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的学术品质和当代价值

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93 浏览:82571

关 键 词 : ;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摘 要 : 政治家曾立誓以教育为志业,有着浓厚的“教师情结”.学者的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具有教育学专业特色.教员的教学实践探索,更是丰富了“导师”的内涵.当前,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继承其教育创新的精神实质,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和路线图,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开创世纪教育新局面、新境界.

中图分类号: A8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1005505

纵观一生,教育在其视野中具有特殊意义.他在教育领域的探索十分广泛,对教育有着特殊情怀.时值诞辰120周年,重温的教育论断,笔者深深感到学习的教育理论及实践,对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更加自觉地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和路线图,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家的“教师情结”与教育志业

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教师和教育改革家,他曾立誓以教育为志业,有着浓厚的“教师情结”.

近代以来,落后的中国,饱受列强欺凌;无数仁人志士,掀起救亡图存浪潮.“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从中广泛吸收营养.早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宏志,深信教育、实业能救国救民,对“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理论与实践有着切身感受.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他曾筹办夜校,普及教育,希望通过培养“新人”,改善社会种种落后状况.1921年11月,作为创始人之一的,填写《少年中国学会会员终身志业调查表》时,在“终身欲研究之学术”栏中填的是“教育学”,在“终身欲从事之事业”栏中填的是“教育事业”.

但是,旧中国积贫积弱,广大民众挣扎在贫病穷困之中,缺乏受教育的基本条件.当“救亡图存”形势逼近时,也“与时俱进”.为此,他开始关注“俄国式的革命”,注重研究中国国情尤其是阶级斗争问题.尽管如此,从来没有忘记教育,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始终坚持创办各种性质的学校,培养基本革命力量,培训干部队伍,如大革命时期、红军时期、延安时期他都会站在讲台上亲自授课.由于早年经历和求学中的种种遭遇,对旧教育——特别是旧的正规学校教育的反思与反叛.1920年他在《致黎锦熙信》中甚至发出“我一生恨极了学校,所以我决定不再进学校”的愤激之语.[1]1942年2月8日,作家萧军在日记中写道:

下午等讲演如何反对党八股的问题等他很精彩和很恳切骂了这些用党八股的人是鬼风、阴风、狗叫等每个听着的人全是那样幸福地笑着.他是很好的一个中学教师,有一种能溶解别人感情的能力,这大概就是他特殊的地方等如果说他是领导者,还莫如说是教育者.[2]

当然,的教育情怀,并不止于愤恨旧教育,还体现在他关注新教育、确立全面发展目标和通过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进行教育改革等多方面.无论是从湖南第一师范、“七大”到建国以后,还是从学校教育、大众教育和党与军队、干部的教育,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都有独到见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这位毕业于师范,集教师、校长、领导于一身的世纪伟人的教育情怀.“”前期,曾经流行“四个伟大”(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口号.1970年12月,在接见国际友人埃德加·斯诺时,针对“四个伟大”说:

讨嫌!总有一天要统统去掉,只剩下一个Teacher,就是教员.因为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现在还是当教员.其他的一概辞去. 参见《建国以来文稿》第13册,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174页.

正是因为这份特殊的教育情怀,在全面探索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过程中,结成了始终关注、亲自指导教育并直接从事教学的“教师情结”;也正是因为这份教师情结,一生的言行充满“导师”色彩,内蕴着优秀教员和卓越教师的品质.

二、学者的教育理论及专业色彩

的教育论断尤其是建国后的教育思想,是探索建设新中国的重要成果之一,关涉教育问题的诸多层面.教育思想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构成的,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3-4-5]

1.教育方针论.教育方针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纲”,它以人才观、教育质量观为基础,内含着教育活动的预想结果、追求规格、标准与境界,是教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方向问题.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当时社会主义中国建设的实际,对此作出过一系列明确论述.其代表性的提法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为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写作;必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处理好德、智、体诸育的关系.“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6]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能根据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及时提出明确的教育方针,应该说是的一大贡献.

