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17 浏览:15839

杨卫,浙江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54年生于北京,1969年参加工作,1976年加入中国.1976年西北工业大学锻压专业本科毕业,1981年获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工学硕士,1984年获美国Brown大学工学院博士学位.1969年1月至1973年8月在陕西省延川县冯家坪公社聂家坪大队插队.1973年9月至1976年12月在西北工业大学材料与热加工系学习.1976年12月至1978年5月在江西省上饶地区景波机械厂担任工艺员.1978年5月至2004年8月先后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工程力学系任教,1989年12月晋升教授.1997年至2004年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主任,2004年4月至8月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常务副院长.1999年至2004年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至2006年任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2006年8月起担任浙江大学校长.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关于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我今天讲的题目是:践行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兼述浙江大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一、浙江大学的教育理念

浙江大学有几样最有名,其中之一就是浙江大学的校歌.浙大校歌创作于1938年,由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作词,应尚能先生作曲.大家知道,1938年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当时浙江大学举校西迁,在西迁的路上,马一浮先生创作了这首校歌.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抗战自然是主流,但马一浮先生创作的这首校歌,竟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全面体现着一个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所以我们浙江大学的精神,竺可桢老校长称之为“求是精神”.这个求是精神按照今天来理解,我们叫做“启尔求真”的科学精神、“开物前民”的创新精神、“无吝于宗”的合作精神、“海纳江河”的开放精神和“树我邦国”的爱国精神.我们这首校歌一共36句,每一句大都是四个字,像“启尔求真”“开物前民”“无吝于宗”“海纳江河”“树我邦国”等词都在校歌里,校歌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思路来表达我们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比如它一开始叫作“大不自多,海纳江河”,也就是说大学它很大,从来不觉得自己是多的,总是像大海一样,能够接纳各方面的知识、各方面的内容,各种各样有能力、有思想、有创新才能的人,新的学科,那么这个是大学之道的意思.我们大家知道大学的英文叫“university”,这个“university”的词根“universe”的意思就是宇宙的、大的、全面的、各方面的.所以大学应该是这样的.不能觉得我这个已经足够了,再也容不得别人了,这种不是大学的精神.

从教育理念上来讲,浙大有一脉相承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尤其体现在几位先生身上.

我讲的第一位先生叫林启,林启任当时杭州知府,他创建了求是书院,创建的年代是1897年.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给了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当时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主张办新学,第一个就是在我们现在的天津大学,他的前身叫北洋大学堂,北洋大学堂是1895年创建的.北洋大学堂之后,1896年又有南洋工学,1897年又有几所学校,其中一所就是求是书院.求是书院创办的时候,林启先生讲:“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材,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也就是说,中国想要图治,就要培养人才,要培养人才,就要讲究实学.这个“实学”可不是孔孟之道,要“讲究实学”是林启提出的理念.到了1928年,当时求是书院经过几次更名,中间比如叫过第三中山大学,最后到1928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

林启先生之后,要跟各位讲的重要人物是我们的几位老校长.国立浙江大学的首任校长蒋梦麟先生,他讲:“大学是要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净化之社会.”也就是说,大学除了培养人以外,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蒋梦麟先生在浙大卸任以后,担任了北大的校长.在浙大做校长时间最长的是竺可桢先生.1938年,当时日本已经把上海、杭州都占了,浙江大学只能西迁.第一步迁到浙江的建德,然后迁到江西的泰和,然后再迁到广西的宜山.在广西宜山的开学典礼上竺可桢校长讲:“大学绝不只是培养几个专家、工程师、医生之辈,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2010年的时候,温家宝总理到浙江大学访问,和学生进行座谈.他问同学们,知道不知道竺可桢先生关于纪念王阳明的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里,就说了这句话.竺可桢先生讲:当年的王阳明先生已经五十多岁,学问很高,功成名就,桃李天下.当时朝廷里有人要整他,就跟皇帝讲他,于是皇帝就派他到广西去剿匪.那时五十多岁应该算年纪比较大了,到广西去剿匪,条件肯定非常艰苦,而且这明显是朝廷里的小人挑唆的结果.王阳明先生明知道这样一个情况,但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前往,因为剿匪毕竟是国家的大事,所以他就毅然决然告别了学生,临别前发表了一篇特别著名的演说.王阳明不但学问好,军事上也是天才,名声在外.到了广西以后,土匪一听他来了,都害怕了,打都没打,就全投降了.完成了朝廷的任务,王阳明在回朝的路上过世了.竺可桢先生讲,王阳明先生在这么困难的条件下,能以国家的事情作为最主要的事情,是多么伟大的精神.


