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教育“关键”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969 浏览:92898

2012年是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道路,描绘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宏伟蓝图.这其中,教育被放到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十八大”报告明确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

2012年是中国教育事业稳步推进的一年.

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国家未来,这一年,人们看到了教育改革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姿态“破冰”前行,也看到了一个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坚实足迹.在《教育规划纲要》的指引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令人瞩目的南科大正式“转正”,人们对其今后的改革有了新的期待;技能大赛增添国际元素,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眼界和雄心;中职免费范围扩大,国家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持续“给力”;中高职衔接取得突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国家开放大学成立,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价值得以彰显等

2012年也是攻坚克难的一年.

《教育规划纲要》的美好愿景令人期待,而改革进程中也将遭遇更多深层次的问题.从年初到岁末,被视为教育公平重要体现的异地高考引发全社会关注,但现行户籍管理制度让这项改革行进得异常艰难;大学专业目录调整,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亟需注入新内涵;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招生难题,“弱势”的现实让这条发展之路依然崎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遭遇政策“瓶颈”,他们在生源危机中艰难挣扎等

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随着2012年教育经费投入进入4%时代,民众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教育公平,还是教育质量.要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的美好愿景,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所面临的改革任务也将更加艰巨.攻坚克难,不仅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政策落实到位;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更需要智慧和方法.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赋予了中国前行的力量.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人们有理由对教育满怀期待.

★顶层设计:

指明教育改革方向

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往往触碰到固有体制机制束缚.深层次的问题,往往需要放到国家层面来解决,教育顶层制度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十八大”报告明确并且进一步提升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教育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教育试点工作的稳步推进,以及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教育经费投入等领域相关政策的出台,无疑引领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航向,为教育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十八大”召开,教育成民生之首

“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怎么写作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这意味着国家教育战略的延续,是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再次提升.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如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如何增强教育怎么写作国计民生的能力,是“十八大”报告给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布

2012年6月14日,教育部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从教育发展看,我国已进入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历史新阶段.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必须在“十二五”时期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和条件基础.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推进教育科学发展迫切要求把重大教育制度的改革创新作为着力点,改变一切不利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积极引领教育的变革和转型.

“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怎么写作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基本思路是:更新教育观念,坚持改革创新,抓好工作落实,提升基础能力,促进协调发展,怎么写作国家战略.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关键和薄弱环节,着重健全基本公共教育怎么写作体系,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高等教育体系,推进继续教育体系建设.到2015年,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教育经费迈进4%时代

国人对于4%的数字并不陌生,2012年,这个中国为之努力了19年的目标终于接近实现.

201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12年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实现教育经费占GDP的4%,并使经费合理使用这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要做的5件困难事之一,体现了政府落实教育投入的决心和力度.

这一年,为确保实现4%目标,政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高一般预算内教育支出的比例、增收特殊税费专项用于教育、新开财政性教育经费筹集渠道.但4%兑现之后,如何分配好这笔数额巨大的教育财政预算成为重中之重.新增教育经费能否切实向中西部、农村、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民工子女、城区薄弱学校等弱势群体倾斜?向投入不足的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倾斜?4%,成为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 但实现4%仅仅只是一个新起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国要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提升为人力资源强国,没有与之匹配的教育投入,是不可想象的.如何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持久兑现并稳步提升值得深思!

★高等教育:

推动内涵式发展

“大众化”阶段,民众期待的不止是能上大学,而是要上好大学,对优质教育资源以及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异地高考”成为2012年最热教育词汇,实际上是民众对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愿望表达.作为教育的“顶端”,高等教育寄托了民众的期望,也承担着创新性社会建设的使命.新世纪第一次专业目录调整、专业硕士扩招都表达了这一诉求.南科大正式“转正”,人们更期待这块高等教育改革“试验田”能够给人带来欣喜.

本科专业目录调整

2012年,新修订的大学本科专业目录公布.这是中国第四次修订本科专业目录,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该目录的第一次修订.

在新修订的目录中,学科门类由原来的11个增加到12个,新增了艺术学门类,专业类由原来的73个增加到92个;专业由原来的635种调减到506种.相比于之前,本次目录修订将专业的具体设置,分为基本专业和特设专业两大部分.基本专业是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特设专业是针对不同高校办学特色,或适应近年来人才培养特殊需求设置的专业.这是新版目录与前三版目录只有单一性质专业最大的区别.

