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在赣南的教育活动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867 浏览:130267

摘 要:赣南自古以来都被视为忙慌之地,教育也不可避免的相对落后,王阳明的到来推动了赣南教育的转型,学校和社会教育思想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关 键 词 :王阳明;教育活动;赣南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1

一、王阳明在赣南的教育实践活动

《赣州府志旧序》中写道:“赣之为郡,处江右上游,地大山深,疆隅秀错,握闽楚之枢纽,扼百粤之咽喉,汉唐以前,率荒服视之.”赵曾就这样描述过赣州“兹赣州,空彼南粤,负贩常为群盗,不下一隅人,疆愈最远它邦,动经八、九百里.刑无虚日,俗未向风”.(赵《清献集》卷十,《知虔州到任谢上表》)赣南多山阻碍,百姓多生活与崇山峻岭之中,中原教化难以企及,虽有儒学义理,但是又难以传播,致使赣南民风未开而多匪患,社会秩序混乱不堪,官府致力缉盗,而无力开展教育,更使得赣南教育落后,而教育的落后使得民风愈坏,盗贼愈多,社会愈加混乱,官府愈加无暇顾于教育,这样周而复始,恶性循环使得赣南一直都被视为“荒服之地”.

(一)书院教育.正德十一年八月擢王守仁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在镇抚南赣时,感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他勉力兴教授徒,对人们进行教化.诚如《宋惟驹于阳明书院记》指出:“国家之治乱,恒视人材之盛衰;人材之盛衰,恒视教化之隆替.书院者,教化所有施,人材所从出也.三代盛时,家塾、党痒、州序、国学,灿烂大备,士咸沐浴于诗书礼乐之泽,渐摩于仁义道德之风.汉唐以来,养士之典废;士多散处家塾,庠序徒为虚名.自宋设立书院,给之以膏火,董之以师儒,课之以文行,俾之朝夕优游,浸淫渐溃,日新月盛而不已,犹有庠序之遗意焉.是故三代而上,人材出于庠序;三代而下,人材出于书院.”(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六《书院》,第926页)又如清人钟音鸿在《重建安湖书院记》所说:“惟书院之所以养育人才,而人才之成必先发明濂溪授受之微旨,所以开斯人.”(同治《赣州府志》卷二十六《书院》,第936页)其主要的书院教育活动有如下:

第一、兴教立学.“阳明书院”创建于明正德年间,院地址设在郁孤台下,是王阳明在赣州的讲学之处.重修濂溪书院.濂溪书院旧址在赣州市水东玉虚观左,最初为周敦颐通判虔州讲学之处,叫“清溪书院”,后来为了纪念周敦颐,改为濂溪书院.明正德十二年,王阳明主政赣南,仰慕理学祖师爷周敦颐,再次重建濂溪书院,并集四方学者,招收徒众,在书院内讲授理学.

第二、重视童蒙教育.因为忧患赣州社学乡官的教读贤淆杂,并行文岭北道督同府县官吏,访择学术明正,行止端方者任职,“另行支给薪水,以资勤苦;尤其礼待,以示崇劝.”(《全集》卷一七,《兴举社学牌》)他一面要求各童生家“务在隆师重道,教训子弟,毋得因仍旧染,习为偷薄,自取惩咎”,一面又要求各教读视童蒙如己子,以启迪为家事,不但训示其子弟,亦复化喻其父兄,不但勤劳于诗礼章句之间,尤在致力于德行心术之本.同时王守仁强调在蒙童教育“惟当以孝地忠信礼义廉耻为专条”,把道德教育摆在首位.

第三、讲学并赋诗通天岩.王阳明在赣南期间,在通天岩的“观心岩”结庐讲学,收邹守益等二十三人为弟子,史称王阳明“与海内名士大夫讲学设社,教郡邑子弟歌诗习礼,岭北风俗为之一变”.观心岩前有一条深谷,林木茂盛,道路崎岖,非常幽僻清净.此处大洞套小洞,王阳明就在这里“观心”,讲学他的“致良知”.

