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命道德教育的理性审视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76 浏览:20402

摘 要:当下中国时而出现的中小学生、自残和杀人、伤人等现象说明中小学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中小学学校生命道德教育开展不足.本文分析了在中小学展开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并结合现状提出了开展中小学生命道德教育的具体策略.

关 键 词 :生命;生命道德;生命道德教育

引言

生命因其美丽和脆弱而对每个人都弥足珍贵,这本是一个常识,但生活中却有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就轻生,甚至去危害他人的生命.如果说成年人做出此类行为让人不可思议的话,那么未成年的青少年学生或者杀人事件就更是令人震惊和悲痛.2007年,西安市阎良区630中学一名14岁初三学生,因没完成作业挨了老师批评,可能在承受不了压力后服毒①;仅2007一年,福建一省就因各种原因发生多起中小学女学生服农药或坠楼死亡事件;2008年,四川省一名沉迷网络杀人游戏的15岁少年,因不满继外祖母的管教,竟邀约3个网络玩伴一起将继外祖母杀死②.此外,网络上报道北京、天津、武汉等地相继发生多起学生坠楼身亡和事件.

诸如此类的悲剧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考:其根源何在?各相关主体又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呢(如果完全杜绝是不可能的话)?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但是考虑到学生这一特殊身份,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里面度过的,则近年来中小学生和伤人等危机事件频发现象最直接暴露出来的是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严重缺失或不足.

一、 生命道德教育的含义

生命道德教育是近十年来德育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范畴.一般而言,生命道德教育是指这样一种教育:在个体生命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个体体验、欣赏生命,培养个体的生命道德情感,追求个体生命的意义,使之实现生命的价值,进而达到生命的完满.它有广狭两层含义:广义的生命道德教育是泛指一切有关珍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意义的教育;狭义的生命道德教育则专指促进个体生命成为优质自己的教育③.但无论怎么理解生命道德教育,我们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关爱生命.

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空间范围内展开,但为了讨论深入细致并更有针对性,本文把讨论范围严格限制在学校之内.

二、开展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惨痛的现实已经把开展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直接告诉了我们,但是这种必要性并非仅仅因为惨剧发生了,有伤亡,全面深入理解这种必要性的根据在于:着眼于未来,为了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以减少悲剧重演,我们需要去理解当下的悲剧为何会发生,而这往往是由于过去的疏忽或偏激.

过去三十多年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进程,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空前多元化.但是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无疑是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可以说,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最高标准和最终标准都是金钱,人的一切行为都要看最后能否产生效益.在这样的精神氛围之下,虽然我们口头上也并没有忘记精神文明建设,但是其吸引力却远远比不上金钱形态的物质文明,于是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也就遭到忽视了,那么多人为了钱不惜冒死也就不足为奇了.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遭到父母师长们有意无意的忽视可想而知.于是上述悲剧之所以发生看似偶然,实则有其必然性.而无论静态地看一个社会的精神状态还是动态地看将来要成为这个社会的主体的中小学生的精神状态,生命道德教育的必要性都不言而喻.

从学校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过于重视人于所处的社会关系中的价值生命,把无惧死亡的精神提升到了与珍惜自然生命相对立的层面,这可谓是矫枉过正.此外,学校道德教育内容抽象、单一,没有考虑中小学学生生命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和接受水平.学校道德教育急需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为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生命的生命道德教育.即使是在已有的对生命道德教育的研究和已经开展生命道德教育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误解.2005年10月17日的新华日报(第B01版)有一篇题为“南京一些中学引入‘生命化道德教育’”的报道,其中举了金陵中学西河分校的例子,学校利用国庆长检测要求近千学生做一项特殊作业:听妈妈讲“怀胎十月”的感受,还让学生们在腹部负重体验怀胎十月的感觉等等.就笔者到过的一些中小学来看,生命道德教育的相关开展情况也不容乐观,主要是通过班会和思想品德课等形式来实施的,一些重点高中则设有心理咨询教室.但是即便是上面所说的南京一些学校的例子,我们也不能不遗憾地得出如下结论,即:当前的生命道德教育也许叫作“道德生命教育”更为合适,因为它的落脚点还是道德,而不是生命.前面已经提到,生命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出于对生命奇迹本身的敬畏而关爱生命,但是在这个例子中,很不幸,先有了一个道德教育的目的,然后才有了体验、敬畏生命的作业;实际上它的课程名称已经表明了那样做只是把道德教育生命化了.而生命道德教育恰好相反,它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即是一个道德事件,生命不是为了证成某种道德的合理性.尽管生命化道德教育已经远胜于单纯抽象的道德说教,但是仍然存在着把生命和道德割裂进而视道德为外在的危险.