2.教育要素论.就学校教育而言,教育要素包括学制、课程、教材、考核、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这些教育要素,是一个教育思想家思考的基本对象.对此,均有过精到的论述,如认为学制不能太乱太长,“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课程太繁太重,“害死人”,要减轻负担,“少而精”;教材要精减,要切合需要;考试不能以学生为敌,搞突然袭击,不能太多、出怪题偏题,提倡开卷考试和考试形式多样化;“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要努力改造,“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学生”;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注意健康和生动活泼发展等这些观点虽然主要是在批判旧教育(包括近代从西方引进的学校教育)时发表的,但明显反映了的鲜明个性、求学经历和教改追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情境性,于当今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3.教育人才论.在眼中,教育人才主要包括干部和教师,关涉干部教育和知识分子改造等问题.他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干部教育第一;要根据干部教育的特点,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在其视野中,一切知识都发源于实践经验,是从“三大实践”中来的.因此,书本知识要以实践知识为基础,怎么写作于实践、检验于实践.而对知识分子问题,有一系列论断(其中认为知识分子对旧制度有依附性).他在分析知识分子状况、揭示其地位作用基础上,指出了知识分子投身革命建设事业的道路——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走“又红又专”,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的这些观点虽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具有历史的局限,但其中强调政治路线与干部的关系、知识的来源和实践的作用、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强调红专结合及德才兼备的人才规格要求等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4.教育革命论.从历朝士大夫身上,从近代教育体系中,从照搬苏联模式中,看到了传统教育的诸多弊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教育最激烈批判者.此前,最激烈的批判者,可能要数鲁迅先生.在鲁迅著作中,“救救孩子”和对传统教育的辛辣嘲讽占了很大篇幅.显然,与鲁迅,可谓心有戚戚焉.而不无巧合的是,鲁迅也做过教师.在他看来,教育要改变,主要有两点:一是打掉知识分子的精英情结,令知识分子融入劳动者的行列;二是教育要符合社会生产实践,教有实际意义的东西.而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非进行“教育革命”不可.为此,关于教育革命或“教改”有诸多论述,仅建国后所主导的“教育革命”就至少有3次第一次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主要是改造知识分子,建立新中国教育人才的队伍;为工农子弟开门,加速普及和发展教育;实行教劳结合,克服旧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第二次是1964年春节谈话引发的“教改”.说:“教育的方针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方法不对等学制可以缩短等课程可以砍掉一半等现在的考试办法是对付敌人的办法等这种做法是摧残人才,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要完全改变.”“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第三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此时的改变不仅是剧烈的,而且是全方位的.比如学制,实行小学五年、中学四年、大学三年的新学制;比如管理体制上,从1969年起,原各部委所属院校大都下放地方,鼓励厂矿企业和社队办学,大力发展非正规教育;比如招生对象,强调教育要面向工农兵,为工农兵怎么写作;比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行教劳结合,1973年后大学理工科大学实行“厂校挂购,开门办学”,组成工人、教师、学生三结合的教学组织,实行结合生产和科研任务,用典型产品、典型工程、典型工艺带动教学的方法,边干边学.典型的如培养“赤脚医生”和“农技员”等.毋庸讳言和不无遗憾的是,当年关注的许多教育弊端,至今仍然存在.如此可见,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其核心思想在于:教育革命是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教育就是要坚持怎么写作人民、实践本位和启发为主.


5.教学原则与方法论.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论述,既是他哲学思想的反映,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如他认为无论哪种级类学校、哪种形式的教育,都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原则以及三育并重的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他提出的著名的“十大教授法”便是上述原则的反映.这些关于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思想,是作为哲学家的批判继承了古今中外教育思想而形成的可贵成果,丰富了中国教学方法论的宝库.

