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38 浏览:58110

注:本文为安阳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基金项目,编号:AZJWZ120205

摘 要:要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弄清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本文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做了综合性研究.

关 键 词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

作者简介:张雪源,1971年11月生,男,汉族,河南省新乡人,职称:讲师,安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教师,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 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2--02

在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蓬勃发展,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发展进程中, 高职教育也存在一些影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期较长.因此,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 已成为当前高职教育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有多种说法,比较权威的是1998年教育部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根据这一解释,笔者认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指导下,高职院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对其人才培养活动过程选择的管理方式,是教育理念、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培养方式等方面按一定规律有机结合的一种整体教学活动.

从本质上说,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一种有效的人才培养活动的实践操作规范,通过它可以解决高职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要反映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是理想人才的培养之道,是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人才培养的标准样式,但它又不是具体的技术技巧或实践经验的简单总结.它是一个诸多要素组成的复合体,又是一个诸多环节相互交织的动态组织.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1.教育理念要素

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要在教育实践中体现两个特色,充分实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必须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支撑.高职教育理念是指教育主体对高职教育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持的高职教育思想观念,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赖以产生和完善的理论基础.

(1)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统一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我们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片面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以应知应会为度,片面强调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的短视观念,把高职教育办成技能培训;二是片面强调 “高等教育”的特性,在教学上简单沿袭普通的本科模式,照搬学科性人才培养方案,把高职教育办成了微缩版的高等教育.“高”和“职”作为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对高职教育有了明确定位,既与普通高等教育作了区分,也把与中等职业教育的差别体了现出来.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把两个特性统一起来,真正把高职教育办成职业教育中的高等

教育.

(2)办学主体多元化理念

办学主体单一化是现阶段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单一的政府投资办学在办学理念、办学形式上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思想僵化、缺乏创新,办学模式雷同、办学效果不好.研究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发展通常有三个阶段:一是政府对职业教育统一进行管理;二是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承担职业技术教育;三是政府从直接办学上退下来,交给职业技术教育权益者去办.从我国国情来看,建议在高职教育上实施“政府主导、高校主办、企业合作”的办学机制,充分引入各方投资主体,以多种多样的办学主体构成模式,来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

(3) “以生为本”理念

人本管理是时代的要求,“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在高职教育上,高职学生个性差异明显、个人特点突出,由整齐划一的共性化教育转向个性化的特长教育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要求教师心中要装着学生,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教师扭转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知识满堂灌课堂局面,改变自身的角色,变“自我表演”为“引导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自我表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提高学习的效果.

(4) “知识、素养、能力”三统一理念

在高职教育中,对“知识、素养、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三个错误的倾向性方面:一是照搬本科教学模式,一味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传授知识为己任,忽视素养、能力的培养;二是过度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唯能力为上,形同社会上的技能培训,忽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三是素养至上论,认为学生素养高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把素养教育凌驾于知识和能力教育之上,把素养万能化.这三种做法都违背了高职教育的本质,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统一体,要求在学生的培养上做到“知识、素养、能力”三者相统一,充分利用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以知识的教授为基础,以素养的培养为补充,以能力的培训为核心,造就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2.培养目标要素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型的需求、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以及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三方面的制约,是高职院校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培养目标要素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其他要素都是为实现该要素怎么写作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培养方式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培养目标来设计.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先后经历了“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到现在的“高技能人才”等多种说法,每一种说法都代表了对高职教育的认知程度,表明我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在不断加深.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有以下认识:一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注重理论上的培养,高职教育更倾向于实用型、应用性,强调实践技能的培训;二是区别于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即高技能人才,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要高;三是工作岗位面向企业基层特别是生产第一线.

3.教育内容要素

教育内容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是学校依据培养目标所选择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传授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方面内容的集合,一般以课程的形式体现.高职教育的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部分,显性课程是是高职院校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的全部,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教学标准、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上,侧重于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教育;隐性课程是指为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学生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侧重于对学生素养的教育.高职院校既要重视显性课程的设置,又要注意隐性课程对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致力于构建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高职特色的教学内容

体系.

构建高职教育内容体系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必须有企业专家或技术人员的参与,不能只由校内教师来完成;二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要依据某一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操作规范要求,不能局限于某一专业的理论体系;三是公共基础课设置要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课则要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四是必须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和组织,实践教学占据高职教学内容的“半壁江山”,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岗位适应性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培养方式要素

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中规定的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习教学内容而采用的具体方法的总称,涉及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教学手段,包括教师施教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是对应的,具有不同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方式必然是不同的.选择正确的培养方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其本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缩短学生适应岗位的时间.因此,在培养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教学方式设计要体现个性化,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助推学生实现个人成材、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二是教学方式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减少刚性,增加柔性,要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就业方向等方面的不同适时调整,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三是教学方式设计要体现现代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和传播技术,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四是教学方式设计要体现创新性,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上,这需要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