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01 浏览:154989

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道德、睿智、理念的生活反映,而人类的敷衍与进步又正是通过这庞大气势传递创造着一种价值.马克思曾经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语文教学则又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中国文学宝库中撷取而成的中学语文教材,渗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与美德.因此培养学生真正做到读书和为人的高度统一成了语文教师的职责,教师就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程颐曾说过:学者必求师,从师不可不谨也.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艺术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品质,从而达到“塑造人”的目的.

1.濡染丰富情感,培养学生人格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濡染.语文教育中,教科书是语文知识的载体,通过语文老师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文知识.而在素质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的教育,也包含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即美育.要达到美育的教育目的,语文教师就要做到濡染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格,用自身健全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和教育学生美好的人格品质.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就是指语文教育除了要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知识以外,还应该培养学生人格.高尚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2.构建想象空间,愉悦学生身心

朱光潜先生曾说“美感起于形象知觉”,也就是说美育源于想象.一方面,语文教育的表达通常是以文字的途径进行表达,构造一种独特的情境,不同的文学作品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有着不同的情境,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包括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在头脑中想象空间,以此愉悦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教师要引领学生进入这样一种情境:月色之下漫步美丽的荷塘,却产生孤独、苦闷、彷徨的感触,希望能够寻求精神解脱的情境.教育环境能够使人感到充分的愉悦和自由,深入情境,能够让学生领悟更多的感触.在深入情境的时候,我们也要在文字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一样”等美是自由的象征,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感受.这里说的美即是语文的文字之美,

也是指语文的精神之美.但是精神之美又是寄托在文字上面才得以表现出来的.所有,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3.创设审美意境,激发学生创造

意境通常指的是作家个体的情感体验和现实的社会生活体验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氛围,这样的氛围能够带领读者进入一个虚拟的想象世界从而沉浸和投入到其中.在中学的语文教育实旌美育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授课、指导时必须注重创设美的意境,让这样的美的感受能够感染每一个学生,并潜移默化地诱导学生的自身美感.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语言美是最基础的桥梁.语文教师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能否说出具有情感的、科学发散的、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直接取决于这名老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和个人素质上面,尤其在文化内涵上主要指的是教师是否完全正确的掌握了所教内容的主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实际思想,只有教师的正确把握,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自如地应用好生动传神的教学语言,为学生感受文化、感受美创造出―个良好的情境,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思维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随时给学生指点美的法则,可以使审美感知、想象和理解升人较高的层次,为审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朗读是创造性阅读的重要形式,理解的朗读只要求正确、流畅,审美的朗读则要求表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体现文章独特的韵味,使听众得到艺术享受.这里既有朗读技能技巧的训练,更要不断培养审美观点,提高审美情趣.

写文章是展现美,创造美的一个过程.观察是审美创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广泛接触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性和复杂性,仔细感觉,试图找到并能够及时捕捉身边的美,看到人们未能看到的,发现人们难以发现的.写文章是美的创造,但文章很难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

青年学生的成长意识不够全面和深刻,表达不够严密准确,这样的现象都是合理的,我们不能求全责备,打击学生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