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省民族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4-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9 浏览:11279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民族教育在全省教育事业中占有很大比重.“十五”以来,在国家大力扶持下,我省民族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如何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加快民族教育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十五”期间

我省民族教育成效显著

一是民族教育体系初步完善.全省独立设置各级各类民族学校333所,少数民族在校生329.4万人,占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总数的38.49%;民族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是到2006年,所有46个民族地区县均实现“两基”目标,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贵州而言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三是民族寄宿制学校发展迅速.3个自治州和11个自治县先后创办了14所独立民族寄宿制学校,6个市(州、地)和30个县举办了初中、小学寄宿制民族班;全省正在实施的1044所“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中,有532所是民族地区寄宿制中学,占项目总数的50.96%.

四是民汉“双语”教学有新的进展.全省共有1749所学校(教学点)、15.1472万名学生分别开展苗、布依、侗、彝、水、瑶等语种的“双语”教学,不同形式“双语”师资培训班已经培训了250余名省级“双语”骨干教师,组织编写苗语(黔东方言)、侗语两个语种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探索在学前和小学低年级以《民族语言辅助教学》方式开展“双语”教学.

五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受到关注.全省已有431所学校开展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绘画、民族工艺、民族体育进课堂活动.如黔东南州台江县已有74所中小学开设了民族文化课,榕江县将侗族大歌、侗族舞蹈引入课堂,黔西南州在兴仁民族中学等9所学校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试点.


六是民族预科教育初显规模.民族预科已成为我省边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子女进入大学的金色桥梁,全省每年预科在读学生1000名左右,并在贵州民院建立了“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

七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全省已建成民族本科、专科及高职院校8所,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7.36万人,占全省总数的35.59%.

八是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全省有648所学校结合实际,采取课堂讲授、举办讲座、知识竞赛、主题班会、团队活动和校园广播等多种形式开展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制约我省民族教育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是民族教育地位还不够突出,特色不明显.与其他民族省区相比,民族教育特殊政策还不到位,特殊地位还不突出,特色发展还不明显;省级财政没有设立足够的发展民族教育的专项补助资金.

二是民族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整体水平偏低.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舍、实验室、图书馆严重不足,普遍缺乏实验仪器、图书资料,与一般地区相比,教育基础设施更为薄弱.如三个自治州中小学的危房率高于全省平均数0.25个百分点.

三是民族地区入学难和失学、辍学现象比较严重.因居住分散偏远、经济贫困及某些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够合理,使边远民族地区学生入学更艰难,加之打工潮和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民族地区农村失学辍学现象较其他地区更严重.

四是“双语”教材陈旧,师资严重缺乏.全省共有2460所学校、216765名学生需要接受“双语”教学.目前尚有711所学校(教学点)、65293名学生未开展“双语”教学,已开展的学校也存在缺教材、经费和教师等问题.

五是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稳定性、系统性差.由于没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支持、缺乏专门教师和教材以及教学设备,全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和系统性.

六是民族地区师资普遍缺编,特需教师严重缺乏.民族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缺编情况十分突出,很多学校无专职音、体、美教师,严重缺乏学历合格的民汉“双语”和民族民间文化特需教师.边远民族地区条件差,福利少,教师跑教、走教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民族地区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是民族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面临困境.因对民族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弱,我省民族院校发展与兄弟民族省区差距扩大,民族职业教育发展滞后,使民族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在校生比例严重失调.

八是民族地区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不足.全省民族地区长期以来财政困难,教育投入不足.以2005年为例,各市(州、地)平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90元,3个自治州平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亿元,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8元.各市(州、地)平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约40亿元、其中教育支出约8亿元,3个自治州平均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约34亿元、其中教育支出约7亿元.

加快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考

民族教育是我省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最薄弱环节.当前,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教育工作全局,按照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

一是编制和实施《贵州省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针对民族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状况,建议借鉴四川和云南加快民族教育发展经验,组织编制和实施《贵州省民族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07―2016),明确进一步加快我省民族教育发展的方针、目标任务及政策措施,从根本上改变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状况,促进民族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是启动《贵州省民族教育条例》的立法工作.为扶持民族教育,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法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民族教育和谐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为办好具有贵州特色的民族教育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法律保障.建议依据国家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启动《贵州省民族教育条例》相关立法工作,列入省政府法规建设规划和议事日程,依法保障民族教育优先发展,促进全省教育公平与和谐.

三是建议恢复设立各级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怎么写作的职责,切实加大民族教育投入力度,有效解决民族教育的特殊困难和突出问题,建议设立各级民族教育专项补助经费.每年由省、市、县级财政安排一定资金,主要用于解决民族地区“两基”巩固提高、民汉“双语”教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民族师资培训、改善民族学院办学条件等方面投入不足,全面落实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两免一补”政策,建立贵州少数民族“特困生”救助机制,设立省级民族“特困生”补助和奖励基金,主要用于救助大中小学民族“特困生”.

四是加快民族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我省还有84个民族乡(镇)未能建设寄宿制学校.建议积极向国家提出申请,加快民族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争取2010年前全省所有设置初中的民族乡(镇)都有一所寄宿制中学投入,全面巩固和提高“两基”成果.

五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积极推进“双语”教学.“十一五”时期,逐步将全省不通汉语的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纳入“双语”教学管理,全面开展苗汉、布依汉、侗汉、彝汉、水汉和瑶汉等“双语”教学.争取到2010年,在所有不通汉语的民族聚居区学前和小学低年级都能开展常规民汉“双语”教学.

六是着力发展贵州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作为我省民族教育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争取到2010年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学校由目前的431所扩大到1500所以上.要组织力量编译专门教材,增加投入,添置必要教学器材和设备,把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纳入常规教学计划,面向学生,走进课堂,确保其贯穿于中小学素质教育之中.在民族地区中小学开办“苗族芦笙歌舞队”、“蜡染工艺班”、“美术基础班”、“民族声乐班”、“侗族大歌班”、“民族体育班”等民族特长班.

七是加大民族地区师资和特需教师培训力度.遵循分级培训原则,大力开展民族地区师资、“双语”教师、民族民间文化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民族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民族教育办学质量,继续建设好贵州民族学院“双语”师资培训基地,民族地区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培养和培训幼儿和学前“双语”教师和民族民间文化教师,提高他们的学历和水平,切实改善他们的待遇.

八是加快少数民族预科基地建设,改善贵州民族学院办学条件,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要进一步扩大民族预科教育规模,争取2010年招生规模达到1500人.要大力支持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的建设,努力增加民族预科教育投入,提高生均经费标准,不断完善基地的办学条件,加强基地的管理,提升基地的办学实力,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作者李小建系省教育厅副厅长,黄燕系省教育厅民族教育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