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孩子要注意价值取向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72 浏览:32111

当今,部分家长把孩子读书的功利价值看得很重.而依照这种功利的价值读书,天下的读书人把接受教育当成实现功利价值的途径,而教育也就变为谋求更高社会地位、获取特权的工具.这样的教育,一直延续至今,读书的功利价值更加凸显,只是口号发生了变化.诸如“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诚然,教育确实具有功利的价值,比如教给受教育者技能,由此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但是,如果将教育变为一个“跑马场”,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分出所有受教育者的快慢、优劣,那么,这样的教育,本质是反教育.

今天,为了让孩子能上一所名校,竞争已经提前到胎儿时期,两三岁小孩能识几百个汉字的已经不稀奇,五六岁孩子在进小学前已经能拿出一大摞证书,小学入学考试题目已经难倒了大学生.读过《爱弥儿》一书者,会明白这完全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在孩子不同的时期应该给予其不同的教育.对于教育,卢梭这样定义:我们的教育得自‘天性’‘人为’和‘事物’等三种来源,我们身体器官和机能的内在发育,是天性的教育;我们通过学习来促成这种发育,是人为的教育;我们由环境经验所获得的,是事物的教育.这三种力量若是相互抵触,便使学生受到坏的教育,学生便不会恬静舒畅;这三种力量若是和谐一致,学生便可以一直达到他的目的,他一定可以过着安适的生活,他就是受到好的教育了.

《爱弥儿》告诉我们,教育要尊重人的个性,尊重教育的规律.近年来,我国中小学频频出现“冷暴力”事件,给差生戴“绿领巾”、给优秀学生穿“红校服”、罚不遵守课堂纪律的孩子“脱裤跑”等等.这些表明,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爱已经严重缺失.

当然,爱是教育的基础,给孩子怎样的教育也很关键.有数据显示:我国学生心理存在问题,大中小学不时出现学生的极端事件;高中学生能考出高分,可却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实行的单一灌输模式的知识教育,“育分不育人”.给学生们怎样的教育,杜威的《主义与教育》曾系统而全面的阐述:“教育是生活的需要,生活即教育”.


然而,这些教育理念并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原因在于,缺乏与这些理念相配套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呼吁、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十分重要,而保持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根本力量.只有真正的教育,才能培养真正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