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534 浏览:142792

【摘 要】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就有利于学生塑造形象、净化心灵,就有利于学生的自我知识结构能力的提高,就有利于学生的人格培养;就能够提高学生的洞察力、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就能够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就能够将学生塑造成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和仪表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因而只有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实施审美教育,语文教学才更具开放性、更具接受性,所以说,语文教学实施美的教育,既是时怎么发表展的要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需要.

【关 键 词 】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加强 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关注热点如“知识经济”、“创新意识”、“素质教育”等概念都十分明确地影响着语文教学.这些概念和时代的需要都给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个迫切要求: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素质教育.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一条途径就是必须切实地实施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一、挖掘和处理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

初中新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精挑细选的名篇佳作.语文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中本身的美育因素,尤其是要善于挖掘那些蕴含的美育内容,获得美育信息.而对于课文中多个的美育内容,教师也不要面面俱到,一篇课文重点抓住其中最突出的因素作为美育资源,进行美育活动.如初一课本中的《春》,朱自清生动地描绘了大地回春,展现出春天里生机勃勃的自然美,表达了春到人欢的生活美.仔细阅读课文,会感受到春天充满活力,蕴含着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美胜于春天的自然美.还有这篇课文在写作方面准确生动的词语,形象的比喻和拟人,活泼而富有生气的排比句式,又充分显示了作品的语言艺术美和表现手法美.教师对于课文中的多个美育因素,其自然美和生活美只要略加点拨,学生很容易感知;这篇课文审美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春天般的活力美、蓬勃向上的精神美.

二、加强朗读,诱发美的感受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朗读对于语文课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于朗读这样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教师应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文章产生共鸣,在情感方面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怡情怡性,自觉接受语文美感教育.在学习《山中访友》课文之后,可以要求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然后诱导学生找出想象奇特的段落和句子来品析.又如诵读《春》的“春草图”时,轻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样就能表现出不经意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感受到春天那种生机盎然的气息.新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如《济南的冬天》《在山的那边》等名篇佳作,只有通过反复的朗读、美读,直至背诵,烂熟于心,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

三、披文入情,激发想象

初中课本的散文都是声情并茂、字字珠玑的美文,其丰富的美感蕴涵于字里行间.如何让学生获得这些美感呢?情感是人们追求真理的原动力,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所以,在情感审美过程中,必须在具体状貌和整体形态感知的基础上产生对先前相关、相似、相反的生活经历或感受的联想或产生这些方面的合理的新表象,才能使审美情感趋于深层.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为例,前几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里,作者并没有直接诉说旅人的悲凉情怀,只是给读者提供一幅秋野黄昏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又是旅人内在情感存在的外在形式.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再现想象,根据诗文提供的描述在审美主体的意识中构成一个具体的形象:在苍茫的暮色中,旅人看到那已经干枯的藤条攀附着老树,几只寒鸦缩立枝头;地上一曲清溪,清溪之上架着一座小小的木桥,不远处便是几间幽静的茅屋;一条苍凉的古道从脚下伸向远方,在萧瑟的西风中一匹瘦马驮着自己悄然踯躅等这与其说是秋野黄昏的现实之景,不如确切地说是旅人悲凉心绪下的心中之景.当这些荒凉萧瑟的景物呈现于学生眼前时,意识的触角也就自然地伸向旅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地体味到他那旅途的艰辛和寂寞、孤独、悲凉的悠悠哀愁.由此可见,学生只有将他的知识、经验、情感通过想象负载到作者已经创造出的艺术画面上去,才能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才能体会到文中的美的所在.

总之,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肩负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学科特点,巧妙渗透,激发思维,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追求美,按美的标准和规律塑造自己的心灵,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