论述,动词“中国化”的意义就是指外来的理论学说与中国的传统、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碰撞、交流与融合,被应用与研究和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运动过程.那么,形容词的“中国化”就较易理解了,就是指具有中国精神、符合中国国情、为中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特征倾向,即具有中国特色.可见,中国化强调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视域融合”,是吸收与创新并举,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化”就是与时俱进,即紧跟时怎么发表展步伐,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每个时代总有每个时代的特征,“时代化”反对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解放思想,推陈出新.“大众化”就是人民群众化,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相一致.大众化意味着源自人民、面向人民和怎么写作人民,强调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诉求,并为人民所理解和接受,但大众化不是娱乐化、低俗化或庸俗化.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是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如果离开时代化和大众化孤立地谈中国化,就会使中国化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句虚幻的口号;对于其他二者亦然.

那么,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语言就是指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时怎么发表展同进步的语言体系.这种语言具有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准确明快、蕴涵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的特征.它能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实通过各种意义事件呈现出来并与教育主体对话、共鸣,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信服力、感召力和创造力,易于被人接受,能够征服人心,积极促进主体认识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真意,促使其不断自我理解、自我发展与自我超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就是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语言从知识载体转向意义载体,从高深理论转向人们的社会生活,从制度维系走向教育主体自觉实践.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贴近教育主体的生活和实践.将理论知识融入到教育主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意义事件中去,并通过各种意义活动传递知识和价值.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抛弃空洞的意识形态说教,坚持理论语言与生活语言的统一,不断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词汇和表述方式.因而其表达的内容符合生活实际,具有生活气息和富涵生活哲理;其表达的逻辑结构优美,条理清晰;其意义能够吸引教育主体全神贯注地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话.列宁早就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洞地说教,“应当少说空话,因为空话满足不了劳动人民的需要”;应根据群众的理解水平,用群众喜于乐见的形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善于用简单、明了、群众易懂的语言讲话,坚决抛弃难懂的术语,外来语,背得烂熟的、现成的但是群众还不懂、还不熟悉的口号,决定和结论等要善于运用掌握的事实和数字”.

当前,我国正处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全面迈向小康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的礼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主体向多元化发展,世情、国情、社情交错揉织,带来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中西价值观的冲突、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从人们的物质生产及其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出发,全面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形成的现实基础和客观因素;要深入、细致地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对其生存境域与生命处境的影响,以及其在这种影响下的心理感受、精神变化及其由此产生的精神需求,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变革需求及改进措施;要不断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时转变教育思维方式,更新教育观念,用符合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引领其精神建构和人生成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积极承担主体责任,不断努力,进一步构造良好的社会制度,营造良好的经济、政治、道德、法制和文化体制,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良好的语言交往环境.

[责任编辑:姜欣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