三、“教员”的独特风范与教育改革探索

人们通常认为,“领袖人物的思想成果,不同于教育专业理论成果,也不具有专业教育理论家为职业分工所带来的局限性.”[7]但是,这种判断不适用于同时作为教员的政治家,也不适用于锐意创新的教育改革家.正因为如此,一方面,作为政治家和人民领袖的关于教育改革的论断,更多的是站在历史的高度和国家的立场,反映出我国教育事业开拓者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作为师范出身的教育改革家,讨论教育问题有着自己的独特方式,往往直抵教育矛盾的核心,反映出很高的专业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称“我历来是当教员的”,确实是他的由衷之言.

作为一个师范出身、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深知教育的本质和关键,因此,在讨论教育问题时,总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展开,并提出要切实解决教员的思想和教学方法问题.在这里,限于篇幅,仅以“教员”关于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例,总结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求索之道.[8]

第一,倡导学生生动、活泼发展,认为高明的老师就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指出,传统教育只顾学生读书,身体和精神常常遭受摧残,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改变这种状况.为此,他把学生的“学”看作是内因,教师的“教”看作是外因,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发挥作用.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学生会对教师的“教”有选择性地接受,然后通过自身的加工、实践转化成自己的知识财富素质能力.在1965年的一次教育讲话中,他大声疾呼学生应大胆主动地学,要有主动性,不要被教育制度束缚住,不要只跟在教员后面跑,不要只把眼睛盯在分数上.

第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的运用,就是要求摆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使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实际.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理论学习,又要重视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这一原则与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主张完全一致.

第三,主张课程要少而精,减轻学生负担,使之全面发展.这是在经历早期求学遭遇后发出的切身诉求.1964年2月13日,在春节座谈会上指出:“现在课程多,害死人,使中小学生、大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课程可以砍掉一半.学生成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9]认为脱离实际的强迫灌输与呆读死记使学生的智力荒废,提出课程要少而精.“少”主要指删除重复的和不必要课程的内容,“精”就是加强重点课程,突出必需内容,增加实践环节,保证学生学得好,学得精.课程的少而精的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之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

第四,提倡启发式教学,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注入式教学深恶痛绝,认为它把学生束缚死了,因而对启发式教学情有独钟,将“启发式”列为其“十大教授法”的第一条,并反复强调“要自学,靠自己学”,其实质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至此,教育思想既有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继承,又有我国社会主义初创阶段教育理论的创新.当今中国,伴随着教育价值观的多元化,学无以致用——读死书、死读书,包括不读书的怪象依然存在.与此相关,笔者相信,“教员”的可贵教育探索会被人们不断提起.我们有必要根据时代需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 四、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今天我们纪念,要体察其锐意创新精神,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与路线图,全面推进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

第一,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理论先导.同志在“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发表讲话时明确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两个互不否定”的论述,集中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于这一重大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政治智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乃至整个党的历史,进一步在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当今中国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同样不能否定教育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新中国教育事业的探索与实践,并在坚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推进教育理论创新.

第二,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启迪.教育思想来源于实践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两个互不否定”的论述,再次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探索,要在把握两个历史时期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很多站在历史潮流前面的伟大人物一样,也有他的历史局限性.伟大人物之所以伟大,不在于没有缺点和错误,而在于对历史发展所作出的贡献.”[10]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和路线图,不仅展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决心,也再次激发了全体人民的信心.我们认为,没有全面深刻的改革共识和没有全面深刻的改革实践,就不可能有改革的真正成功.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我们要有“一分靠部署,九分靠落实”的自觉性与精神状态,积极而努力地承担全面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历史使命.

第三,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思想资源.2013年12月,在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的思想和风范将永远鼓舞我们继续前进.同月,刘云山在全国纪念同志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强调,新形势下高举思想伟大旗帜,必须深入阐释和准确把握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作为教育战线的一员,我们今天纪念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握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体察大无畏的改革创新精神,坚持一贯倡导的群众路线、实践本位、全面发展、继承创新的主张,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学以致用,根据十八大描绘的蓝图和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2日中国第十八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2013年11月12日新华社授权发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地方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