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三大要素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106 浏览:56439

安徽省安庆全新学校安庆246003

【摘 要 】

人们渴望教育公平.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怎样的基础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要在坚持教育起点的“有教无类”,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教育目标的“人尽其才”.

坚持教育起点的“有教无类”,就应对每一个人一视同仁,决不放弃任何一位可接受教育的学生.

坚持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至少需正确认识与“因材施教”相关概念间的关系,在动态的发展中准确地识“材”,建构必要的保证机制和致力于学会学习.

坚持教育目标的“人尽其才”,就需使我们的教育主动适应不断变革的社会,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实施全面教育与实行教育.

【关 键 词 】教育公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尽其才”



教育公平,是时下报刊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之一,它反映了人们对实施教育公平诉求的渴望.然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施怎样的基础教育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换言之,实现基础教育公平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尽管,保证基础教育公平的要素纷繁,但笔者认为,要在坚持教育起点的“有教无类”,教育过程的“因材施教”与教育目标的“人尽其才”.


1.坚持教育起点的“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源于《论语·卫灵公》.其义,古今学者的解释大体相似.一般都将其诠释为:对所有的人都进行教育而没有类的差别.如杨伯峻先生将其译为“人人我都教育,没有(贫富、地域等等)区别”,钱穆先生将其译为“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事实上,孔子收取的学生,既没有部族、地域之限,也没有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之分,只需收取一点学费,以维持其生计与办学.他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脩”是干肉,“束脩”是指十条儿干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只要能带十来条肉脯送上薄礼的人,我从来没有不加以教诲的.因此,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既有来自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之为“”的仲弓父和“鄙家”子弟的子张;既有以货殖致富、家有千金的子贡,也有蓬户瓦牖、捉襟见肘的原思和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渊;既有北方的卫人子夏、陈人子张,也有南国吴人子游等.他以卓有成效的教育实践,改变了教育对象限于统治阶层成员的历史传统,开创了我国平民教育的新纪元,也为教育公平奠定了理论基础.

时至20世纪80年代,由科技的突飞猛进,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致使人类物质文明进程加速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濒临种种挑战.在人类寻求走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人们终于形成了这样的国际共识:人的现代化是一切现代化的基础.正如对未来研究极富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奥雷列奥·佩西在他的报告《未来的一百年》中所说:“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提示未来,有一点必须首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以《人的现代化》一书闻名于世的美国学者英格尔斯,于1962—1964年在对六个发展中国家进行大规模的比较研究性社会调查后指出:“痛切的教训使一些人开始体会和领悟到那些完善的教育制度以及伴随而来的指导大纲、管理守则,本身是一些空的躯壳.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的生命力的广泛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技术工艺,也会在传统人的手成废纸一堆.”“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管理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现代化国家.否则,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和有效管理,都不会得以实现.即使经济已经开始起飞,也不会持续长久.”而人的现代化基础在教育.当人们意识到:“‘一切为经济增长’已不再被看作是可以使物质进步和公正、尊重人的地位、尊重我们应该完好地传给后代自然财富和谐一致的理论途径”,“面向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看来是使人类朝着和平、自由和社会正义迈进的一张不可少的王牌”“开始相信普及教育是促进经济‘起飞’和收复失地的绝对武器”时,“教育先行”便使世界各国把优先发展教育列为基本国策,“终身教育”便成为人类进入新世纪的一把钥匙,加速学习型社会建设便竞相成为各国追逐的目标.

在国际社会已经形成“未来的社会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的共识时,人们亦已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时代的巨大变化“正危及人类特有的同一性.我们所害怕的,不仅是严重的不平等、穷困和苦难的痛苦前景,而且还有人类可能被两极分化,把人类分裂成为优等集团和劣等集团,主人和奴隶,超人和下等人这样的危险”“我们全球社会所不能浪费的一种资源,就是人类的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的世界几乎不能承受近10亿的成人文盲和1亿多年龄在6—11岁的失学儿童这一现状.如果我们要找到足以解决这些令我们困惑的严重问题的各种方法,我们就必须动员每一个人并使他们对此有充分的意识.从这一角度看,全民教育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必须”.

于是“全民教育”思想便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儿童基金会、开发计划署和世界银行联合发起,并于1990年3月在泰国宗迪思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正式提出.大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教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基础教育和促进教育平等.全民教育目标是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个划时代文件,表明全民教育思想已为国际社会所接受.1993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九个人口大国全民教育首脑会议”,再次把国际社会对全民教育的关注推向一个新的.继之,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了“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并发表了《萨拉曼卡宣言》.大会再次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他们特殊教育需要.会中,首次提出了“全纳教育”的概念.会后,经14年探究,至2008年11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就以《全纳教育:未来之路》为主题.大会对如何促进以教育公平与平等为基础的全纳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会最终形成的《第四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ICE)的结论与建议(草案)》,在第一条中就明确指出:“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要、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

就人的个体而言,一个人是无法选择出生的国度、区域与家庭的,也无法选择遗传基因;对于突然降临的天灾人祸,更不能由自己的意志去规避.当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越来越成为每一位“地球村”村民必不可少的“走向生活的通行证”;成为将人的潜能充分地转变为现实才能,从而为人们有尊严地生活、工作与提升自己生活质量的根本途径;成为人们继续学习、获得充分的教育、广博的见闻和通晓事理的决定性前提的当今,处于弱势群体中的个体的人,他既是“地球村”中的一员,理应同这个地球上所有的人一样,享有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享有实现他们的潜力和享有创造他自己未来的权利.先天已经不公,后天的教育又怎能对他们弃之而不顾,如同在伤口上抹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