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探

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20 浏览:14932

摘 要 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后,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分别对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做了表述,认识更加全面、合理,也为进一步的科学思考提供了空间.未来教育应以知识技能结构作为人才培养类型的统一标准,据此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并实现各层次教育的圆满衔接.

关 键 词《教育规划纲要》;《教育十二五规划》;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8-0005-06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使人们不断思索人才培养类型问题,相关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不断深化,并反映在全国性的重大教育文献之中.继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作出表述之后,2012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教育十二五规划》)又分别对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做了表述,出现了新的概念,达到了新的认识高度,表述更加全面、合理,也为进一步的科学思考提供了空间.笔者在探索这些认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分析两大文献有关表述的建设性和积极意义,并根据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总体思路,进行新的分析和论证.

一、两大教育文献的相关表述及其来龙去脉

(一)《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

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的《教育规划纲要》在“第六章 职业教育”中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有下列表述:“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加大对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的宣传表彰力度,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1] 归结起来,这一文献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有三个:“高素质劳动者”“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而“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表述还不能直接归入人才类型.因为“高素质劳动者”的概念很宽泛,理论上应该既包括高素质的体力劳动者,也包括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而大多数脑力劳动者并不在职业教育的培养范围之内.如果仅指体力劳动者,则需要进一步界定.在没有界定的情况下直接使用“高素质劳动者”的概念,是不够严谨的.况且这一概念实际上被排除在了“人才”之外,是与“技能型人才”并称的.所以,它不属于“人才培养”的类型.再看“高技能人才”,因为“‘高技能’指的是技能的层次而非类型”[2],故“高技能人才”指的也不是人才的类型,而是技能人才的层次.所以,《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技能型人才”.

(二)《教育十二五规划》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新表述

《教育规划纲要》发布之后,时隔近两年,2012年7月22日,教育部发布《教育十二五规划》,该文献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和深化.在“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系统思考下,文献提出了“按照遵循规律、怎么写作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等加快形成怎么写作需求、开放融合、有机衔接、多元立交,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在“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的具体思路下,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怎么写作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目标[3].相对而言,这组表述系统而完整,并且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文献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表述,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技术技能人才”;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的表述,则有“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和“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说法.

(三)两大教育文献相关表述的来龙去脉

查阅有关文献,《教育规划纲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主要产生于世纪之交职教理论界关于人才培养类型的一些论争.

20世纪80年代之后,严雪怡、孟广平、杨金土等老一辈职教学者在引进西方“职业带”等理论、译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等文献的过程中,逐步提出了科学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人才类型四分法”[4][5].在严雪怡有关著述的影响下,从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的理论框架出发,根据知识技能的统一标准,笔者于1998年提出了包括知识型、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人才的另一种“人才类型四分法”.这两个话语体系中均包括了“技能型人才”,但所指并不一致.严雪怡等老一辈职教学者所说的“技能型人才”,主要指“技术工人”;笔者所说的“技能型人才”,则是指“特殊技能人才”(体育竞技、艺术表演等人才),技术工人被归入“技能—知识型人才”,工程型、技术型人才合称为“知识—技能型人才”,“科学型”人才则归入“知识型人才”之中.尽管这两个体系有很大不同,却有很深的渊源,其共同特征就是学术探讨性,并且都认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不止一类.

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教育改革任务艰巨化、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发展曲折化的时代背景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形成了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认识的单一化倾向,其集中表现在:对两个话语体系中都包含的“技能型人才”予以保留,将职业教育的所有人才类型全部“划转”到这个类型之中;而将“工程型”“技术型”和“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等人才予以删除.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提法不仅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而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被大力提倡,以致在职业教育名下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中专教育、技工教育、职高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等)都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出现相当程度的混淆.《教育规划纲要》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表述则使这种简单化的说法更加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整体教育认识水平. 但是,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深化的,不会随着某一文献的形成而终结.《教育十二五规划》正是吸取了包括国家领导人、职教理论界在内的社会各界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长期以来的思考成果,才形成了新的、更高的认识,做出了更为科学合理的表述,并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留下了很大空间.