(二)社会教育.王守仁的社会教育,是通过向社会发布告谕,制定乡规乡约,嘉奖贞节廉洁,建立忠孝祠的形式进行.特别是发布告谕,是王守仁常用的形式.在巡抚南赣军务时,他先后发布《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告谕各府父老子弟》、《告谕新民》、《告谕头剿贼》、《告谕》等.有的告谕,他还明令官属广为翻印散发,“照式翻刊,多用纸张,即发所属各县,查照十家牌甲,每家给与一道.其乡村山落,亦照屯堡里甲分散,务遵依告谕,互相戒勉,共兴恭俭之风,已成淳厚之俗.”并且指令官府,“于城郭乡村惟选素行端方,人所信服者几人,不时巡行晓谕,各要以礼优待,作兴良善,以励末俗,毋得违错.”(《全集》卷一六,《仰南安赣州印行告谕牌》)这些谕告深入到赣南的山村乡落.告谕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首先,注重移风易俗.王阳明在谕告中要求百姓居丧不得用鼓乐,为佛事以至竭赀分帛,费财于无用之地,而俭于其亲之身.且申明病者不得听信邪术,专事巫祷,而应求医问药.嫁娶之家,丰俭称赀,不得计较娉财妆奁,不得大会宾客,酒食连朝.亲戚随时相问,以诚兴实礼为贵,不得徒饰虚文,为送节等名目,以至奢靡相尚,浪费钱财.街市村枋,不得迎神赛会,百千成群,以至有无益之费.他还指出:“有不率教者,十家牌邻互相纠察,容隐不举者,十家均罪.”(《全集》卷一六,《告谕》)


其次是倡明伦常.在《告谕各父老子弟》里,王阳明指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从,长惠幼顺,勤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心要平恕,毋怀险,事贵合忍,毋轻斗争.”在《十家牌法告谕各府父老子弟》中,他又强调:“自今各家务要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妇随,长惠幼顺,小心以奉官法,勤谨以办国课,恭俭以守家业,谦和以处乡里.”(康熙版《连城县志》末卷)

最后是劝善戒恶.王阳明《谕俗四条》云:“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为恶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恶之,朋友乡党怨之,虽鬼神亦阴之.故‘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在《告谕新民》中也有讲到积善得福祉,为恶蒙报应,“无有为善而不蒙福,无有为恶而不受殃,毋以众暴寡,毋以强凌弱,尔等务兴礼义之习,永为两扇之民.”

在《南赣乡约》“投招新民,因尔一念之善,贷尔之罪,当痛自克责,改过自新,勤耕勤织,平写平卖,思同良民,无以前日名目甘心,自取灭绝.约长等各宜时时提撕晓谕,如踵前非者,呈官惩治”.(《南安府志.艺文八》王守仁《南赣乡约》)

同时王阳明在巡抚赣南时注重优奖清廉,表彰妇洁犒赏儒士.王阳明访得赣县致仕县丞龙韬平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在其期满卸任之时却因贫乏难以自存而遭到讥笑.王阳明为洗贪鄙之俗,倡清廉之风,命赣州府吏,措置官银洋酒送其家,以示优恤奖待.并写下《优奖致仕县丞龙韬平牌》,以使其优良作风得到广泛的传播,同时为当时官吏树立榜样.

清同治版《雩都县志序》云:“有明一代崇尚理学,善山、洛村皆游阳明之门,而窥其堂奥.其后又有袁、管、李诸公,接踵继兴.当时学者,咸讲明于身心性命之学,相与砥砺躬行,扶持教化,而风气遂为之丕变,递至我朝神圣相承,文教覃敷.邑人士涵儒圣朝之雅化,服习先哲之文章,虽簪缨稍替,而砥节立名,急公好义之士,尚有乡辈之遗风.”从这些志书可与看出王阳明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得赣地方教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他推动了赣南地方教育的转型.

参考书目:

[1] 周建华:《王阳明南赣活动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

[2] 王守仁撰吴光等编校《王阳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3] 李兴枋.主编:《赣南历史上的今天》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4] 《赣州府志》上中下册,赣州:赣州地区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

[5] 《南安府志》赣州:赣州地区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