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看《儒林外史》中的教育危机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57 浏览:96113

[摘 要] 《儒林外史》中对明清时期的教育有着淋漓尽致的体现,其中,对于教育目的,吴敬梓有着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给现代教育深刻的警告.

[关 键 词 ] 儒林外史;教育目的;教育危机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6-1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榜上有名的一本现实主义讽刺小说,它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塑造,生动的描绘了吃人的科举、政治的腐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感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它成书于十八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政治经济正处于盛世时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者施行了严苛的管理,特别是文字狱的产生,另清初的文人们战战兢兢,很多人不得已走上了闭门读书、埋头考证、不问政治的道路.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从小生长在儒学氛围浓厚的科举世家,他热爱儒家文化,厌恶释教、道教.他喜爱魏晋文化,学习魏晋六朝文士的放达不羁、清高脱俗的生活态度,同时又受到颜李思想的时代思潮影响,认为应当反对八股,重视教育、人才对政治、社会发展影响.

一、《儒林外史》中教育目的概述

众所周知,教育学是以研究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为核心的理论.而对于教育目的这一概念,教育界有着各种不同的界定.总结起来,大致上是说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自身发展需要,以观念或理念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关于受教育者素质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

那么,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度,八股教育,是从何角度出发来设计教育目的的呢?

明清时期,集权达到巅峰,控制人的思想为皇权怎么写作,成了教育的重点,明代成化年间,科举考试的内容正式更改为作八股文,题目均出自“四书五经”,要求代圣贤立言.应考者只能“戴着镣铐跳舞”,不仅不能在文章中出现自己的独立见解,还必须严格按照八股文的格式作文,模仿古人的口吻和重复儒家经典中的意见.这种考试就是为了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强化君权.而当时的读书人们没有其他的选择,只能够通过熟读四书五经,勤于练习八股作文来达到自己想要进朝为官的目的.

文人们为八股至上,对其他文字不屑一顾的事例,在《儒林外史》中多有体现.例如,第三回周进主持童生试,考生魏好古在交卷时请求增加面试诗词歌赋.周进变了脸道:

“‘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像你做童生的人只该用心做文章,那些杂览学他做甚么?况且本道奉旨到此衡文,难道是来此同你谈杂学的么?看你这样务名而不务实,那正务自然荒废,都是些粗心浮气的说话,看不得了.”并下令左右将魏好古赶了出去.虽然后来周学道还是因为魏好古文字清通录取了他,但发榜后谒见那日,点到二十名魏好古时,周进还是又勉励了几句“用心举业,休学杂览”的话.


表面看来,八股举业正当行,早已经是治学的不二法门,不过,擅长选文的马二先生却一语道破天机: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时候,那时用‘言扬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讲到战国时,以游说做官,所以孟子历说齐梁,这便是孟子的举业.到汉朝用‘贤良方正’开科,所以公孙弘、董仲舒举贤良方正,这便是汉人的举业.到唐朝用诗赋取士,他们若讲孔孟的话,就没有官做了,所以唐人都会做几句诗,这便是唐人的举业.到宋朝又好了,都用的是些理学的人做官,所以程、朱就讲理学,这便是宋人的举业.到本朝用文章取上,这是极好的法则,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就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这话里话外就说出了不做举业,不学八股的人,就无法达成所谓治学最终的目的――为官.这也就与社会所制定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是始终翻不了身的.

二、吴敬梓对教育目的的态度

吴敬梓在书中,也提到了他对教育目的的态度.

首先,由于他接受了当时一些进步思想家如颜元、李等人的影响,在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上,他同样统治者制定的教育目的本没有错处,不能有益于政治的教育是应当被反对的.小说中的贤人们决定祭泰伯祠时,就表明他们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从而可以“替朝廷做些正经事”.第二,他认为八股取士以功名富贵作为最终目的,以其巨大的诱惑性,使读书人沉溺于单一狭窄的考试内容中,造成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错误认知.为此,读书人在“四书五经”中消磨了终生,却没有取得学术上的任何成就.比如晚年才中第的范进,暂且不提他不知道明朝的开国大臣刘基是元朝末年进士的事情,他甚至连著名的大文学家苏轼,也当成了没有学成的士子,实在是让人笑掉大牙.而标榜自己是知名的八股文选家的马二先生,做了几十年秀才,但是他对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朱淑真一无所知.

从《儒林外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吴敬梓对当时的教育目的持批判的态度,对当时的教育危机却依然无能为力.在如此的社会现实面前,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民族曾经经历过如此悲剧性的生存状况,而杰出的前辈不仅预言了封建文化的衰落灭亡,也早已向我们发出了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