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857 浏览:91921

摘 要 生命教育一直是我国内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盲区.目前,高校教育还是以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为主,相对缺乏人文关怀教育,更缺乏系统的、规范的生命教育.本文分析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和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探索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关 键 词  思政教育 大学生 生命教育

1.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J.Donad.Walters)首次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很快就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重视,很多国家和地区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并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教育思潮.

生命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有人认为:生命教育是通过认识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从而认识生命、理解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进而珍惜有限生命,建立起乐观、积极的人生观,促进学生价值观、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均衡发展的教育.①笔者认为,生命教育有以下内涵:一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正视生命、珍惜生命;二是健全个体人格、尊重并升华生命意义;三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生命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认识与接受生命的意义,尊重与珍惜生命的价值,体验与升华生命的真谛.

对于高校教育来说,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加强和创新生命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自我期待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法制等生命关系,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心,珍惜、关爱、尊重生命;通过引导学生对正确认识个体生命与群体生命的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感恩、珍惜、尊重、关怀的人生情感,建立健全的生命人格.

2.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校的教育基本没有触及心灵的生命教育,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仅止于感观印象,并未深入思考并积极探寻生命的意义,生命价值相对匮乏.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既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

2.1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2年,江苏、上海开始提出生命教育,但目前在我国内地高校还没有将生命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纳入整个教育计划,缺乏对大学生系统的、规范的生命教育.国内高校至今仍缺乏开展生命教育的氛围,更缺乏系统地开展生命教育方法.2008年10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45.7%的大学生认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缺失,55.1%的大学生认为高校应该加强生命教育.②如何以人为本,全面推进高校教育,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维护学校的稳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是高等教育的稳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开展高校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2.2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是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阶段是个体转变、脱离依赖、走向独立、走向成熟的阶段,是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大学生在处理复杂感情、人际交往、学习竞争压力、社会就业压力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极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这种特征,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正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正视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困境,对大学生的困惑加以疏导,生命教育就是一个最好的载体.通过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帮助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和人生态度;培养他们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塑造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2.3 高校生命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为主要取向,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而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却得不到平衡.作为接受最先进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他们获取信息、扩展知识、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整个世界成为了一个“地球村”,但随之出现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薄弱的道德意识与对社会物质的巨大需求之间的差距形成鲜明对比,对他们产生强烈的精神冲击,生命价值在困顿中迷失.大学生在享受科技进步所带来的精神文明的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现实中的各种磨难、挫折、痛苦、失意等种种的不如意以及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诸方面的生存竞争压力等等都带来生命的困惑,无时不在叩问他们的生命观.面对物欲泛滥的腐败风气、越来越重的就业压力、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等社会失衡现象,他们开始动摇、疑虑、无助,备受与道德危机的重创,甚至怀疑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逐渐与自然疏离、与社会疏离、与群体疏离、与他人疏离、甚至与自身疏离,深陷于精神迷惘和人生危机的困境,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个别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容易走向极端,对社会、家庭、生命本身造成了严重伤害.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并培养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3.高校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1 构建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设置科学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是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开设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建设,根据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特点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作为必修课程,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测评、他人测评、角色建议、环境测评等方法,明确人生目标,正确对待得失.通过系列教育使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不可逆转性,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从而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台湾东海大学在大学部开设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2004年以来,总共开设有“生命教育概论”、“生命发展与关怀”、“自然科学与信仰”、“宗教概论”和“生命专业”5门必修课程,以及涉及宗教、、生死教育、自我成长与人际互动、怎么写作实践5大领域的选修课程.③设置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有关生命的知识,让大学生正确了解生命、珍惜生命、认识生命发展过程、正确面对人生挫折,不断寻找生命的意义,升华生命的价值.

3.2 开展多样的专题教育

专题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学校中举办一些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性的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根据生命教育的内涵,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报告会、专家论坛、宣传橱窗、辩论问答等方式,在高校开展生命意识、挫折忧患、心理健康、“三观”、人文关怀等主题教育.

大学生的身心发育还没足够完全,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复杂的人际交往关系、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困惑,往往处理不当,个别个体因此而走向极端,给自己、他人、社会生命造成极大的伤害.在大学生群体中,由于交通事故、火灾、溺水等意外而失去生命,或者因为学业、感情、就业等问题而漠视生命的事件时有发生,刘海洋硫酸伤熊、马加爵杀害舍友等事件令人痛心疾首.

高校开展主题教育,将生命教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怀,提高学生对生命及其存在价值的认识,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增强生命理念,树立人生理想,提升生命价值.

3.3 建立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基地

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越来越不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社会现实.而生命教育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体验式学习是个人环境和周边环境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高校建立体验式的生命教育基地,在教与学的共鸣与合作中进行实践式、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角色互换、情景模拟等实践性的活动,让受教育者用手去摸、用眼去看、用耳去听、用身体去感觉、用心去体会,感悟生命,形成个体精神特色,更好地完善自身发展.这种教育方式比传统的隐性教育来得深刻.

通过生命教育基地,定期对大学生举行拓展、游戏等体验式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大学生参加诸如 “生命之河”、“命在旦夕”、“灵魂之窗”、“人生列车”等游戏,扮演行为者、旁观者、参与者或者分析者的角色,从中去体会生命各种现象的真实感觉,领悟生命的意义,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增进对生命的了解与认同,深入思考并积极探讨生命的价值.

3.4 建立有效运行的心理咨询机构

2003年,教育部曾于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推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分高校也建立了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治疗中心,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但目前是多数高校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都只是处于空壳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相对缺乏专业的专职心理咨询员,另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为社会舆论所左右,担心去看心理医生会被同学看成是“有毛病”,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往往不是找学校的心理咨询治疗中心,这也是高校心理干预的无奈.

高校开展生命教育,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机构,并做好心理危机干预,防范于未然,确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和失败,走出困境.

同时,高校应该联合家庭、社区、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成长环境之中感受到家庭和社会的人文关怀,在人际交流中体验和感悟,学会感恩,学会自爱与关爱他人.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视人生遇到的挫折和失败,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加强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养具备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以人为本”,做好德育工作的首选内容.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在尊重个体生命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生命的价值,升华生命的意义.在高校中开展生命教育,应该在总结制度和经验中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加大理论的指导作用,遵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