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对个人和社会的收益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766 浏览:69579

摘 要 :高等教育是当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区别于注重普及基础教育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更注重为社会培养精英人才,与此同时,其对个人和社会的收益是当今教育领域十分重要的议题.在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通过批判的个人与社会价值观进行分析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收益以及对社会的收益,并且分析高等教育对今后的作用及影响.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社会收益

一、高等教育总体发展脉络

最早的关于高等教育的构想见诸于古希腊学者柏拉图的《理想国》,内含高级的一种教育类型,旨在培养政府高级官吏.亚里士多德创办“吕克昂”(Lyceum)学园,旨在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不过,高等教育的形成是由于高等学校的机构雏形(universitas litterarum)的出现.1694年于德国创办的哈勒大学指出教育的职责是培养学生一种发现真理的能力,并领导他去从事这工作;1810年德国柏林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与知识经济等等使得社会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推动了高等教育的精英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结构的多元化.

我国的高等教育历史也非常悠久,在春秋战国以前就已经出现有关“大学”的一些想法.从汉代封建主义的高等教育制度到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引进“洋学”的高等教育制度,再到现代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制度,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而趋向稳定、发展的局面.

二、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收益

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收益体现在很多方面,它可以包括对于不同民族和群体,男性和女性,高水平教育和高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包括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之间的收入差距随时间推移带来的变化;可以包括普通大学毕业生的盈利收益,即毕业生收回足够高的全部学杂费成本及大学期间这一相对时间内放弃的可能收益;可以包括对比是否接受高等教育条件下,每所大学产生的一个可衡量收益,即学士学位毕业生甚至硕士博士学位毕业生的收益;可以包括个人参与高等教育后财政或非财政方面的收益等等.

1.读书无用论与人力资本理论

个人在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后,可以收获更高的收入,这在我国是完全符合实情吗?这就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从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文凭作用大吗?文凭是否只是敲门砖?当今,国内知名人士马云也鼓吹曾在20世纪80年代盛行的读书无用论.一个人上大学会耗费巨大的一笔学费和生活费,这可能在其毕业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将本金收回.一项数据表示,一个人上全日制大学四年所需要的学费成本在(3000×4)元到(6000×4)元,而普通农村居民的人均年纯收入才4000多元①,这会造成很多农村家庭的极大负担.那么,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日后是否有用武之地呢?

二战后,教育方面对经济学的影响力高涨,伴着人力资本理论的革命性诞生,教育经济学成立.美国学者舒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Human Capital Theory)指出,个人通过教育等提高、积蓄能力(人的资本),由此提高在生产岗位的生产性,并得到较高的收入.人力资本理论充分支持教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由此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成立.或许人力资本理论还有所争议,是对是错还不能够加以决断,而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收益则更容易去分析和评价.1776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学习的时候,固然需要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可以希望偿还,而且争取利润”.把人们受教育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这就如同将教育比喻为一门投资,日后会带来收益.在当今世界,总体上教育层次和收入还是有个一个正相关关系,即教育水平越高,收入越高.以美国为例,美国2003年教育水平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越高(见美国教育水平与收入关系图).

同时,美国一个报告也表示,在一个家庭中,若上一代人接受过高等教育其子女显示出更高水平的入学准备指标,也更有可能让子女参与高等教育.同时,高等教育更加直观地影响着家庭成员的收入,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呈正相关关系的,即学历越高,收入越高.

这些都表明,读书并不是无用,人力也不是必定成为资本,但是高等教育对个人的收益是非常大的,只要个人在接受教育的时候努力上进,积极学习到真本领,总有发挥的时刻和发光的机会.

2.高等教育培养精英

最初的高等教育之使命是制造精英.正如在《对贤良策》中董仲舒指出的,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即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机构(太学)是国家养贤之所,是制造精英的机构.高等教育如实是起着承接基础教育的工作,而又担任着更加重要地角色,即个人的出路和前景发展铺垫者以及社会的职业训导者和社会阶层的分配与再分配.

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应是对高等教育精英化的扼杀,而应是提升.随着逐步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规模的迅速扩大甚至膨胀,高等教育能否制造精英也在逐渐遭受质疑.但国家也在对此作出对策,如高考改革的一步步推进、研究生教育收学费并给优秀学子发放奖学金等等.这都是在为高等教育制造精英创造更多的条件,可见个人的优秀对高等教育十分重要,而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在为个人收益创造更好地条件.

三、 高等教育对社会的收益

高等教育对个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同时,对社会更是非常重要.高等教育不论从经济到文化,从社会整体素质到社会基本文明水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1.高等教育与经济

马克思认为,为提高工人生产技能而提高他们的教育程度,可以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20世纪20年始,教育经济学便用计量的方法计算教育的经济效益.人力资本理论也认为人口质量,教育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价值超过物力投资.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着剧烈变化.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也会持续上升.所带来的收入可以提高家庭教育费用的负担能力;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带来经济结构的变化,使得劳动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并且大学毕业生的工资也会有所提高,工资提高,人们又会更愿意接受更高水平教育以提高个人收入.而接受了高等教育,手力劳动者便成为脑力劳动者,工人将技术引入生产劳动中,农民将科学引入生活劳动中,从而经济又能相应地提高.这说明,教育和经济相辅相成,教育可促进经济的增长,同时也会被经济反作用地刺激性提高. 2、 高等教育大众化

我国高等教育虽比预期提前实现了大众化,但只是数量上的“大众化”,其入学标准、培养模式、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等还远没有完成适应“大众化”时代的转变.与此同时,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担心成为社会普遍担心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扩招是靠降低入学标准实现的,随着扩招的持续,资源的紧张加剧,生师比失调、大学生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之声日渐强大.高校定位问题、高校内部治理问题、“教育性失业”问题等等需要从国家政策层面上做出答复.


著名学者潘懋元先生分析过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阶段”,他认为“精英与大众是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方向,而且两个发展方向不完全一致”,并提出“大众和精英是高等教育的两个体系,这两个体系是并存的,不可互相代替的”.

国家“十一五”规划也能够看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话语明确无误地由“扩招”、“提高大众化水平”转变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这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不停留在大众的层面了,而是更加深入的重视质量和结构上的优化,那么,高等教育大众化给社会带来的收益便也是更加深入的.

四、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展望

发展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质量,并要求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它是建立在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上,改革也旨在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

不可否认的,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高等教育在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的过程中,必会带来经济上的开支,而由此产生的大学学费数额便成为农村地区学生家庭的极大负担,这不利于教育的机会均等,会阻碍有效使用优秀人才或培养更多有用之才.同时,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培养精英收到一定的挫折,也使得大学教育质量的下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恶化.

但是高等教育的前景还是很美好的,试想想在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社会地位迅速提高的国度,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而高等教育正是在其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等教育为个人带来了经济上、个人能力上的收益,也为社会带来了经济上、社会整体层面上的收益,这些收益都是很可观的.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中前进,在不断变化中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也对未来提出了要求,即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作者单位:1.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 南京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