新目录保留了一批学科基础比较成熟、社会需求相对稳定、布点数量相对较多、继承性较好的专业.调整了一批内涵不够清晰、名称不够规范、区分度较小的专业,增设了一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急需以及应用性强、行业针对性强的新专业.通过整合、合并、更名、拆分、撤销等方式,使新目录的专业更加科学、规范、合理,学科内涵更加清晰,较好地反映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就业面向.

异地高考改革“攻关”

异地高考应该是本年度最受关注的教育事件之一,其关注度也远远超出了教育范围,原因在于,“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关系到社会公平.这一年来,异地高考在学者呼吁、民众关注和媒体聚焦下成为社会热点,它所牵涉的家长就业状况、学生学籍管理以及流入地承载能力等问题都考验着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也对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更严峻挑战.

2012年2月29日,山东开全国之先河,率先突破高考户籍限制,允许外地考生在山东参加高考.

2012年秋季开学前,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

11月,各省份陆续进入了2013年高考报名阶段,明年随迁子女是否能就地高考,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与人口输出大省的“无压力”状态相比,上海、北京、广州等特大城市在制定政策时慎之又慎,对他们来说,异地高考放开后,如何防止“高考移民”,防止城市人口过度膨胀,以及维护本地户籍考生的利益都成为了相关部门亟待考虑的问题.

南方科技大学“转正”

与2011年身陷困境、前途未卜不同,被视为中国高教改革风向标的南方科技大学在2012年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4月16日,教育部向广东省政府发出《教育部关于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的通知》,同意建立南方科技大学;5月29日,南方科技大学正式得到教育部批复,获准在2012年高考中,以提前批次在广东、山东、四川、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福建8个省份招生.

为了实现南科大的目标和定位,也为了回归大学应有的办学自主权,南科大把自主招生、自授学位作为教改先行先试的内容,去筹转正、获批自主招生的背后既体现了一所大学的坚守,也预示着改革已成共识,走到“深水区”的高教改革蕴藏了破冰而行的决心和力度.

在南科大自主招生的力度上,尽管有专家认为高考成绩占60%,高中阶段的平时成绩占10%,南科大组织的复试成绩占30%的“631”和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招生还有很大的差距,但南科大的步伐已经迈开,高教改革的步伐已经迈开.


专业硕士逆势“扩招”

专业硕士即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与学术型研究生属于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的研究生.

2010年,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国家在140多所高校增设了25种新专业.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改革学校授权审核办法,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生招生规模,2011年专业学位硕士生占硕士生招生比例达到30%.2012年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19万,招生比例提高到36%.从2013年硕士研究生报考情况看,专业硕士越来越来为大多数考生所重视,逐渐占据硕士研究生的半壁江山.

在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放缓的形势下,专业硕士却逆势连年扩招,这背后寄托了国家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渴求,也带来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调整的契机.但也应看到规模上的瞬间扩大,无法掩盖其自身的问题,专业硕士与社会期待还有一定差距.作为一项大的政策,从政策决策、配套政策到具体实施,要做好相关工作非单方能力所及,需要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职业教育:传统到开放的跨越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绕不开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教育的研究,绕不开黄炎培.从中华职教社95年的征程中,人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对这个历史悠久教育团体的敬仰,更是对职业教育传统的拾遗.从困境中发展起来的职业教育多了与国外“握手”的机会,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视野.这背后得益于诸如免费这样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而职教发展中的所面临的招生、就业等困境,也让人们看到了职业教育发展脚步依然沉重.

中华职教社成立95周年

201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走过了95年历程.同时,《教育与职业》杂志也迎来了自己的95岁生日.

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绕不开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中国职业教育思想绕不开黄炎培.在中国教育史上,中华职业教育社书写了辉煌的一页.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第一个倡导和实施职业教育的团体,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理论运用到丰富的职业教育实践,开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 中华职业教育社95年的发展历史,充分说明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始终将自身的事业与国家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在一起;本着“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宗旨,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的有机结合,在继承中坚持不断创新,善于发现并抓住蕴藏在困难中的潜在机遇,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总是站在社会进步方面,使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事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

国际职教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2012年5月,上海,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首次登陆中国.

从1987年首次举办,这场约12年举行一次的全球性职业教育盛会对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新一轮结构调整过程,特别是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各国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都期望职业教育在减贫、解决就业、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关键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在国家、地区和国际政策议程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新变化、新需求、新使命、新挑战的背景下,本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被赋予了重要意义,与会者分别从经济、公平和改革三个视角展开讨论;大会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全球平台,向世界展示了本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之路.

技能大赛增添“国际”元素

2012年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向国际化迈出的重要一年.

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主办单位增加到了23个,赛项数目增加到了96个,年参赛选手增加到近万人,支持企业超过2800家,已经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局面.

