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道德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813 浏览:146205

【摘 要】唐朝教育家韩愈高举儒家道统的大旗,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关注教育发展.本文解读了韩愈著作篇章里的教育思想及其宝贵价值,古为今用,从而着重阐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小学的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

【关 键 词】韩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4-0019-03

近年来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偏离实际,师生关系僵化,方法单一致使学校道德教育实效性逐步降低,难以满足学生自我道德提升发展的需求.回顾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许多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都散发熠熠光辉,唐代的韩愈就是其中的典型.韩愈传承了儒家道统,主张“文以载道”、“文道结合”,以复兴儒道为己任,入仕以来,非常关注教育事业发展.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渗透在《原性》、《原道》、《进学解》和《师说》等篇章里,古为今用,即对学校的道德教育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一、韩愈的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的解读

人性问题是哲学和道德学说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人,中国古代教育家大都从人性论角度出发,肯定了道德教育在改变人性,促进人发展的作用.韩愈继承了西汉董仲舒和王充的人性理论,从唯心主义天命论出发,阐明了其人性论观点,并提出了“性三品”说,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思想.

1. 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韩愈在《原道》一文中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而无待于外之谓德.”明确的定义了他心目中的“仁义道德”.由此可知,道德教育就是让人民知晓仁义道德,达到求善修身的目的.但是从韩愈的思想中透露,儒家虽然是以仁义为本的道德观,却包含了两个相互联系而又不同层次的道德追求,从而道德教育的目标也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为培养具有基本道德情操“各致其能以相生”的平民百姓;二则是成就“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的圣贤人才.

“各致其能以相生”出自《圬者王承福传》,意寓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尽他所能,为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努力.这与孟子的劳心、劳力说还有社会分工论有这异曲同工,却又有所发展.韩愈具体化和明确化了儒家的仁义之道,以此提出立身行己的基本道德准则,不仅谴责了道、佛两家不致其能以事生养的理论,也提出了君、臣、民皆应各致其能、劳而后食的观点.“各致其能以相生”可以说是韩愈对当时士、农、工、贾等平凡世人提倡的道德目标.

为使道德教育的更高要求,达到完美的道德人格,韩愈在《争臣论》中提出了“自古圣人贤士等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圣贤目标.出众的贤人志士,不仅是为了完善自身修养,更是为了济世助人.“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韩愈便以三人为例,说明了“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可见,“既善己而必以兼济天下”是韩愈所认为的道德理想人才,也是更高层次的道德教育目标.

2. 道德教育中教与学的师生关系.韩愈对于教与学的师生关系的观点集大成于《师说》一文中.《师说》也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高度概括了道德教育过程中为师职责和择师标准以及教与学的态度等内容.

首先,韩愈明确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任务包含了三个方面:传授儒家仁义经典,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六艺经传和解答学生学习“道”和“业”的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传道是目的,授业和解惑是传道的过程和手段,三者主次有序,职责分明.

其次,韩愈认为择师是以“道”的标准的.他主张不论出生、相貌等如何,只要学有所成,合乎儒道,就可为人师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他一项大胆而有独到的择师原则.他解释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就是说,谁“闻道”先,谁“闻道”多,谁便是师.求善者最好能够虚心求“道”,以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第三,韩愈相信师生之间是相对的,即可以相互为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不如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把师生关系看成是仁义道德面前的平等关系,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封建师道尊严的一种否定观点.《师说》中提及“圣人无常师”并列举了孔子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学习的典故,进一步阐明了人们应该兼容并包、博采众家之长,才能深刻理解仁义之道,借以批判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之风,提倡了乐于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的新风气.

3. 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韩愈一直在政治上主张儒家以道德治天下,德治问题实际上就是人治问题,因此人才的培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在此过程中,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不论是《马说》还是《进学解》中都体现了韩愈爱惜高尚的人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应用的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首先,明确“慎其所道”的道德教育原则.第一步必须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以及价值标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道德教育的标杆,韩愈强调,儒、道、佛三家并存的情况下,唯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道.其次要“待己以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有信心和坚定的信念,不能随波逐流丧失主见.“所谓‘待己以信’者,己果能之,人曰不能,勿信也等信乎己而已矣”.再者更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学无止尽,道德教育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道德品质的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能因为一些世俗功利而降低道德教育的品质.

其次,道德教育要注重教学“反思”.《进学解》中有云:“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行会因重复反思而进步,也会因循随俗而败坏.即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思考,多加钻研不同的教学思路,避免学习者受到庸俗偏颇的价值观念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此外,韩愈还提倡“独创”的道德教育观念.“师其意不师其辞”不要尽信书本,形成固定思维.道德教育不仅要学思结合,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大胆创新.韩愈和孔子一样推崇“因材施教”,韩愈以“匠氏之工”、“医师之良”为例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自身禀赋特点,采取不拘一格的培养方式,既有利于个性特长的发挥,又能使其得到全面发展. 二、当代学校道德教育对韩愈教育思想的借鉴

1. 制定层次分明的道德教育目标.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对象是由不同年龄层次、道德水平的学生群体所组成.由于现实原因,不同的个体也呈现出道德差异性,正因为如此,他们诉求道德教育要考虑个体差异的丰富性,道德教育内容施行因材施教.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可以从三个结构层面来考虑.