二、基于新的理论起点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探析

(一)《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分析

1.建设性和积极意义

一是表述更加符合实际,有利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如前所述,相对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的表述,“技术技能人才”的说法是基于职教理论界多年的研究成果而提出的,而且凝聚了近些年来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社会各界的认识成果,更加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加上“初级、中级、高级”和“一线”、“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层次界定,使其表述更为清晰、合理、符合实际,有利于各级各类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研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办出自身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是论断更加细致、周密,遏制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上的简单化倾向.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需要细致、周密的思考和设计,从事各种教育工作无不如此.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某种急躁和功利心理的影响下,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却出现了简单化的倾向.其典型表现是: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较大、较显著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对于以前探索多年、业界已经形成一定共识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简单化处理,形成了“技能型人才”的单一口径,而且关于层次的表述也不够明晰.这样就把面向社会各行各业、成千上万种工作岗位和横跨初等、中等、高等各层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整体上都混同起来.而且该目标还与国务院、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所认定的“技能型人才”(专指技术工人、技师、高级技师等)相龃龉,造成全社会性的概念混乱.相对而言,《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论断更加细致、周密,不仅明确区分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而且从层次上加以界定,从而遏制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问题上的简单化倾向,使认识混乱状况得到初步廓清.

三是认识更加深入,有利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相对于职业教育单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表述所反映的认识水平,《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的表述展现了对职业教育更加深入的认识.职业教育单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表述反映了我国在职业教育全面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将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都定位在体力劳动者范围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是粗线条的、比较肤浅的.而且在这一目标的强势影响下,各级各类职业院校过分强调技能训练,相对忽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的其他功能,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功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等,因而有碍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多样化的表述则揭示了不同种类、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差异,尤其是揭示了技术与技能的差异,以及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中间地带人才的存在及其特征,而且明确赋予较高层次职业教育以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等使命.这不仅是一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认识的理性回归,也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开拓创新,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

2.有待继续开拓之处

一是“技术技能人才”的提法仍然面临分类标准不一致的问题.“技术技能人才”实际上是严雪怡等老一辈职教学者所提出的“人才类型四分法”中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翻版.没有分别加“型”字,虽然留下了一些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但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不管文字上如何回避,问题的实质是必须面对的.而“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提法,由于分类标准不一致,并不是一个符合逻辑规则的分类结果[6],因而在最终纳入更大的人才分类体系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兼容的问题.

二是“一线”和“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层次描述不够严谨.与“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表述相应,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一线”和“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说法.如前所述,这一说法的积极意义在于表述更为清晰、合理、符合实际.但是进一步分析,这样的层次描述仍然不够严谨.如果说“一线技术技能人才”对应于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高等职业教育是否就不需要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了呢?如果说“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对应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那么中等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需要发展了吗?如此,“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通道”的思路岂不落空?再则,用类型来表述层次,本身也有所不妥,因为类型、层次是首先要区分的概念.

三是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及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不够协调.《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整个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有多处,虽然还不够完整,但是也可以约略加以描述.如“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中提到“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交叉型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还有“高端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等类似层次的界定.此外,还有面向不同工作领域的人才,如“生活性怎么写作业急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水利“急需紧缺人才”、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信息化“拔尖创新人才”、“海洋经济专门人才”、“急需的政法人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新闻传播和文化艺术人才”、“卫生监督执法、卫生应急、精神卫生等社会急需人才”、“风险评估人才”、“基层社区怎么写作人才”等.这些表述有的与人才类型有关,如“农村实用人才”与“农村实用型人才”基本重合,交通运输“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就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一部分;有些则没有明显的关系,如“海洋经济专门人才”“急需的政法人才”“风险评估人才”等.而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表述与这些表述未能做到兼容、衔接.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到底对应于其中的哪些类别呢?可以明确判断的只有“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型人才”.至于“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交叉型人才”,则与职业教育并无明确关系.因为文献规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而地方高校并非都是职业院校,也包括很多普通本科院校(当然不排除学校转型培养,但是教育转型是一个深刻变化的长期过程,绝非行政性整体划转那样简单);文献又规定“将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改造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性过剩学科专业”更与职业教育无明确联系,改造目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交叉型人才培养学科专业”也未必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 (二)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蓝本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思考

