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抓好中学阶段的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45 浏览:7916

【摘 要 】 “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良好班风、校风的基础,是建设良好班级的保证.因此,在中学阶段,德育教育应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把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落实到实处.

【关 键 词 】 养成教育 中学德育

养成教育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中心内容,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形成一个学校良好校风、班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助于学生优秀品质的形成,因此,在中学德育教育过程中要抓好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 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是注重实践的教育.作为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标准,让他们明理,更重要的是导行,引导学生养成尊师敬师、孝敬父母、乐于助人、刻苦学习、勤俭节约等良好品质,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因人而宜的原则

养成教育不禁涉及到每个学生,还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养成教育才能有真正的实效.

3.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青少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是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的时期,可塑性很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如能重视学生养成教育,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特殊意义,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二、 养成教育的途径

1.将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我给父母过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 .让学生帮着父母做家务,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的高尚;生活上自理自立,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榜样的感召力量

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五六十年代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保尔、雷锋等英雄人物曾影响了整代人的精神风貌.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美结合.一些调查显示,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没有榜样,有的只是影视演员或流行歌手的盲目崇拜,这说明我们在榜样教育方面存在未被重视的教育"盲点".

3.加强教师的言传身教

教师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也是教师,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权威,尤其是班主任,因此,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很必要的,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师的道德行为必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4.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一是确立学校校训、培养目标等制成展牌或书写在校园醒目的地方,时时警示学生.二是确立养成教育周,开展系列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教育,三是利用校园内的宣传栏、橱窗、校园刊物等营造教育氛围,四是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新闻、学生生活、好人好事等专向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抑制和约束.

5.重视量化管理,加大检查评比力度

养成教育不是一天或一次教育就可以有成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从点点滴滴抓起.如何把“外压”内化,使我们的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注重学校或班级的量化管理,才能使养成教育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叶圣陶说:“改掉学生身上的一个坏习惯,在一开始就要以一定的压力来强制.”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自制力是有限的,年龄越小,自制力越差.因此,量化管理就是充分利用“外压”,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最终变“外压”为“内化”,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学校要以《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础,从整体着眼,从细处着手,结合学校和班级实际,从学生的服饰发型、卫生习惯、课堂纪律等方面,制订出各项纪律,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定期组织检查,根据情况进行打分,对班级及学生采取相应奖惩措施,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6.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功能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应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

7.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

三、养成教育的重要意义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德育教育的结果,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德育教育的“质”的指标.一个学校办得好与坏,只需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表现,看看校风,基本情况就掌握了.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名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它是种种错误甚至罪恶的渊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使学生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建设一个高度文明、进步的国家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在中学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重视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使之成为品行优秀、表里如一的人.


参考书目:

1.《中学生德育大纲》

2.鲁洁、王逢贤主编的《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

3.柳斌主编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同上)

4.朱永新主编的《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同上)

5.贺允清的《中学德育实效性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唐云增主编的《学校班集体建设辞典》(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7.关鸿羽主编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新世界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