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感教育中转化学困生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39 浏览:10442

所谓学困生,是相对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学生而言的,通常是指在学习、生活、品德等方面暂时落后的学生.学困生不是天生的笨,品行差,而是在长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那么,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成了当今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对待学困生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缺乏耐心细致的引导,做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不像春雨般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是急躁情绪占上风.毫无疑问,此种做法是不成功甚至是失败的.

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在情感教育中不断地完成对学困生进行转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才能收到有益的效果.

一、分析成因,有的放矢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学困生产生是正常现象,认清这一点,才能克服急躁情绪,才能心平气和地做好学困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学困生的产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1.家庭原因

学生的启蒙教师是父母,好的家庭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不好的家庭环境也会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父母因工作太忙或在外打工,没有办法在学生的身边照顾学生,学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灵会留下阴影,导致性格怪异.这只是家庭原因的一个方面.还有家长习惯不好、行为不当、父母情感不和等都会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

2.智力和非智力因素

受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困生大多缺乏自信,内心比较自卑,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总希望得到家长、教师、同学的关爱、理解与同情.实际上,由于学困生在纪律上存在问题,或学习上暂时没有成绩,或生活上懒散而受到歧视,感受不到教师、父母、集体伙伴的关爱,得不到教师、父母、集体伙伴的鼓励,因此缺乏自信,自暴自弃,或者通过不正当的方法搞一些恶作剧来引起家长、教师、同学的注意和“关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形成学困生产生的原因:是纪律差,还是上课不认真听讲,学习基础差;是学习方法不当,还是对学习不感兴趣;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转化工作中有的放矢,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二、创设情境,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会有不愿学习的学生.”学困生一般在求知的道路上,屡受挫败,有的甚至屡考屡败,使他们饱受失败的痛苦,心理产生障碍,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决心.这就要求教师要敢于放手,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要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点燃他们的求学火花,激发学困生的求知.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抓住机会,充分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在平等的环境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找到自信心:我也行!有了信心,学习就有了力量,就会取得学习上的进步.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有时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非常好”、“你真棒”等,会给学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使学生的内心深处得到鼓舞.

三、目标竞争,发挥潜能

好胜心,是学生的天性,学困生更是如此.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学困生长期处在落后状态,他们就急于向上,稍有进步,常常梦想能“一鸣惊人”.由于目标不切实际,往往达不到目的,导致他们的意志消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困生去发现问题,从思想上对他们加以启发,克服畏难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引导他们从点滴做起,从身边做起.教师可在班上开展目标竞争,让每个学生在班上确定一位“对手”,取长补短.即优等生向学困生的优点学习、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做,就会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平的、的,让他们通过竞争,发现这些“对手”并不可怕,只要刻苦努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态度,把自己本有的潜能发挥出来,不但可以战胜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而且也能够成为优等生.

四、不急不躁,持之以恒

在进步过程中,学困生常常会出现反复,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对反复现象教师要多点理解,不急不躁,耐心地做好引导工作,多点鼓励,少点批评,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取得他们的信任,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走出思想认识的误区.教学中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激励手段,如“进步奖”、“学期保持奖”等,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可使学困生明白,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永远”的胜利者.


总之,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的个性.对学困生,我们要用爱的力量来感化他们,在情感教育中让他们的思想和认识在关爱中一步一步地得到转变,从而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