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教育――解决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24 浏览:13786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88-02

摘 要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一些大学出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观念,然后大学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培养出一个仅仅能够有就业技能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应该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关注大学教育的社会意义,明确大学教育的本质在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一个能够自力更生同时又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关 键 词大学教育 就业 人本教育

《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学的教育在于“道”而非“器”.也就如同《大学》中所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正直的品行,抛弃旧的思想,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几千年前,我们的圣人就教会我们大学的本质,就是要以人本教育为主,在思想境界上培养学生.

2009年的金融风暴,让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对就业压力也是不断增加的.在就业压力如此巨大的今天,高校纷纷推出各种各样的政策来刺激就业,保证毕业生的出路.而对于即将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选择学校的标准变为就业率,使学生读书的目标变得功利性,造成了这一代学生会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一、以就业率为导向不是大学教育的目的

随着2008年底全球金融风暴的来临,虽然没有直接的受到冲击,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的下滑的趋势是毫无疑问的,就业问题日臻明显,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本身的利益,更与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大学在于为学生提供“修业”的场所,更在于为学生提供“进德”的场所.大学的本质在于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生产仅仅能够符合市场需要的劳动机器.当一所大学的学生以就业为目标时,我们的评价体系也会以就业为主要指标.

在大学开始以就业为导向,并以此作为考核学校的主要指标时,大学就会逐渐的变成名利场,学生就会逐渐的功利化,庸俗化.这样的结果,受害者不仅仅是大学教育,更是那些因为就业压力而变得功利浮躁的大学生.对学生而言,从选择大学到工作,个人的兴趣和理想都变得不重要,学习的目标就是找到一份工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大学期间学生显得十分浮躁,学生自己就已经把自己当做生产商品的车间,整体的考证、考研,似乎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技能.然而缺乏对思维方式的学习,使学生的思考能力降低.大学的目的不是培养具有技能的学生,因为技能是在短时间里可以学会的,甚至可以说在社会中就可以取得.然而逻辑思维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处理危机的能力等等,都是技能学习所不能获得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正子于此.只有拥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能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才能真正的实现就业,实现为社会国家做贡献.

二、重视就业结果,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

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更应该关注学生作为社会人的意义.这决定了大学教育必须构建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的连接,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根本上讲,不仅要注重培养技能,更要重视职业素质教育.


我国现在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和教学型,两者都是以培养人才为目标的,科研、怎么写作怎么写作都是职业.大学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合格的职业素质,这是解决工作问题的前提.人才的价值必须通过科研和社会怎么写作实现,大学生工作问题也是同样.同时大学生本人应该积极的去培养自己的职业素质,健全个人的职业心态,完善自己的职业技能.

目前,我国大学的职业素质教育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教育观念的落后.在就业压力大的现在,大学以及大学生形成了以就业为目标的观念.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为就业而就业,功利心强.第二是现行大学的培养机制不健全.我国由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教育,但是还是以供给劳动力为导向,社会需求与教育产物脱节.第三是评估机制停留在精英层面,没有涉及整个学生群体.

由此见,我国的大学对人才的培养方式没有以职业素质培养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素质没有得到全面的发展,综合能力较低,这也是就业压力大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教育不是就业教育而是人本教育

大学是现代文明的传播地,世界高等教育只要的职能有专业教育、科学教育和新科学家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授.其中,专业教育的主要职责是培养从事具体工作的专门人才,大学是现代文明世界高等教育的主体其教育包括下列三项职能:专业的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文化的传授.其中,专业教学的主要的任务是培养从事具体社会工作的专门人才,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的培养则是为了培养新知识的后备人才.文化传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由此可见,大学教育的内容是多元化的.

若以就业为目标,来指导高校教育,大学的基础学科将受到最大的伤害,将知识作为工具,形成的思想就是功利主义,这样我们的基础学科的创新成果寥寥无几.高等人才没有后续人才,大学的教育的发展更是步履维艰.当我们审视大学职能时,必须按照统筹全局,从当前和长远的角度进行评价.

就业教育的结果导致了学生有知识少文化.我国现行的大学教育,无论是在课程安排、教育方式和管理机制上,还是在理论教育、实践阶段上都以就业能力为目的,学生在做事的技能上基本上掌握了,但是在做人方面,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就显现出他的不足.

四、充实大学教育内涵,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目标与使命应当适当的进行调整.具体来讲就是:

1.明确大学的理念

现代大学的理念应当具有明确的目的:一是顺应时代的需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提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统一,二是将发展学术自由与提倡社会怎么写作相统一,三是创新是大学发展的灵魂,应该将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主要任务,四是用全球化的眼光和开放性思想来开拓大学的未来.

2.以人为本,培养有思想有道德的学生

教育应以育人为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道德修养、信仰和操守.教育是“成人”的过程,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生存更是学会做人,让学生形成一种人文关怀的品质.“做人”本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的关系.北大教改主要推动者之一的张维迎说,“如果一个国家只考虑三五年的前景,它会重视技术,如果它考虑的是十年二十年,它会重视基础学科,如果考虑的是三五十年,它会重视社会科学,但如果它需要关注更漫长的未来,它就必须重视人文科学.”由此可见,大学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使学生掌握维持生计的本领又同时能理解为何而生的人生意义.

3.改变高校评估标准

在美国,衡量一所大学的教育水平和地位,毕业学生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就是,体现大学教育质量水平的主要标志并不是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而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关注的时间跨度很大.为了真实、客观的评价大学的教育质量,评估的时候应该加强对毕业生的长期.除了关注毕业生第一次就业的情况,更应该关注其职业发展道路以及用人单位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期望和毕业生的质量,从中找出现行大学教育存在大的问题,从而实现大学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大学》中又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想要对社会有所贡献,必须以修炼自身修为先,也就是说,要培养自身的心性,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于思考,在于人性,在于心智.回归到人本教育,不仅仅是回归到我们本土的文化教育,作为就业,其实只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结果,人人都要有所技能来养活自己.单纯的以生产就业人才而教育,培养的出来的人才,大多数也只能养活自己而已.而对于以注重人的社会意义为教育的人本教育,培养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会劳动的人,更是个有思想,有抱负,有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也才是我们狭义上说的人力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是在人的一生中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