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小学教育考察记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45 浏览:20088

2011年,笔者参加了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小学校长赴德培训考察活动,此次考察活动由北师大毛亚庆教授担任团长.在考察期间,我们来自全国各地的19位教育工作者对德国小学教育进行了全面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德国小学的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建设、校长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课程与教学、教师培训、学生发展、家校活动等;参观了爱心瓦尔德小学、维克多格兰特小学、安娜林特小学、布鲁门贝格小学等学校,听了八场专家讲座,参加了中德校长座谈会及论坛活动.笔者将从德国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德国小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三个方面与各位教育同仁分享此次考察经历.

教师队伍建设

德国是一个有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家.良好的教育传统使这个国家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也使国民普遍具有较高的文明素质.歌德、海涅、爱因斯坦、巴赫、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尔等这些德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名人,不管提到哪一个,都能让我们肃然起敬.德国国民的高素质体现在一些细小的事情当中,如不乱扔纸屑、在公共场所小声说话、上楼梯右行等.德国国民高素质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

在德国现行的体制中,教师属于公务员,职业稳定且受到普遍的尊重.我们在走访洪堡大学教育学院时,从学院招生情况来看,每年70个学额就有1 750个中学毕业生来申请,优秀学生也把教师作为职业选择的方向之一.在德国,教师职业比较稳定,一旦入职几乎没有主动放弃工作而选择其他职业的,也基本不会发生被辞退的现象.在中国,教师地位虽然已有所提高,相当于公务员,但是收入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据2007年中国社科院广东分院的调查报告,中国教师的工资待遇在世界上居第170余位,仅高于一些非洲国家;而德国教师的收入位居世界第三.德国教师的工资分为15个档次,最低档次为每月2 400欧元,最高档次为每月6 000-7 000欧元.

德国对专职教师的培养和考核是规范而严格的.科学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保证了师范毕业生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师入职的起点高、质量优,为优质义务教育奠基.柏林地区的师范生主要来源于洪堡大学小学教育学院,这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该学院学制为5年,采用专业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需要修足180个学分,其中90个学分为基础专业分;60个学分为其他专业与技能分,考查体育、艺术等;30个学分为实习分,实习的时间为1至2年.德国的师范生在实习期过后还要经历一次考试,才可以获得教师资格,成为正式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使德国教师具备了扎实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也使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个人素质,保证德国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具备了较高的水平.

在德国,教师的幸福感较强.在访谈期间,我们多次向校长和教育局官员提问:“如何评价教师?”得到的答案是:不能用某一个学生的成长情况,特别是用分数情况去评价一个教师的好坏.在德国,教师很少接受检查与打分.在这里,教师不用评定职称,也无需参加评选各级优秀教师的活动,每个教师只是用心地教书育人.

此外,德国对教师的培训活动也不多,这充分保证了德国教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常规的培训方式主要由教育局下设的专业机构承担,一般每年3到5次,教师有权自主决定是否参加培训.

在德国,教师间的关系很单纯,教师普遍能愉快地合作教学.合作教学在这里不光是理念,更是行动.我们在安娜林特小学的六年级音乐课上就发现有4名教师一起教学,课堂上教师们按各自的音乐特长分工合作.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课堂,也有两位教师共同执教的情况,而且两位教师没有主次之别,教师以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学校管理

德国由16个州组成,每个州相对独立,各州的教育状况大同小异.德国法律规定:凡年满6周岁的小孩都要进入小学学习,各阶段教育均为免费.只有柏林州的小学学制为6年,其余各州均为4年.4年小学过后,经过五年级和六年级的“过滤阶段”,德国学生方可进入所谓的“分流的中学阶段”.也就是说,德国小学生在毕业后就要面临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有初级中学(包括五年级至九年级)、实科中学(五年级至十年级)、文理中学(五年级至十三年级)或综合学校(包括上述几类学校)4个选项.

德国教育行政管理的主权在各州,州一级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通常分为,即州教育局、市教育局和区教育局.德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学校管理工作充分的自主权.每隔5—6年,教育督导部门对学校督查一次,督查内容包括听课以及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等.督导部门给规定的每个项目打分,如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氛围、学生自律性、学生之间的合作等,最后按A、B、C、D四档给学校作出综合评价.如果学校在督查中不合格,城区督导就会年年到学校督查,合格学校则不用每年接受督查.这样的管理模式既给了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又充分调动了学校的办学积极性.

德国实行公开招聘校长的制度,有志于担任校长的老师要参加相应的培训.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对有志于成为校长的教师的定位阶段.参加这一阶段培训的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考试、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培训.第二个阶段,准校长要接受为期三周的校长培训.第三阶段,着重针对校长日常工作所遇到的一些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案例讨论等.

德国学生按学区就近入学,学生如想到学区外小学就读,需提前提交申请.原则上学校对学区内学生都要接纳,对于犯了错的学生,如果学校对其进行说服教育不奏效,可建议该生转换班级或转学.学校有权开除学生,但开除学生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德国对天才儿童的培养有一系列的科学跟踪和辅导,和美国提倡的精英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为了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发展,各州、市通过立法出台政策予以保障.天才学生在柏林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政府给予学校补助资金.天才学生坐车到较远的学校上学也会得到政府的交通补贴.一些有艺术、体育、科学等方面兴趣且天赋较高的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学校的兴趣班、大学、工厂等社会有关机构接受学习指导.在柏林的居民区,你会看到向学生免费开放的标准足球场;社会上的一些图书馆、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也是向学生免费开放的.这些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场所,大大促进了这部分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对我们的启示

德国小学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首先,德国在关注均衡教育的同时,也对天才学生进行系统的追踪和辅导.“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德国教育对天才学生的追踪和辅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在关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对天才学生给予特别的辅导,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出台一些有利政策促进天才学生成长.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可建立天才学生档案,并因材施教,为中国培养杰出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让优秀人才加盟到教师队伍之中,让所有教师感受到职业的使命、尊严与幸福,是德国乃至世界教师队伍建设的追求.然而,我国的师范教育普遍落后,师范生素质较差,教师准入门槛较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改变社会对教育者的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动力系统;搭建各种平台,形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保障体系;探索评价机制,构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显示系统.只有让教师从神坛上走下来,使教师感到幸福,教师才能真正潜心于研究,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淡化升学考试,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在德国,不存在所谓的“中考热”“高考热”“学历热”.德国人最看重的“工作的资格”,绝大多数是靠职业教育来实现的.家长都乐意让子女上职校学习,上职校是德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职校生不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而在国内,家长和社会大环境对孩子寄望过高,这很不利于孩子成长,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通过多种途径辅导、宣传,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四,从点点滴滴做起,努力建设校园文明.德国的学校一般只是一栋或几栋三层左右高的楼房,很少有室外活动场地,但其校园却让人心旷神怡.地面上没有垃圾,墙上和课桌上也没有涂鸦,学生见了客人都鞠躬问好,在上下楼梯时都让道右行.有一次,我们在一所学校听三年级的数学课,教师要用投影机,马上就有几个学生站起来,有帮着放下幕布的,有帮着接通投影机电源的,有关上教室电灯的.在小学科学课上,学生自己搬运实验器材,井井有条;上完课,学生会自觉地把桌面上的实验器材摆放整齐.就是在这些细节中,我们感受到了德国人的一丝不苟,感受到了他们良好的素养.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通过考察德国教育,笔者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回校之后,笔者将德国教育重视细节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中,在学校实施了“美的教育”,赋予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以此来提升学校办学品质.

(责编 秦越霞)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