进入了新时期,从1988年到1994年,路甬祥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在这以前,浙江大学的校训是“求是”,路校长在他主政期间,把“求是”校训改成“求是创新”.他讲“求是系治学之本、创新乃科技之源”,因此我们现在的校训是“求是创新”.我的前任是潘云鹤校长,潘校长现在在中国工程院工作,他的理念是造就能从世界大势看问题,知识、能力、素质俱佳,智慧独特、坚韧不拔、诚信可靠的各界领导者.因此,浙江大学培养学生的理念是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人才,他们能够看清问题,能够担当各界领导.这是浙江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

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有十六个字,叫坚持“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追求卓越”.以这样的教育理念,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未来领导者.那么我们现在怎样去践行这样一种教育理念,怎样体现以人为本、整合培养、求是创新? 我们认为,“以人为本”首先是要以学生为本.从招生开始,包括招生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全面考虑到学生.给大家讲一个细节.同学们都是中学生,中学生在高考过后要报志愿,报志愿不但要填报学校,还要填报专业.而我们招生,并不需要学生报具体专业,只需要报科目大类.我们一共有7个大类,有理科、工科、医科、文科,等等.我们在招生的时候,是采用大类招生,第一年是通识教育,第二年的时候自主定专业,我们制定的是自主管理的教育系统.这样的一种方案是我们从2008年开始实行的.

“以人为本”不但体现在招生上,还体现在就业方面.就业是大家关注的重点.这次“”上也讲,为什么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是不是因为大学培养的人不能适应将来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你学校培养的人,其学科结构、知识结构,有没有问题?我们觉得就业这个问题,关涉学生、教师、社会三个方面.

每一位同学,都有对自己爱好产生影响的人,包括中学老师、自己的父母,这些人会对你们或者你们自己愿意选择哪些专业产生影响.如果把不同的专业收拢在一起,就会形成不同的学科结构.同时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教师队伍,这个教师队伍同样涉及专业与结构.另外还要关注到,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与需求,也涉及学科结构.比如今年哪个学科比较热门,明年或者再过五年,另外的一个学科将变得比较热门,等等.因此这三个结构体现了三方面的需求,它并不完全是重叠的.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应该想办法促进这三种不同的结构互相调整、和谐发展.

以上就是浙大的一个特色,我们将它定义为浙江大学的本科生院模式.

具体而言,我们从2008年开始设立本科生院,以前大部分的学校,有教务处,然后有学生工作处,教务处就是管教学计划,学生工作处是管学生,整个教务系统在学校里头是由校长来统管,而学生系统在学校由党委副书记管理.在浙江大学成立了一个本科生院,本科生院负责所有学生的工作,本科生院的院长是管教学的副校长,本科生院的党工委书记是主管学生的书记.我们前两年基本上以通识教育为主,然后选择专业,后两年是采用多个专业,一共有113个专业并行发展,所以是一种2+2的模式.前两年学生全部进入“求是学院”.“求是学院”有三个学园,没有按照专业划分开.三个学园都有很好听的名字,学生在学园里,以“宽、专、交”式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

我们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而且采用弹性学制,没有规定每个学期必须选多少课,只是规定要修够160个学分,方可毕业.我们规定学生最低160个学分,但是我们学生的学习热情都很高,一般到了毕业的时候,最后大家选的平均数将近是190个学分,基本上相当于多选了一年的课.

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宽、专、交”.我们希望基础宽.怎样做到“宽”呢?多选两门课就宽了.然后要有专业,所以也得学一些专业课,然后还希望能有一些交叉的学科.同学们在这样的理念的熏陶下,他自然而然就多选了很多这方面的课程.