首先,基本行为规范和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这是与每位青少年紧密相连的教育内容,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基础性道德教育.基本行为规范通常以准则和章程形式对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对学生的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意义.基本道德品质有很多,诸如守信、正直、诚实、仁爱等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所有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必须坚守道德底线,而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教育正是为了这样的目的而设定的道德教育内容.

其次,公民道德和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这个层面是面向大多数学生.公民道德和政治道德品质包含了家庭美德、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法治四个方面.在这个层面中,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青少年今后作为完全独立的自身个体而存在于这个社会,而是充分发掘个体身上的德性,促使成为能够协调家庭、爱护学校班集体、遵守社会法律法规、拥护国家政策的道德模范者.

第三,较高层次道德理想即信仰道德教育.道德理想教育是高层次的道德教育,旨在那些追求高尚道德、力求上进的有识青年.道德教育不仅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更要培养时代的精英分子.韩愈“必以兼济天下”的道德教育目标需要的就是道德理想教育的指引.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理想教育的主要内涵有人格理想、事业理想、社会理想三方面的教育.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阶段的受教对象,分析个体所位于的不同的道德教育需求,制定层次分明的道德教育目标,并采取不拘一格的教学内容,如此便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实效性得到提升.

2.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间教学关系.“尊师重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韩愈赋予了不一样的解读.他既肯定了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借鉴,建立良师益友般的平等和谐关系.

当代中小学的学校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僵化的现象极为普遍,除了学生的因素外,在道德教育中占主导作用的教师也是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性、静态性、独白式的讲解;教学方法的灌输式和填鸭式,以及师生关系的淡漠和少数教师品行不端上.由此不仅造成了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僵化,更造成师生人格上的僵化,教学关系是一种“以师为重”的不平等关系.如何才能打破这种僵化的局面,建立起平等道德教育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育者要“言传”与“身教”并举.现在大多数学校教师还是以“言传”为主的方式,容易使道德教育教学流于形式.陶行知曾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不仅教育者本人要为人师表有高尚的师德,还要有热情献身教学事业的敬业精神.“身教”为重的好处不仅在于使道德教育形式变得丰富多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更重要的是道德知识能够深入人心,内化成为学生自己的品德.

其次,教育者课堂“授业”与课后“解惑”并举.师生关系僵化与课后交流少,问题难以得到反馈和解决不无关系.道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的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帮助他们消除生活和学习上的道德困惑.道德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心灵互动,构建受教对象的优良道德人格.它不仅需要课堂教学,教育者更要将其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点滴中去.

第三,教育者“教学相长”与“不耻相师”并举.道德教育像是一种师生之间意识形态的交融.正如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双方只要汲取对方身上自己缺失的道德品质就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闻道有先后”如果学生在某些方面较为突出,那么教育者也要采纳、学习、吸收.建立良师益友一般的平等道德教育关系,就要教育者舍弃绝对权威的尊师重教观念,和学生建立友谊,真诚相待,实现“权威道德”向“人文道德”转变.


3. 倡导反思和独创相结合的道德学习观.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方式是在班级授课制下的以讲授教学大纲内的书本知识内容.这种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导致效率低下,仅仅“师其辞”而不“师其意”难以满足学生的道德需求,内化成为其道德品质.韩愈提到“行成于思”,表示学习者唯有不断反思自身德行才有进步.在当代的信息化社会迅猛发展,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的传播,青少年的独立意识增强,容易树立起新型的道德观念.

首先,教育者要积极地引导他们习成反思与独创相结合的道德学习习惯.唤醒和激活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意识,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不仅是道德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是继承者和发展者.由此,催生学生道德学习中化被动为主动的意识是关键.

其次,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也需要强化.教育者鼓励道德实践可以采用思维训练、情感陶冶、理想激励、行为实践和修养指导等不同方法,恰当地应用到不同的教学情境当中去.不论是科尔伯特的“两难推理”还是拉斯思的“价值澄清法”都能发散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思考.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从中逐渐增强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

第三,注重道德环境影响和氛围营造.当代的青少年道德体系和价值体系仍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社会上功利主义、浮夸风气的侵袭,致使他们正常的道德判断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教育者要积极及时地进行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更要培养他们客观辩证的批判性思维.韩愈思想中“待己以信”即无论处于任何道德缺失的环境下都能坚守道德原则.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道德教育者们在施教的过程当中需要秉持宽容、接纳的之心,尊重学生.唯有在开放的道德教育氛围中学生的思想才不会被束缚,学校道德教育也会因而充满活力.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