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30 浏览:68540

摘 要:高校辅导员要抓住有利时机,从学生一入校就注意从思想、政治、能力等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夯实基础,为以后几年对其思想教育和管理的顺利进行,确保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 键 词 :入学教育;大学;新生

新生初进入大学,要面临一段艰难的心理适应期.对于缺乏心理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心理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承担起对大学新生的入校教育工作,注重对新生入学后的心理调适,帮助其度过心理失衡期.

一、针对大学新生中心地位的失落,进行角色重新定位的思想教育

学生进入大学后,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导致这样种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发生冲突,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导致心理失调.另外,新生作为大学中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作为佼佼者的优越感冲突,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如不及时调整,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此,辅导员可以采用对集体新生做报告,辅以个别谈心式的教育方法,让新生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适时解答新生的诸多角色定位问题,如"我来大学干什么"、"我在今后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明确大学生的求学目标,有利于他们快速地适应新环境.可以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通过老生口耳相传式的教育,让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也对心目中的大学形象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

二、针对大学新生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的状况,进行启发式教育

所谓启发式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方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时,对某些问题弄不懂,经教师点拨后,豁然贯通.在启发式教育上,孔子有独特的见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按朱熹的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予指导,以帮助他们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因此,启发式教育既要启,又要发,不能偏颇.

从自我意识发展上看,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认识,往往只是通过对他人的认识、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这种认识仅仅停留于表层.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自我认识越客观越好,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均是不合适、不利于个人成长、进步的.作为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教育管理,要以启发和引导他们通过多角度全面认识自我为切入点,使他们明确差距,树立理想,进而鼓励他们朝着目标去努力、去实现.

三、针对大学新生普遍要求进步的积极心态,进行集体入党启蒙教育

大学新生在接受了学校一系列入校教育后,普遍要求进步,要求加入中国.辅导员要引导他们把这种积极向上的热情投入到实际的学习、工作中去,化为爱集体、爱学校、爱荣誉、作贡献的行动上去,从而带动班级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同时,要善于调动和激发新生党员的责任感、荣誉感,适当给他们压担子、交工作,引导他们争当班级的排头兵.要求他们不仅要自己做好,而且要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针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导致的交际困难,进行合适的思想教育

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有着强烈的自尊、认同和归属的需要,非常渴望从朋友中获得感情的共鸣,但往往由于青春期的闭锁心理,当他们与大学新同学接触时,总习惯拿高中时的好友为标准对其进行比较.相对于中学的人际关系,大学人际关系显得比较复杂.这主要是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习惯、家庭背景、性格甚至语言等有一定差别,造成交往困难.另外,在大学,学习不再是惟一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多元化,也是导致人际关系复杂难处的一个诱因.此外,在高中阶段,上大学几乎是所有学生最迫切的目标,在这个统一的目标下,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很容易.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各人的目标和志向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要找到一个在某一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于是,新生中常常会有大部分人由于人际关系复杂,交往受挫而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为此,辅导员应定期组织一些新生的主题班会、报告会、讨论会或者大型聚会,增加他们的交往,增进他们的了解,使他们建立起新的友谊.采用因材施教原则,适时引导交往不顺畅的学生,告诉他们与人相处应本着诚实的原则,以自己的诚心换取他人的诚心;要他们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和性格特性,找到相同点,交往起来就较容易;与人交往时,既要自尊,又不要为了交往而有意委屈自己,同时也要尊重别人;在与同学交往时,应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不要过于敏感;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冷静处理;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间的关系.总之,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不断的个别化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到大学环境里,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五、针对大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导致的大学新生厌学现象,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

进入大学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代表是建构主义理论,它既是一种学习理论又是一种教学理论,是目前国际上在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尤其是在西方,随着多媒体和Inter应用的普及,建构主义思想已逐渐在学校教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在大学里,师生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讲授知识后,学生不仅要消化理解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而且要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资料.从旧的学习方法向新的学习方法过渡,这是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经历的过程.自学能力的高低成为影响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自学能力包括:能独立确定学习目标,能对教师所讲内容提出质疑,查询有关文献,确定自修内容,将自修的内容表达出来与人探讨,写学习心得或学术论文等.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大学的学习方法与中小学的方法差别很大,许多学生一时难以适应.

对此,辅导员可以请来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老生,以座谈会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和专业研究经验.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就能较好地、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少走弯路,减少心理暗示,促进学业成绩的提高.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观察、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六、针对大学新生的懈怠思想,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

许多新生入学后,往往会有意放纵自己,怠慢、松散,导致目标、思想、方向的迷失,最终荒废大学的美好时光.新生入学熟悉环境后,辅导员应立即通过座谈或者报告形式向新生进行教育,使他们在入校伊始就确立一个新的学习、奋斗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他们就可以克服目标、方向、理想的迷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会使心理指向集中于一处,这样无形中会转移注意力,可促使人变得积极向上,从而更有利于新生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