我们的下一个观点叫“整合培养”.所谓整合培养就是我们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主修和辅修相结合,课内的和课外的相结合.“整合培养”的英文叫“holistic”,这个现在在国外的教育理念上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然后要教育科研、社会怎么写作并重.比如我们的本科生有超过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在本科生阶段参加一个叫“SRTP”的研究计划,就是说他在念书的同时也去参与研究.我们每年招收五千多名本科生,每年参加“SRTP”计划的学生大概有三四千人,很多学生都愿意在课堂以外参加一些科研,还参加一些社会怎么写作方面的工作.

我们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我专门到耶鲁大学去具体讨论这个问题.中国目前的情况和美国的情况不完全相同,美国的很多大学尤其是著名的私立大学,基本上只是文理科的,然后到了研究生阶段,再分成其他的各个不同专业.而在中国情况不一样,我们所有的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单位、事业单位,都不希望招来一个人,再花一年的时间对他进行专业的培训,他不愿意出培训的费用.包括有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公司,你来一个“通识”他不要,他要的人就是马上能上手.所以那个时候经常有一个观念说,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到了公司去、到了外国企业不能上手干.这个实际上是这些企业对中国的一个附加的要求.

比如说美国在中国的企业,他的研发部门、核心管理部门全在别的地方,这个地方他希望人力资源成本要低,所以要你马上能上手.包括研究生,研究生考试实际上是要考专业,你对企业、事业单位说我是一个通识的,潜力很大,但我没有一个具体的专业,在目前的中国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现在所做的教育的模式,前两年以通识教育为主,后两年以专业教育为主,采取现在的“一横多纵”的教育体系.

我们要求学生要“宽、专、交”,知识面要宽,要有专业,同时要有一两个交叉学科.“宽、专、交”是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的需求,我们中文叫“knowledge、ability、quality”——“知识、能力、素质”,实际上ability和quality这两个词在英语的意思差不多.从中文你当然能说是能力、素质这两个词,意思差得很多.所以国外叫做“KSV”,K是knowledge,S是skill,V是value,你的价值观.他认为学校里价值观也是非常重要的,就要“知识、能力、价值观”——“KSV”.所以从本质上讲,和我们的“知识、能力、素质”是非常像的,但是他好像更把价值观突出出来.而我们一般很少说,我们是又红又专,这个我们是说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也是说的;所以他实际上也是有这个.

但是如果我们光要求“宽、专、交”,也有的时候会产生问题.他说你什么叫宽呢,知识面要宽,多学几门;什么叫专呢,专业也得学好;什么叫交呢,你还有个交叉学科,按这样来讲,你就得学很多东西,学很多很多课,可能课就太多了,就学得不深入,老师上课时也可能不敢要求同学们,所以“宽、专、交”是对一般的要求,但是你真正想培养一个特别优秀的、拔尖的学生,除了“宽”,还要“精”;除了“专”,还要“深”;除了“交一交”,还要“通”,要“精、深、通”.所以我们有一个竺可桢学院,还有一个求是科学班,在竺可桢学院和求是科学班,我们还会对学生有“精、深、通”的要求.这是塑造未来的学者和有潜力作为大师的人所要求的. 我们的校训中还有一条是“求是创新”.我校前两年的学生,全叫做求是学院的学生,然后我们有一个创新创业班.这个创新创业班的学生,除了有自己的专业以外,还要学习怎么能够创业,怎么能够创新,怎么能够做出具有可行性的创业的计划,怎样筹集资金,怎样率领团队,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培养有国际视野的未来的领导者.

二、浙江大学的基本情况介绍

浙江大学的前身是求是书院,1928年改名国立浙江大学,1937年西迁办学,1998年成立新的浙江大学.应该说,1952年院系调整,浙江大学的损失是很大的.当时的128名正教授,调整完了我们只有32个,调整之前我们有七个学院,调整完了只剩下一个学院,还不全乎.新浙大的组建,是把在杭州的原来一个学校,但分开办学了,现在给他重新合并在一起.所以等于是兄弟们重新聚合在一起,是一种重归.目前是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前进.

