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写作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95 浏览:69330

情感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绪体验.良好的情感促使人们健康生活、和谐交际,促进人格力量的形成.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优良的情感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合格人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经过跟踪分析,发现中学生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虽然基本掌握了写作的基本知识,但在写作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叙述和描写、说明或者议论,忽视(甚至不懂得)情感的融入,这使得不少学生的作文平淡、干涩、缺少意味.学生对于写作中情感表达方式的理解太过空泛,单一.学生没有理解情感既可以在叙述中抒情,寓“情”于叙事之中;也可以在描写中抒情,寄“情”于描写人物、事物之中;还可以在议论中抒情,边发议论边抒情.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把情感教育作为写作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一、确立情感教育的地位

从认知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关系上看,任何认知过程的完成始终离不开认知的情绪、情感,如果没有情感活动的配合和促进,认知活动将无法进行.倘若无视情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把它排斥在语文教学和写作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外,这样的教学是不完整的.事实上,任何语文教师、作者在自己的课堂上和作品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渗透自己的情感.完全没有情感教育的写作,客观上是不存在的.语文的育人功能使我们必须确立语文写作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情感的体验和领悟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理解和接受事物的心理尚未成熟,还不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往往凭借主观直觉进行好恶评判.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入情”,即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将抽象的道理化为具体的情感体验,有意识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从而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其次,教师要寓情于理,所谓寓情于理就是要用作品中蕴涵的哲理启发学生.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把握作品的情感脉搏,与作品同休戚、共享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入理”,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学生带入作品的特定情景之中,认识到情寓于“理”中,从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或审美评价,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

三、教学方法——情感的表达和分享

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教学方法得当与否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或者说它关联着学生在写作中的情感表达.教师首先要以自身的情感表达方式去打动和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

对于学生,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氛围,比如用讨论、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乐于分享.新课标要求把“感情真实健康”作为写作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表真情,那么“真情”指的到底是什么呢?包含哪些方面呢?每个学生对此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体验和理解.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也分享了他人的观点.这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使得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都得到了展现和尊重,情感也得到了丰富.

四、强化教学效果——情感互动

在写作教学的情感教育中,教师找到进入学生情感世界的路径,是强化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在课后用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他们,用自我的积极情感感染他们,做到“润物细无声”.师生要进行交流互动,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发学生的积极反应,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师生情感交融,使学生在愉快、友好、温情的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问题主要不是出在写作技巧上.学生欠缺的,是生活和情感的经验.这些经验,不是学生没有,而是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开掘,去利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功夫不仅在课内,还应放眼课外.要有大语文观,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学生和家长之间广泛交流,平等对话.“话匣子”打开了,作文的内容就多了.学生有了健康的情感,作文写好了,思想就跟着进步了,人的素养也就提高了.加强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丰富,健康,细腻的情感,让作文成为学生感情生活的有机部份,此乃作文的至高境界,教师要将学生往这一方向引导.


高金燕,教师,现居云南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