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国民艺术素养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86 浏览:20852

走进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与艺术对话,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促进馆员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学习,可以说博物馆是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的绝佳去处.从博物馆角度看,从重视“典藏”到重视“教育”,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共同趋势.博物馆有义务、有责任以各种方式向全体国民开放馆藏资源,规划教育活动,提供艺术教育机会.伴随着国民教育、终身教育观念深入人心,馆校合作不仅是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馆校合作具有多种可行模式,或以馆方为主,或以校方为主,亦可双方共同策划合作.


一、博物馆——国民艺术素养教育的绝佳去处

在美国参观博物馆,常常看到家长带着年幼的孩子在活动室玩耍,老师带着学生在展厅和库房上课,老人坐着轮椅慢慢欣赏着艺术品,游客往来穿梭于各种陌生新奇事物中,博物馆成为人们终身学习的课堂已经成为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惯.

在英国博物馆,看到的也是类似的情形.王旭晓教授在一篇文章里描述过这种情景.王教授星期一来到大英博物馆,在埃及文物馆,碰到了两队学生,他们一边观看,一边小声讨论.当他们讨论出现问题时,除了阅读展品文字说明,还会向老师求教.在古希腊罗马展区,学生更多些,有两队小学生对着雅典卫城帕提农神庙的模型写生,老师也在画.学生们一个个趴在小桌子上,或跪或坐,也有坐在地上把画夹放在膝上.在展示希腊建筑柱式的地方,一些中学生手里拿着材料,对照着希腊建筑柱式雕像在看,老师在讲解,学生不时做着笔记.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在任何一个馆中都能看到老师带着学生在参观、学习.而且,这些不是课外活动,是在上课.英国自小学起,学校里就有着这样的专门课程,即在博物馆或艺术馆甚至其他的合适的场所上课,场所是校外的,课程是学校的正式课程.

反观国内艺术教育,真正能把中小学生带进博物馆,进行学习、临摹的,还非常之少.与在教室里学相比,走进博物馆学习的优势在哪里呢?

首先,走进博物馆,可以更好地与艺术对话.博物馆里陈列的都是文化艺术精品,直接接触这些大师们创造的作品,无疑是与这些艺术大师和艺术杰作进行对话的捷径.与教室里的纸质印刷品、电脑幻灯片、石膏模型相比,博物馆、美术馆,可以基于原作开展教育,拥有学校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在博物馆、美术馆,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原作,在学校,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复制品.两相比较,我们都会明白,哪一个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哪一个更能零距离地接触大师作品.

此外,博物馆的展品,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资源,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科学等多方面的教育资源.与学校、教室相比,博物馆艺术教育资源的优质性和丰富性不言而喻.以南京博物院为例,该院现有藏品40余万件,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国家一级以上文物1062件.其中新石器时代的“玉串饰”,战国时期的“错金银铜壶”、“郢爰”,西汉的“金兽”,东汉的“广陵王玺”、“错银饰青铜牛灯”,东汉的“鎏金镶嵌神兽铜砚盒”,西晋的“青瓷神兽尊”,南朝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明代的“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等10件藏品为国宝级文物.1999年,艺术陈列馆落成并对外开放,陈列面积7000平方米,设立了珍宝、玉器、青铜、明清瓷器、书画、陶艺、漆艺、织绣等11个专题陈列馆,长年展陈馆藏珍品5000余件,展陈精美,品位高雅.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40个左右的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艺术品展等.国内每个省会城市都有相当规模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地级市,甚至一些条件较好的县城都设有专门的馆所.加上近些年来,艺术品投资火爆,小型的专门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发展如火如荼,免费开放政策已大范围推广,国民亲近博物馆的机会应该是大大增加了.

正是因为博物馆、美术馆具备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所以才有陈丹青这样的呼吁:“中国美术的大部头经典、中国美术的浩瀚国学是什么?在哪里?看画册、读画论不是获得美术教育,我们必须走近美术馆.长期接受、很少接受或没有接受美术馆洗礼和教育的国民是截然不同的国民,一个现代国家的国民可以没有艺术学院,但不能没有美术馆.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中国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弄成今天这个模样,是美术馆文化和美术馆教育的长期缺席、被长期忽略、长期搁置的问题.它比国学的衰微更严重、更致命.因为国学内在于学界,属于研究性质,而美术馆从来属于公众、开放给公众,承担化育的功能.”常去博物馆、美术馆走走看看,无疑可以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

其次,走进博物馆,可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改革都大力鼓励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欣赏、去体验、去模仿、去创造、去评价、去反思,但是,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在艺术教育实践中,很难落实.如果把学生带进博物馆,情况可能会发生变化.博物馆资源的丰富性、环境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去探索、去发现、去欣赏、去体验,容易走向自发、主动、综合性的学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博物馆、美术馆比较重视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历史教育和科学教育,艺术教育方面重视不够,研究、开发、投入也相对不足.事实上,从艺术教育角度来看,除了教育资源的优势之外,美术馆环境比学校更为开放,教育的互动性也更强.美国学者泽拉将艺术博物馆教育理念划分为:1.强调审美和艺术鉴赏;2.强调艺术史教育;3.采取跨学科和人文教育;4.对观众进行社会教育.事实上,在博物馆艺术教育活动的具体实践中,这些理念和教育活动常常混合在一起.正如学者皮特曼吉尔斯概括的,博物馆艺术教育目的是提升观众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并且将这种能力和体验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特里·泽勒(Terry Zeller)收集了35个美国艺术博物馆的资料,发现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为实现国家艺术协会的高质量艺术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发现多学科的教育比传统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这种多学科的教学方法已经变得越来越流行,因为学习艺术需要接触艺术的不同方面.1984年,美国博物馆协会的报告也正式申明教育对博物馆的重要性,学习必须是非正式、自发和个人的,学习的经验本身和过程中的社交互动或许比获取信息更重要.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