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学生品德教育实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095 浏览:130178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面临新挑战,大学的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亟待提高,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把十八大精神实质全方位融入高校品德教育中,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 键 词 】主动性;精神实质;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精神关于大学教育创造性地提出了“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写作、为人民怎么写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新时期党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赋予对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起着重要支撑作用的高校新的历史使命.身为高等教育一线的教师,如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德育人、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影响当前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从思想观念来说,忽视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一个人道德的形成,是教育与受教育者自我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是外因,而后者是内因.要影响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只有达到内化层次,才会持久,并且成为自己个性的一部分.因而,单纯的理论灌输、脱离学生成长实际,不能切人学生内心、促使其内心发生转变的道德教育,不论其形式如何,其对学生实际道德行为的影响作用将十分有限.

(二)从教育形式来行,“灌输”式仍然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外在的理论不会自动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外在单向的“灌输”,不会最终决定他内心的价值判断与选择.决定学生人生观、道德观的根本的决定性原因,在于其本人自觉的选择,而不在于外在“灌输”.

(三)从教育内容来看,仍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现象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现在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感兴趣,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教师教授的内容学生通过读书、上网等多种渠道早已知悉,因而,学生觉得课堂上没有新东西,没有新鲜感,提不起兴趣;二是有些内容学生感觉不到学了有什么作用,有些空洞的理论离学生的实际距离较大,学生勉强上课只是为了“捞”学分.

二、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导下,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杜绝“灌输”,充分调动大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

要想党的十八大精神真正的融入到高校品德教育中,就要抓住十八大的精神内涵,以学生为本,以德育人,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而不是一味的灌输,这就要求我们高校一线教育工作者本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能动性原则,大学德育教育中,进一步研究新形势,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个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并通过深入影响其道德生活、满足其现实道德需要、帮助其解决成长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利用各种途径,来影响其道德观、道德思考与推理方式,使其自觉地朝着教育所希望的方向走,从贫乏到达到丰满,使学生顺利地从自然人过渡到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当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同时又是改变目前思想品德教育现状、提高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效性最直接的惟一捷径.只有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才能最终实现道德教育科学化和人性化的统一.

(二)党的十八大融入大学生思想教育课堂

思想品德教学的成效如何,关键在教师.思想品德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净化学生心灵、提升学生道德境界的使命,而要担当好守望者和传递者的神圣角色,就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十八大的胜利召开,正好提供了一个“调焦距、对光圈”的新机遇,是广大一线教师及时“充电”的绝好契机,思想品德教师理应成为党的十八大理论和政策的传播者,成为大学生道德的标杆和导航人,思想品德课堂也理应成为基础教育宣传十八大精神的主渠道.教师只有用心学习和潜心研究十八大报告,掌握十八大的精神内涵,才能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贯彻其精神实质,最终提高高校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为了改变思想品德课现状,一线教师必须致力于高等教育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创造出适合现阶段大学生的德育课教育新模式.实践中,我们着重从提高实效性、实用性、针对性上下功夫,把思想品德课与学生心理、生活实际紧密相结合、满足学生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德育怎么写作作为基本手段.把国家、社会利益和学生个人需要相结合是我们德育教学方面的一个特色和努力方向.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我教育”是一条有效的教育途径.将学生普遍的成才、成功的愿望进行理论研究,针对大学生所面对和即将面对的人生和事业问题,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简练而富含哲理语言和故事,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对大学生普遍遇到的人生理念、社会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就业等人生问题,既作了具体的方法上的指导,使学生不但学即有用,而且能够开阔眼界,掌握正确和独立思维的方法论,产生长效作用.另外,我们对思想品德教育考试进行改革,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由原来一卷定成绩变为由教师、学生班团干部、普通学生组成的答辩小组,把学生的平时学习和日常表现结合起来,重点考察学生理想、信念、团结、合作、为人、做事、行为、举止、文明、养成等.德育课改革,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大大增强它的震撼力、感染力和穿透力.让十八大精神融入大学生的课堂,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三)强调氛围,重视品德教育的实践环节

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而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的无意识教育作用,这也是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措施.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具有潜在的渗透性.学校通过着力培养具有本校特点的校园精神,如科学精神、精神、求实精神、创新精神等等,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各种载体,陶冶情操,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加强硬件建设,美化校园,营造氛围,使学生可以在环境幽静、舒适、安逸、怎么写作设施齐全的校园中生活,这样,大学生会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就会更愿意接受教育内容.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检测,开展多样的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怎么写作、公益活动、科技开发、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实践基地建设,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把学生宿舍作为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基本单位,组织院系学生干部、党团组织、后勤职工,与学生一起开展文明宿舍的建设活动.通过评比竞赛、达标验收、表彰奖励使每个学生宿舍真正成为行为文明,作风优良,精神高尚,学习勤奋,团结进步的文明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