从中小学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往往有沉重的学习压力,父母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以及个人情感等问题,内心充满着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考虑到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在父母的极度关爱下成长,而一路走来的学校教育(应试为主)缺少关于如何面对挫折或灾难的教育,他们的情商是较为薄弱的.这种外压和内弱的共同结果便是: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或者暂时的困境,他们很容易产生悲观、急躁等负面情绪,而如果焦虑的情绪没能找到合适的释放途径,他们就转而自我放大,直至失去了自我价值感,也就否认了生命的内在价值.加之现在的中小学生过多地暴露于影视网络作品的暴力画面之下,一个很小的刺激都可能激发他们的求死或伤人杀人欲念,以此求得理解或问题的解决.

以上分析表明,在中小学校开展和改进生命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三、开展中小学生命道德教育的措施

那么,开展中小学生命道德教育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呢?一个总的回答很简单:中小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只是在一切可能的场合去唤醒学生们,让学生们听从生命本身的召唤,而不是把外在的一套规范和标准强加给他们.具体而言,可以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以生命为根本”的理念.这要求教育工作者自身首先是领悟到了生命这个奇迹的,懂得生命之不易与难能可贵,以及生命的脆弱与丰富的可能性,进而才能做到敬畏生命,珍爱生命,提升生命.教育工作者必须意识到,人不仅仅是一动物,学生不是学习和考试机器,学生更不是自己的顾客,相应地,教育工作者也不是知识的兜售者.教育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而不是一种物化了的和商业化了的活动.在现实或媒体上中,经常可以耳闻目睹以下一些现象:教师性侵女学生,老师体罚学生,老师让学生互相掌掴,有些老师不有效利用正常的上课时间,而以让学生提前预习或复习教材为名,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自己组织的所谓“辅导班”,更典型的是众所周知的汶川地震中弃学生于不顾自己逃命的“跑跑”老师范美忠,等等.这实际上都是教师队伍缺乏生命道德意识的表现.不难想象,一群没有生命道德意识的教师只能培养出没有生命道德意识的学生.所以,开展和改进中小学生命道德教育的第一步只能是针对教育工作者展开,必须通过教师进修和培训等方式先改变教师队伍的生命道德状况.


其次,中小学的教学体制要走出以单纯传授知识和应对考试为中心的误区,逐步调整到兼顾知识和生命的正轨.须知,学校教育本来只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阶段和一项活动而已.人又如何能够牺牲十几年的生命时间去专门学习知识和应对考试呢?知识作为人类几千年来文化和文明成果的集中表现对于个人来说当然非常重要,无论是对于个人的理智开发、情感陶冶、道德培养、意志锻炼还是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和现代人而言,都是如此.但是这一切教育活动都只能根植于生命.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看法,求知本来是人的天性④.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大部分学生们会觉得学习是一项苦不堪言的重负?我们可以合理地理解为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与人的求知的生命兴趣不合的.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当前学校教学活动必须冲破知识和考试监狱的体制性牢笼,重新恢复知识与生命的天然联系.

再次,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课外活动也需要改变和丰富完善.就教学活动而言,所有科目都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与生命道德相关.比如,以初中或高中生物课讲人的生产这节内容为例,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即:生命从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的结合开始,经过一家人特别是父母亲九月怀胎的艰辛,最后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本身是一份礼物,一份给世界的礼物.还可以结合像前述南京金陵中学所做的一些活动来讲解这部分内容.这样,学生更能够产生对生命奇迹的欣赏、赞美和感恩,也就更能够以一种道德的态度去理解和对待生命,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⑤.在现有的学科教育以外,也可以另外开辟一门名为“生命道德”的专题课程,集中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例如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或历史问题,开展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等.在学习方式上,则要注重学生的体验、自主探讨和与他人合作、对话等.在学生课外活动方面,学校要充分利用班级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仪式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中小学要建立心理干预和救助机制.前面三点都是积极采取的正面措施,而这一点则是针对潜在的和已经发生的伤害事件而言.中小学生涉世不深、情感脆弱而情绪波动大,在学习生活和与老师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极易出现矛盾,他们又没有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急需经验丰富和敏于觉察的成年人对他们进行开导.

以上我们就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进行了分述,但是我们必须明确一点:生命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中小学生另外一个主要的活动空间——家庭,也有许多积极和消极措施可以采取,比如说杜绝学生接触电视和网络中的暴力场景等.家庭生命道德教育是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的基础和有力补充.此外,整个时代的精神氛围是学校生命道德教育得以展开的宏阔背景,我们同时寄希望于社会各个行动主体特别是媒体和文化产业内的有志之士能够共同努力,使我们的社会形成一种道德的生命观.

[注释]

① http://hsb.hsw./2007-12/08/content_6709017.

② http://news.sina../s/2008-11-27/105416736675.s

③宋菊芳.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2):32.

④ 参见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⑤至于其他学科的教育活动如何贯彻生命道德精神,虞萍(2008)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可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慧.生命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陈丽英,潘建华.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生命道德教育的理论建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9).

[3]梅萍.提升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感和幸福感[J].江苏高教,2007(3).

[4]程红艳.生命与道德——兼从生命的角度谈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3).

[5]宋菊芳.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问题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2):32.

[6]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7]南京一些中学引入“生命化道德教育”.新华日报,2005年10月17日,B01版.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