教育自古以来就与人才培养息息相关,而教育种类的分化则促使人们关于人才培养类型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现代教育史上,正是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出现,促使人们关注和思考人才培养类型问题,进而关注和思考教育类型、教育体系问题,逐步形成对于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整体性认识.在我国,这方面的认识成果集中体现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蓝本设计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类型,是一种基于“顶层设计”的理论建构,可以提供一种定位明确、环境和谐的最终解决方案.

1.标准的设定

统一标准是逻辑分类的基本原则.根据这一原则,任何一种人才分类都必须按照同一个标准来进行.而作为人才培养分类,还必须关注教育的根本宗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指的是国民教育.在现代社会,国民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其“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7],本质上应该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其不仅要关注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内容要素,还要关注知识、技能等形式要素.而正是知识、技能等形式要素,才与人才分类、社会分工具有根本的对应性.古代的“劳心”“劳力”之分、文武之分,基本上以知识、技能结构为区分点;在现代社会,这种区分并没有消失,而是在继续深化、细化.只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各类人才都必须以教育为基础来培养.所以,笔者选定知识技能结构作为人才培养类型的统一标准,同时作为教育分类和教育体系设计的原生标准.

2.总体分类结果

根据以上标准,笔者将整个教育的人才培养分类划分为四个基本类型,即知识型、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分别用A、B、C、D来表示.知识型人才以科学家(含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等)为典型;知识—技能型人才以工程师、技术员为典型;技能—知识型人才以技术工人为典型;技能型人才以特殊技能人才为典型.社会上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人才均可以通过具体分析,划归相应的人才种类.同时将教育也对应地分为A、B、C、D四类.A类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B类教育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C类教育培养技能—知识型人才,D类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四类教育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类型,可以构成现代国民教育分类的基本框架.

3.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基本表述

从大的分类来看,现代国民教育“类型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8].而在四类教育和相应的人才培养类型中,可以认定,普通教育(包括普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普通教育)是培养知识型人才的教育类型.由于历史和传统的原因,目前我国普通教育层次非常完备,包括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所有层次.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模式的驱动下,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无不受普通教育影响,致使职业教育发育不充分,人们对其人才培养类型认识不充分.

客观地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类型实际上涵盖了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三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人们的社会分工更加细密、职业分类更加细化,而且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由于教育的普及,各类职业从业者的教育基础普遍达到了较高水平,具备了“知识”这一基础.相对而言,只有特殊技能人才不具备“知识”这一基础,因为其人才培养一般不“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为生源,而采用随团、随队培养的方式.当然,随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这一状况终将改变.但是,即使建立了“特殊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培养体系”,这个体系也不会“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为生源,而将根据这类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采用“一体化”教育培养体制[9].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人才结构中,从素质结构的区分度来看,真正的技能型人才和知识型人才一样,都是少数,而大量存在的是中间型人才(知识—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型人才).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体系的建构,必须适应这一变化.

4.分层目标的设定和衔接

若用科学的态度进行严格分析,即使是《教育十二五规划》这样的文献,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目标的设计也未能做到科学、严谨,关于各层目标之间的衔接,更是明显欠缺.这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显然是不够的.

