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419 浏览:131085

人类自从出现教育以来,人的发展始终是教育的主旋律.我国古代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强调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求文武兼备、人格和谐.

西方古希腊雅典教育强调美的和谐,追求个性发展.到了当代,这一教育主旋律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96年4月1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法国巴黎举行了20世纪最后一次工作会议.该委员会历时三年研究、讨论和修改完成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并向全世界发布.报告强调教育应当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从人的发展的广阔角度看21世纪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教育的作用,明确提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把人的发展作为新世纪语文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就要对语文教育作一番思考和调整.

(一)教师的教育观念要现代化

1.要有超前的教育意识.既要从我国现实需要出发,更要考虑21世纪上半叶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把教育目标确定在培养21世纪上半叶发展需要的高度上,以此来开展语文教育.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为国家为民族分忧,让受教育者走入未来的社会后成为社会主义优秀公民和合格接班人.

2.要有全面的学生观.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把我国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才优势.

3.要有全面的教育观.新世纪的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听说读写四方面简单相加的智力教育,它还要求我们的语文教育必须给每一个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义优秀公民和合格接班人所必需的全面的稳定的基本的深沉的语文品质和素养.这种语文品质和素养因为具有基础性、稳定性、深刻性、可发展性,所以它会伴随着每个受教育者的终身,让他们终身受益.

(二)要建立现代语文教育评价体系

现代语文教育评价体系应有别于以往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育评价体系.

1.在观念上,评价已不是为了选择适合语文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选择适合学生的语文教育.传统的应试教育评价体系处在中心地位的是教师,教师是绝对正确的;现代教育评价体系处在中心地位的则是学生.在传统评价中,语文考试分数高的就是好学生,及格的才是符合教育要求的,结果,好学生备受宠爱,公开课上他们是基本听众,其他大多数学生则是常受冷落的“陪读生”.现代语文教育评价试图通过评价(考试不是唯一手段)回答下列问题;我的语文教学对哪些学生是合适的?应如何改进我的语文教学才能适合更多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发展,现代语文教育评价中没有不能教会的学生,只有教师改进了教学就能学会的学生.

2.在功能上,传统语文教育评价只是选择和鉴定,考试之后排个队,画一个分数线,看看哪些是好学生,哪些是差学生.现代语文教育评价则还有导向、激励、反馈、调控等多方面的功能,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且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育活动,在调整教育活动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差生采取鼓励性措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渐树立起信心,这样就可以使语文教育保底出优,形成良性循环.传统语文教育评价是温度计,只能测温,不能调温;现代语文教育评价则是空调器,既能测温,又能利用自身的反馈机制,将温度调节在良好的恒温状态下.

3.在分工上,传统语文教育评价只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一次,现代语文教育评价则要对教育目标实施的全过程都作评价,分三次进行.在目标实施前,先要作诊断性评价,以发现和预测教育干扰,并消除之.在目标实施过程中,又要作形成性评价,对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即子目标)进行调控,以有效地保证教育活动的运行.在活动结束后,还要对教育结果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

由于传统语文教育评价是一次性的,没有预处理,更没有对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进行控制,所以目标容易落空.现代语文教育评价则对起始、过程、结果都进行评价控制,是三保险,所以目标容易实现.我们的现代语文教育目标是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具有社会主义优秀公民和合格接班人所必需的全面稳定深沉的语文品质和素养的现代文明人.如果采用传统教育评价的做法,那么对这个自然人不作诊断性评价,就直接输入语文教育系统了,输入以后对整个教育过程也不作反馈调控,没有形成性评价,等这个人从教育系统中出来后才作个鉴定性的评价,看看他是不是已成为文明人了.这样做的结果,输出来后很可能还是一个自然人,或混杂人,那这语文教育就失败了,目标就落空了.庸匠误器,尚可再造;庸师误人,岂可重做?可见建立现代语文教育评价体系是何等重要.


(三)教育功能要重人文性

语文教育除了工具性的功能,还有人文性的功能.但传统语文教育大多只注重工具性的一面,没有将它与人文性、人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学生的人文素养没有得到应有的培育.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等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国外许多教育研究表明,优秀人才的出现,不仅取决于丰富的知识,更取决于良好的个性、情感、意志和美德.近年来,西方科技的发展与人的发展并没有完全成正比,于是教育家提出了一个口号:警惕社会非人化.他们呼吁,要从偏重智能发展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教育在塑造健全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新世纪里,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担当起人文教育的大任,打好“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巴金说:“我们有一个非常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等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美)好.”

鲁迅先生当年曾经设想过现代化的两个目的,一个是“立国”,一个是“立人”.如今,他的“立国”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一个独立、、富强的新中国正向我们走来;而要实现他的“立人”梦想,造就精神自由、人格健全的新一代,语文教育就必须担当起她的大任,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