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载体的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770 浏览:105214

作者简介:高均,男,汉族,陕西汉中人,1988年5月生,现为四川师范大学 政治教育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研究生.

(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8)

摘 要: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高校应以课堂主渠道以及“第二课堂”为源泉创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充分创新网络新载体的作用,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关 键 词 :高校;爱国主义;载体;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承担着以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人才的战略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教育都是我们亘古不变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希望,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的爱国与否以及热爱祖国的程度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兴衰、国家的强弱,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高校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第二课堂”的创新作用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局面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创新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在当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是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其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成败.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其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动性,做到让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们了解中国近代史是一部闭关锁国、落后挨打、帝国主义列强把中国演变为半殖半封社会的屈辱历史;中国革命史就是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扰为争取全民族的独立和自由而斗争的奋斗史,而中国人民所表现出的伟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即世代相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有意识的唤起学生们的危机意识,警醒他们不让历史重演的关键在于青年大学生的奋发图强,在于他们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于他们是否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对此高校应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应及时制定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布局规划,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并针对各个专业的学科特点明确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重点,全面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特别是有关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的内容应作为重中之重加以宣扬和教育,并通过历史比较激发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敬意和归属感.

(二)通过“第二课堂”引导高校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隐形环境

2008年以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个悲喜交加的年份,太多的突发事件让国人明白了多难兴邦的道理.从某种角度来说,灾难凝结了新的中国价值,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自强不息的顽强奋斗精神又一次凸显了出来,让世人看到了中华民族具备了在危难之际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的能力.譬如5.12汶川地震、奥运圣火在海外的传递牵动了整个神州大地的神经,从根本上讲是华夏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在突发事故面前的一次激性反应,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在神州大地下的一次高频共振.那是基于共同感情对国家,民族一种深重的爱与关怀,对民族利益和国家价值体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针对这种形势当前高校应及时抓住这一切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宣扬爱国主义情怀的重大活动、重大事件展开切实可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进而丰富和继承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传统.

二、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契机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应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领会和掌握当今中国在转型期出现的各种爱国问题;正确把握共同理想的科学内涵,通过大学生自身“立志成才”的坚决信念,夯实实现爱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把爱国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统一起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国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备素质.所以应明确的告诫当代大学生要明辨是非曲直,要以国家、民族、集体利益为重,牢固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社会努力奋斗的远大抱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发展联系起来,将个人的全面成长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联系起来,并逐步引导聪明、勤奋的新一代大学生把政治、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个人发展与社会主义中国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创新能力.促使其明确自己在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以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知行中得到统一.

三、充分创新网络新载体的作用,探索网络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视角

当今社会网络文化发展方兴未艾,网络信息已经深入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网络已开始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径,它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网络载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前需加快建立完善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体系,创新网络技术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占领爱国主义教育新空间,发挥网络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魅力.网络文化建设创新使教育者和大学生可以方便快捷的收集整理爱国主义信息资源,利用电子邮件(E-MAIL)、电子公告版(BBS)、电子新闻组(USENET)、实时聊天系统(CHAT)、博客(BLOG)等信息交流平台主动的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积极探讨热点事件,而高校应依托先进网络文化建设,创新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爱国主义网络文化及产品,促进优秀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弘扬,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并逐步引导新一代大学生把自我发展、社会发展、国家强盛与当前爱国主义的现实形势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与国家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局势及各种突发性事件,深入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政治、经济、民族根源更要以一种全球化的视野看待国家开放与民族独立、国际冲突与自我发展的关系.这些都是极好的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它通过鲜明的形式无形的加强了青年大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全球化意识、使大学生在体察现实生活和展望未来时自觉的把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培养了大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