先来分析《教育十二五规划》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目标的设计.关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分层目标的设计,文献中有两处表述:一是“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二是“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怎么写作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相对而言,第一处表述较为规范.但是,进一步分析,“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并非职业教育能够直接培养.相应的社会规范是: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与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等职称相对应;中级专业技术人才与工程师、经济师等相对应;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与高级工程师、高级经济师等相对应.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拥有这些职称的人,不仅不能够直接培养,而且对于高级职称者而言,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是没有资格申报的.所以,这样的表述是不够严谨的.而第二处表述,由于不够规范、严谨,缺乏可操作性,对于分层目标,不具有明显的建设性.

但是,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整体框架下,这一问题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而且各层次目标的衔接问题也可以得到较为圆满的解决.

其一,确定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大体系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地位.两大体系各有自己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从小学层次直到博士研究生层次,总体上要求内部纵向贯通,各通过自己的考试选拔体系实现相邻层次衔接.在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下,还要求符合各自规律、办出各自特点.不允许不同大类的教育采用同一标准选拔生源,以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考非所学、招非所用现象,进而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给一向受压抑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开拓空间. 其二,在一次分类的基础上,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进行二次分类.普通教育分为文、理两大学科门类,以初中后为界限进行初步分流,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分类,依托现行高考制度分别进行选材和培养,主要考知识,以培养知识型人才.职业教育可按照工科、农科、医科、艺术、体育、军警等专业大类和知识—技能型、技能—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分类标准进行更加细密的考试选拔设计,不仅考知识,而且考技能,根据相应人才成长规律,设置考试选拔体系,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

其三,按照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开放性”的整体要求和科学有序的设计原则,以“初中后为重点的教育分流”为主体,分别在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设置不同教育类型之间横向互联的立交桥,使各级各类受教育者可以在人生的各个成长阶段,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课程衔接和学制转换,进入到另一教育类型的相邻层次接受教育,实现教育转型和人生转程.

其四,根据创新驱动战略,全力推进职业教育的学制创新,设计与普通教育迥然有别的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如,在基础教育阶段,与普通教育的“六三三”学制相区别,设置“五四”学制;在中高等教育衔接部,设置“五年一贯制”学制,避开高考独木桥和拥堵带;在现有普通高等教育专科、本科、硕士的分层带,打破隔离带,建立五年制本硕连读学制,并与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直接挂钩;等等.通过符合自身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制度设计,力争培养出不逊于普通教育的人才,使我国教育真正实现健康的“两条腿走路”,步入现代教育的朝阳地带.

其五,淡化教育功利色彩,强调其基础作用.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要过分强调学历层次与人才层次的对应关系,不宜把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某类初级、中级、高级人才直接挂钩,而应采取较为轻淡、最好不留痕迹的表述.或者只表述教育的学历层次,不对应人才的等级.如培养具有高中学历层次的技能型人才、具有高等本科学历的技能—知识型人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层次的知识—技能型人才等.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12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2).

[2]张振元.技能分类若干问题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1998(28):5-10.

[3]教育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N].中国教育报,2012-07-22(2).

[4]夏建国.严雪怡先生职业技术教育思想综述[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6):18-21.

[5]杨金土,严雪怡,孟广平,等.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2(15/16):18-21.

[6]张振元.素质结构与人才和教育分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19):5-9.

[7]刘振英,刘思扬,尹鸿祝,等.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N].人民日报,1999-06-16(1).

[8]佚名.《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J].中国教育报,2010-03-01(7).

[9]张振元.特殊技能人才学校教育培养体系研究导论[J].河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1):17-21.

Analysis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Zhen-yuan

(Yellow Rive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Kaifeng He’nan 475004,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issuing of “National Planning Outline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2010-2020)”, the “N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Plan in the 12th Five Plan Period” has formulate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ypes for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ir cognition bees more prehensive and reasonable, which also provide space for further scientific thinking. In futur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ype should take knowledge and skills structure as the division standard, and desig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typ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build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structure, and try to realize perfect linkage of education of various levels.


Key words “National Education Planning Outlin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utline in the 12th Five Plan Period”;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