相较于国内影响力,今年大赛还有一大亮点,就是走向国际化.近年来,随着技能大赛规模的扩大、水平的提高,尤其随着我们国家国际交流的增加和国家产业走出去的需要,邀请国外选手来了解中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职业教育成为一项重要使命.2012年,技能大赛首次邀请外国选手与中国选手同场竞技.据不完全统计,大赛期间,来自英国、德国、新加坡、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非洲等55个国家的494位外国朋友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大赛中.

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对外辐射、提升国际影响,这意味着,站在新的起点上,日渐成熟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走向国际化的窗口已经开启.

中高职衔接“关键年”

2012年2月,作为国家职教改革创新示范区的天津宣布深化中职、高职衔接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启动四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的工作.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当前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其中,强化中高职沟通与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着力研究解决的关键之一.

2011年10月教育部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教体系,并启动了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的制定工作.这意味着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强化中高职沟通衔接,从目前来看,一是要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沟通衔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二是要建立和创新人才培养升学制度,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优先对口招收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深造.采取多种途径,为优秀中职毕业生升学提供多种渠道和机会,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中职毕业生到高职学习深造的升学制度.逐步探索中职到高职、到应用本科直至应用研究生教育的通道.

实践证明,没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难以做到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其他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句空话.实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重要环节.

中职免费范围持续扩大

2012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2年秋季学期起,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范围由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将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由一、二年级农村(含县镇)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步调整为一、二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和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其中,特别关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将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西藏及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全部纳入享受助学金范围.

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中职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的深入实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民办教育:困境中前行

民办教育有着受固有体制束缚小,办学方式灵活的优势,与公办教育相得益彰,是我国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民办教育却步履维艰,招生形势严峻、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社会认可度不高,这些都是民办教育待解的难题.“十八大”提出“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但要提升民办教育竞争力和吸引力,显然还需要更加科学、更具有可行性的政策措施,更需要民办教育在困境中不失自我.

民办高校招生“遇冷”

“招生难”成为今年高考招生热点,民办高校首当其冲.今年生源的减少,让部分公办高校都有些吃不消,缺少公共财政支持的民办学校境遇可想而知.据相关调查,今年山东、安徽等地民办高校普遍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招生难题,甚至一些办学规模较大、口碑不错的民办高校也未能幸免.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网站上,民办高校目录中一些学校的名字悄然消失.

“生源危机”意味着“生存危机”,如果没有特色或经营不善,一些学校有可能会陷入困境,甚至会面临重新洗牌的遭遇.生源减少是一方面,教育质量也是一方面.当前一些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重复没特色,非但没有发挥出自身办学方式灵活的特点,甚至受迫于生存压力,一味急功近利,将本来就有限的教育资源放到了招生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这背后,民办高校尽管有着自身的无奈,然而,这样的急功近利,无异于饮鸩止渴. “22条”点燃希望之火

政策是火、市场是冰,民办高等教育在2012年经历了“两重天”的考验.

面对招生困境,2012年6月,教育部从危机入手,率先在职权范围内针对有关民办教育在未来发展中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共22条,因此被民间称为“22条”.这项政策被认为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两周年后,教育部就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制定的更具操作性,多具创新点的一部力作.新政出台后,8月,浙江教育厅、发改委和物价局,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扩大民办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若干意见》,决定进一步扩大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办学自主权,鼓励支持民办高校规范发展.

一面是政策像火炬,期待点燃民间投资者的热情;另一面是生源市场却如同寒冰,考验着民办教育创业者的忍耐力.但有理由相信,随着民办教育发展的氛围和环境不断优化,前景将更加美好.

教育部发布继续教育若干意见稿

2012年2月2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同年7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举办2012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旨在宣传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部署,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共分八个部分、三十二条.

公开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未来5年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地位、发展目标和基本任务;提出要整合并发挥学校、行业企业、社会教育培训机构、传播媒体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资源优势,建立健全城乡社区教育网络的措施和意见;规划了继续教育改革创新的基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和招生制度,构建沟通衔接的证书体系,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等.

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成立.

开放大学的前身是广播电视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单位,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克服应试教育弊端和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是教育怎么写作国家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措施.

开放大学不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简单更名或换牌,而是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和技术发展趋势,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选择的战略转型,是对原有学校的功能定位、教学模式、发展机制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开放大学,有利于整合全国乃至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进一步突破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途径和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

开放大学的建立,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开始,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教育承载着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神圣使命.回顾过去一年的教育改革发展脉络,留给我们诸多思考,也寄予未来更多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