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规划》应重在改革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728 浏览:80314

今年年初,教育部破天荒的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教育规划》),两轮向社会征求意见,据称反响强烈,意见(建议)多多,达数万条,现已进入起草阶段,传言在今年八月份公布.

教育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为公众参与教育公共政策的制订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昭示着教育公共政策的制订不再是独家的暗箱操作或“自话自说”.这无疑是教育生活中的一件大好事.

但令人遗憾的是,制订《教育规划》的改革研究份量严重不足.例如,为制订《教育规划》涉及到11个调研领域中只有一个领域是改革.36个子课题中,与改革相关的课题仅有5个.专门研究教育体制改革仅有1个课题.这就与“改革和发展规划”的名称不相符了.

事实上,当今中国教育的主要矛盾不是发展不足而是改革不够,基本沿袭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教育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需要.如果不改革,任何“发展规划”再好也只能是“墙上挂挂”.民间社会要求教改的呼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以至《教育规划》的公开征求意见,犹如石破惊天,给多少心灰意冷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多个民间学术团体举办的研讨会都是强调教育体制改革.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滞后以至阻碍教育的发展早已成为共识.我们的教育官员们也心知肚明.正是行政垄断的应试教育制度走入死胡同,才有那么多达官贵人以及省吃节用的平民百姓拼着命也要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争相给资本主义的教育产业作“贡献”.难怪外电不无讽刺的说,中国成千上万的家长们把孩子争先恐后送出国,为提振不景气的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乃至马来西亚等国的教育产业“功不可没”.

我们为什么要给外国学校“送钱”我们的学校尤其是民办学校为什么缺钱而发展不起来无非是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如别人.相比外国人,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们绝不差,甚至可以说智商一流,但我们的体制却不入流,至少与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对称,在这样的体制下,也只能育出高分低能的“背书匠”和“考试机器”,而不是“德行、智慧、教养、知识”兼有的人才.难怪中国人源源不断、不辞辛苦地“流落”海外受“教育”.

当今世界教育的竞争主要是体制的竞争,只要有好的体制,就会有资金有人才的流入而不是流出,就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一流的教育(体制),才有一流的国家实力.研究和制订《教育规划》,应在改革体制上狠下功夫,而不应蜻蜓点水、泛谈改革.应当着力组织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深入开展教育体制改革的全民大讨论,广泛吸收有关教育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建议,在不同的论证阶段,公布各方面各阶层提出的教改意见,召开听证会,制订出一部适合中国国情,既务实、可操作的,又有前瞻性的,并具有领先水平的《教育规划》,从而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