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与宽容是无声的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234 浏览:141730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五种需要,其中“尊重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进入中学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上不断成熟,有一种成人感,期望得到别人尊重,在教育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可以树立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爱,促使学生反思、自省,进行自我教育,融洽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尊重学生,要欣赏赞美学生.教师真诚的期待,适度的表扬和鼓励,能唤起学生良好的情感,诱发学生积极向上的,使学生开启心扉,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并使教师的影响长久地保存在心灵深处,激励着他们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勇于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从心理学上讲,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一旦需要得到满足,人就会有力量、就会前进、就能发展.尊重是人的一种高级情感,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尊重.高中生已经比较成人化了,他们有要求向上发展、取得好成绩、不敢落后的愿望和情感,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相信他们上进的要求、力量和能力,对他们进步的可能性充满信心,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自尊心是学生学习的始发动力,是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一种内驱力;上进心是学生萌发理想和抱负的土壤,是提出和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动力;自信心是学生学习与成功的主要精神支柱.因此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多一些关心、肯定、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有力量,并产生能学得更好,做得更好的愿望和情感.如果我们不尊重、不鼓励,他们心理上产生压抑感,甚至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这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极为不利.

从教育学讲,尊重是教育的重要原则,尊重体现了教育规律,是一种教育思想,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尊重既体现了传统美德,又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以人为本思想在教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的社会性而忽略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一些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于谁若是表示出有个性发展的需要,便会受到周围人的排斥和打击,于是造成了许多扭曲的人格.审视当前国际教育环境的大背景,站在高中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起点上,教师应该把个性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的育人氛围,留下思维空间,使学生独立的人格得以自我形成,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以发展,这既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又适应人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对学生人格的最大尊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的主观认识和行为方式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学生在主观认识和行为上的差错应当得到宽容与善待,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引导,切不可草率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只有尊重学生,科学引导,教育才可能持久有效.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并不是太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真正做到尊重学生,他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健康成长、学业进步.

教师要想教好书,首先要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美德;宽容是智慧,是力量;宽容是爱,是体谅,宽容也是福.宽容是爱的关怀和期待,教师的诚挚和理解,教育和帮助,能以柔克刚,以情动人,感化学生心中的“坚冰”.宽容就像皎洁的月光,擦亮了学生的眼睛;宽容就像甘甜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宽容更像一艘扬帆的船只,承载着学生们乘风破浪到理想的彼岸.宽容,是一名教师必备的美德,宽容像一缕阳光,照亮了学生的心灵;宽容像一粒爱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萌芽.宽容就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与信任,是平等对待.

当然宽容也要有度,它不是姑息迁就,宽容是心底里对学生过错的谅解,是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尊其理”.只要我们真正地学会宽容,一定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亲近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尊重和宽容,不需要我们天天去大声地说教,它体现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当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宽容学生的过失,善待学生的思想认识、行为方式中的差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尊重是温馨的,宽容是美丽的,如果我们真心诚意,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那么我们的教育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就会变得更加和谐愉快,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应该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