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越多越早越好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641 浏览:16298

美国教师维尔士发现,他任教的高中办了一暑期补习学校,报名数学的学生最多.他发现,很多小孩希望通过暑期补习学校,学会平时上课没明白过来的数学题.这个现象让作者思考:学校课程是否太超前了,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达不到?不然,学校就可以学好,为什么要来补习?

近几年,美国从联邦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重视 “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认为这方面的教育,能直接换算成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1997年到2007年间,加州八年级学生选修代数的比例,从16%提高到了31%.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过早引入代数教学,会起到反效果.

数理化学科当然重要,但欲速则不达.维尔士认为,过早地去“推”学生,除了基础打不牢、日后学习会有困难之外,更可怕的,是学生信心遭受重创. “他们一旦开始挣扎,就会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最终,我们会失去成千上万本可成为优秀科学家、工程师的人.”

在Blackboard年会上,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校长弗里曼·哈拉博夫斯基(Freeman A. Hrabowski)多次提到了中国和印度等国在数理化上给美国带来的竞争.他甚至说自己学校的缩写UMBC,让该校学生被人戏称“你一定是中国人”(You must be Chinese).但是,作过多番对比之后,他发现,亚洲学生最终以数理化学位毕业的学生比例很低.“这些聪明人都跑去做律师了,”他只能用这个玩笑解释这个现象,并未解释背后的本质原因.就我所知,中国人(尤其是第二代移民)在美国学习理工科的比例下降,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家长过度逼迫之下,过早耗尽了兴趣,透支了学力,产生了厌学情绪,一旦自己可以选择,便会放弃这些学科.如威尔士所言,除了政客、学区和学校强调数理化之外,家长也陷入了这种STEM学科教学的恐慌,“推”孩子过早进入数学学习,打击学生学生的信心. 笔者所在的社区,也有一些华人数学补习班,老师自身教学水平很不错,培养了很多学生拿下我们州各种竞赛奖牌.我女儿也去过几次,但我后来让她退出.各个学生情况不一样.这个班上学生层次不齐,大部分孩子年龄比我女儿大,程度比她高,这样的学习除了摧毁她的信心,没有什么别的效果.任何一个家长,如果爱自己的儿女,都没有理由送他们去一个摧毁其信心和兴趣的地方.


任何一门学科,难易适度都是激发学生动力的一大标准.太简单或太难,都会挫伤学习积极性.即便是同样一个学生,也可能觉得一些数学内容太简单,一些内容太复杂,比如著名的网络学堂克汉学府(Khan Academy)发起人克汉(Khan), 发现其表妹学单位换算太难,学其它数学内容很容易,但学校并不了解这一细微差别,只是因为她笼统的测评成绩,而让其进入“慢班”学习.克汉而开始私下辅导,小有成就之后,事业越做越大,最终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克汉学院.克汉学院现在有大量的教学录像,可让不同学区、学校或家长,把原本死铁板一块的数学内容,切分成小的单元,让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过关,真正实现了我们说了几千年的因材施教.

换言之,教育成败不靠 “货足量大”地拼数量多寡,也不靠“不输在起跑线”上的拼时间早晚,关键是根据个人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因材施教”过去只是一个指导思想,缺乏真正实施的具体举措.随着技术手段的应用,反馈和数据采集越来越容易,因材施教渐渐可成为现实.

暑期已经来临,国内形形色色的暑期补习也开始了.指望通过整齐划一的暑期补习班,解决平时常规教学中的问题,是不现实的,等于把解决问题的所有锤子,全部变成榔头,而非根据任务之所需,不同情境下使用不同工具.但愿学校、老师、家长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差异,努力发现出因材施教的办法.找到这个方法,过程并不简单,但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