在校生规模,本科生22000多人,全部学生是42000人.我们的一个特点是博士生多,我们有7000名博士生,博士生的规模是全国最大的.在1998年四校刚合并的时候,我们每年招8000名本科生,现在我们每年招5500名学生,实际上是别人都在扩招,我们是在缩招,缩招了三分之一规模,但是我们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直在扩大.我们的学科非常全,这个点、那个点也非常全,除了军事学以外,什么都有.

我们的老师有3400人,现在拥有博士学位的老师的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这个数据已经老了.教授里面有15名中国科学院的院士,12名中国工程院的院士.我们现在千人计划的入选者有29名.

我们学校有5个校区.面积基本上和西湖一样大.西湖是以水而著名的,浙江大学所有校区的名字都有“水”字:紫金港、西溪这个是水,华家池这个也是水,玉泉也是水,之江也是水.

我们学校的校舍面积是270万平方米,这是个什么概念?就是我们有4万学生,平均一个学生有50平方米的教学科研面积.各类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各种教学中心也很多.各种各样的教学基地,列在全国高校的第二位.

我们学校的图书馆,有接近600万册书.中国大学的数字图书馆计划,我们是牵头单位,我们已经把所有出版发行的中文图书中的200多万种以上都数字化了.这个数字化的过程还在继续进行.

我们学校科研的情况,2011年的科研经费是27个亿,全国高校里排名第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我们也是第二多.专利、科学论文这两个我们都连续三四年是全国第一名.

三、浙江大学的未来发展

我们的总体目标是要在建校120年,也就是2017年前后,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综合型大学就是说,我们博士生计划的学科,基本上全覆盖.我们希望有若干个学科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学科,有1到3个学科成为原创性成果闻名于世的顶级的学科.

在研究型大学方面,希望在重要的领域作出重要的贡献.我们希望我们在研究型大学主要的办学指标上能够进入世界上的百强.现在我们有几个数据已经进入百强了.比如刚才讲到了我们科研经费的数目,现在已经进入前百名.我们的学术影响力,希望在2020年,达到100名左右的情况.

我们有暑期交流计划,争取在最近一两年,所有的本科生在四年期间能有一次暑期或者其他时候参与出国交流的计划.现在已有超过20%的本科生做到这样,将来希望达到50%.我们希望绝大多数研究生在他研究生的生涯里头,起码出去开趟会,应该有这样的体验.博士生我们希望100%或者出去访学一次,或者去开一次会.还有出国留学计划,每年有150名教育部公派博士生的计划.

从国际交流来讲,我们从不同层面做好工作.从学校这个层面广结朋友,我们已经和140多所国外的大学签订了框架协议.还要多参加活动,争取发言权,我们参加了很多国际组织,在这些组织里头,我们都尽量地发挥一些作用,把中国有关的情况告诉他们.比如大家知道有个《泰晤士报》教育增刊,总对大学做排名,去年十一放长检测的时候,他们邀请我去做报告,就是讲怎么建设世界一流性大学,我就把中国的情况介绍给他们,他们觉得中国的大学发展非常快,以后应该在排名上多反映中国的大学.当然我们也请了一些专家来演讲,比如请杨振宁先生做了一个报告.

浙江大学目前正和新加坡合作,新加坡现有三所大学,现正筹办第四所公立大学,叫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它是从广义的观点上去讨论设计,是从科技的角度上去讨论设计,研究科技和设计的结合.这个学校不设院系,采用新的教育的模式,新加坡对这个学校特别重视.这个学校要在西方找一个办学合作伙伴,找到麻省理工学院;要在东方找一个合作伙伴,找到浙江大学.去年8月份,我们已经正式签约,共建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

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校园的发展.在建设新校区西区的过程中,我们跟杭州市搞了一个“和谐杭州”示范区.当时因为杭州市计划修一条路,把我们这个新校区劈成两半.共建“和谐杭州”示范区以后,杭州市同意把这条路修到地下15米深,3.6公里长,从学校底下穿过去,让上面能够连成一体.

最后,我们祝天津的年轻才俊到天堂中的浙江大学!谢谢大家!

(以上是杨卫同志于2011年3月14日在南开公能讲坛上所作的报告,本刊登载时有删节.)

(责任编辑 隋艳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