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帮助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082 浏览:152866

为“教育”找回最初的意义

一日见到一位家长,对着调皮的儿子发狠:“看我回家好好教育你!”这个父亲还挺“文明”的,他显然不愿意用“教训”这个词,但还是摆脱不了它的意思.长久以来,“教育”被涂抹、掩盖了本来的面目,学校教育对学生造成的压抑重负暂且不说,怀有无限亲情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却也远离了人性的轨道,湮没了快乐的真谛.家长与孩子都在为无法达成愿望而困惑、苦恼,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我们首先的任务当是为教育找回它失去的最初的意义.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被别人帮助或给别人以慷慨的帮助时,心底会生出难以言状的温暖与惬意,还带有阵阵的激动.不如意烟消云散,希望顿生眼前,信心也像充足了电,拥有了巨大的力量.如果这种感觉能让我们体会到生命之美,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应该找回这种感觉――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帮助.

当家长与孩子置身于帮助的氛围中时,家庭教育就变得简单多了,也轻松了许多.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

帮助,需要一种平等的心态.

孩子虽然在社会经验、知识水平上逊于家长,但彼此的灵魂是平等的,孩子的情感世界甚至比家长的更为丰富和纯真,而且孩子自身有成长的渴望,其独立性的要求随着年龄、能力的增长而越发强烈.

“真正的成长是自我成长”,家长应当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平等的人,尊重他的成长愿望,帮助他实现自我成长.

帮助的最好状态是“合作”

既要实行家长的指导又要实现孩子的自主,最好的方式莫过于“合作”.合作蕴涵了平等,鼓励独立,是帮助的最好状态.

可是很多家庭中存在一些“非合作”的现象,大致有以下两类.

包办代替包办代替不是帮助不够,而是根本没有帮助;与其说是溺爱,不如说是剥夺了孩子生存的能力和成长的快乐.

强权压制这种情况则是“帮助过分”.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却偏偏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他.

合作的状态需要家长找准帮助的点,定好自己的位,不能强调自己的地位和感受而忽视孩子的体验与要求.就像小孩学走路,在他刚刚能站稳欲迈出左腿的时候,不要忘了给他你坚实的双手和有力的支持;在他蹒跚着,因害怕想退缩的时候,不要因为怜爱或急躁而抱他走完剩下的路.放开手,用关注的目光给予孩子勇气与力量,相信他能自己长大.

帮助,需要家长的敏感性、同情心和理解力

我的儿子最喜爱包饺子的日子,大人们边聊边做,他也搬个小板凳坐在旁边掺和.一会儿撒面粉,一会儿揪一小块面,弄得满脸满身都是面粉.我们从不恼火,因为这时正是他接受和学习的最佳状态.我们边包边给他讲关于饺子的传说、故事和笑话.末了,我还要给他亮一手绝活――捏小面人儿.他听得津津有味,做得兴致勃勃.这个过程中让儿子既体验了劳动,又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心情愉快,不是大大的帮助吗?所以,帮助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具备高度的敏感性、同情心和理解力.

再比如家长对孩子兴趣发展的帮助.孩子的兴趣有一个从泛化到逐渐稳定的发展过程.当孩子只是偶尔感兴趣想做一些尝试时,家长没有必要投入太多金钱和精力,更需要的是细心的观察.如果在一开始就很冲动地投入太多,甚至开始干涉,那么孩子一定会被你过度的热情和帮助吓坏,从而没有了兴趣,岂不大憾!切不可用成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感染孩子.当孩子慢慢体会到乐趣时,自会如饥似渴地探索.家长的帮助就是不要过多地打搅,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进行.

帮助,依靠的是简单有效的方式

一次,儿子乱扔东西,我很生气,便拉他坐下来开始了“漫长的说理教育”,满以为这是最有效的批评方式,书上也这么说.谁知他没听一会儿就东张西望,一副不耐烦的表情.最后,终于忍不住了,挣脱了我的手,瞪着我叫道:“你不也是这样吗?把袜子扔在床底下让妈妈找了半天!”我一时语塞,苦口婆心却落个无地自容.于是,我改变了方法,不再唠叨,而是开始不声不响地收拾我的东西,连着好几天我都做到了模范标准,妻和儿子都感觉到了我的变化.终于,有一天,儿子亲热地搂住了我的脖子,悄悄地对我说:“爸,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有时候,讲繁琐的道理是没有用的.暗示他,给他做出榜样和示范,反而简单而且有效,同时家长自身也得到了进步,不亦乐乎?


帮助,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帮助,能使人在获得支持、有所进步的同时体会快乐与幸福.孩子的快乐莫过于体验成长,体验成功感,这也是我们家长所期待的幸福.给孩子成功的感觉,激发他潜意识中美好的梦想,暗示他继续努力,“孩子只有学得好,他才会好好学”.赏识孩子有利于他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从而有足够的信心迎接下一步的挑战.

给孩子成功感,但不要忘了让他明白,成长是漫长的,坎坷的,他仍然是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而爸爸和妈妈将是他最真诚和最值得信赖的帮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