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教育科学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795 浏览:82711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面对2l世纪国际竞争加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要求,面对人民群众对上好学、接受良好教育的新期盼,面对社会变迁和多元发展的新格局,我国教育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将面对诸多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往往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难以解决根本问题,需加强顶层的制度设计,努力消除教育的体制性障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对于进一步从人终身发展的角度重新构建、充实具有终身教育意义和特征的现代教育体系,对于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据出与发展.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同志于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正式提出来的,并被写入、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

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相近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2004年,《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1)“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将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与“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叠加起来的一种表述.(2)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表述中,“现代教育体系”替代了“现代化教育体系”,更加简洁、准确.在这里,“现代”应该不是诸如古代、近代和现代的时间概念,而是好的、理想的价值概念.因此,“现代教育体系”是相对于传统教育体系而言的新型教育体系,是比传统教育体系更好、更理想的教育体系.传统教育体系以传统普通教育为主体,形成了“知识本位、学科导向”的基本特征,纯知识形态的考试选拔标准和相应的单向度学校教育体系.它是教育不够发达、不够普及、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社会分工比较简单时代的产物.现代教育体系则是在现代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深刻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和全体社会成员自身发展的全面需求的适应性.(3)“现代教育体系”前面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限定词,也比较好理解.其中,“中国特色现代教育体系”是指我国的现代教育体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则是从意识形态方面明确了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及各种形式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衔接而构成的整体.其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办学体制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其核心是教育层次结构与类型结构.前者是关于不同层次教育的纵向衔接问题,后者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沟通问题.

二、我国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进展与问题.

60多年来,我国建设现代教育体系取得长足进展.主要表现在:

一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我国已经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贯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初步满足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要以及社会成员接受基本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的终身教育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二是我国教育体系整体层次结构完整,与国际主流的教育体系基本类似.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为六个层次和两大类别,即从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的六个层次以及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种类别.其中,大学和研究生教育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制度;职业教育包括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这个教育体系在层次和类别结构上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的教育体系基本类似.

三是正规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普及水平逐步提高.据2011年统计,幼儿在园人数3424.4万人,比2002年的2036.02万人增长了68.2%;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0.8%,比1998年的70%,提高了20.8个百分点.由于人口下降,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减少,义务教育在校生为14993万人,比2002年18844万人减少了20%;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从2002年的90%提高到100%,巩固率91.5%.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4678万人,比2002年1683.81万人增长了177.8%,毛入学率达84%,比2002年的42.8%提高了41.2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校生3167万人,比2002年1513万人增加了109%,毛入学率26.9%,比2002年的15%提高11.9个百分点.

四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同发展.历史上,我国职业教育长期没有得到应有重视.进入21世纪,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到2011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比例为48.74%,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实用技能人才.

五是非学历教育迅速发展,国民学习机会和途径显著增加.全国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进修与培训蓬勃发展,各种资格证书培训进展明显,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迅速,更好地适应了促就业、保民生及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实施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为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201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到18500万人次. 但我国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完善的地方:2(1)我国教育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不能很好地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对不同层次实用人才的需求.(2)教育体系还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主要表现在:继续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能受到应有重视,教育资源共享程度不高.(3)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之间尚未形成有效的沟通与衔接.(4)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等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各类人群获得的教育机会不均等.(5)教育体系开放性有待提高.我国在校际之间、地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学历学分互认还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障.

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战略任务.

为实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我国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努力构建一个“面向全民、怎么写作终身、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立体开放、既相对稳定又有一定灵活性的”现代教育体系.在未来十年,要努力完成以下六大战略任务: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学前教育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学前教育仍是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突出.加快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是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学前教育纳入政府公共怎么写作体系,大力推进普及.二是加快提高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做到五个坚持: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怎么写作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着力破除制约学前教育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为幼儿和家长提供方便就近、灵活多样、多种层次的学前教育怎么写作;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三是明确政府责任,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到上世纪末,我国用15年的时间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进入21世纪后,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2008年以后,我国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发展,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义务教育普及是在较低的起点上和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的,存在着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质量有待提高等突出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一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校舍建设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班额标准,在条件具备的地区逐步推行小班教学,配足配齐各科教师,开足开齐规定课程.二要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在全国或省(区、市)范围内,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城市和县域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推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均衡发展.

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

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快速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使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在校生达到4700万,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这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优化教育结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措施.

为实现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上述目标,一是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统筹协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合理确定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二是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扶持力度,财政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这些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三是大力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要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四是强化政府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责任.县级政府负责筹措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以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缴费为辅.五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要探索普通高中公办学校的多种办学形式,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高中阶段教育.

目前,普通高中办学“千校一面”的问题比较严重,难以满足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特别是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需要.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求普通高中教育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从以往单纯注重升学转变到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成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其次,推进普通高中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和落实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普通高中学校评价办法,改变对学校“一刀切”的评价体系.再其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加快了职业教育发展,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我国产业发展需求,促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为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

要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半工半读,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情况,适应现造业和怎么写作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大批技能型紧缺人才.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怎么写作“三农”的能力.

面向市场灵活设置专业,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拓宽毕业生继续学习通道.加强职业院校实习培训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6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3%,提高到1978年的2.7%,再提高到2011年的26.9%,高校在学总规模达3167万人,大学生数量居世界前列,高等教育总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还较低,从长远看我们还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发展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教育,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各类高等院校协调发展.

高等教育要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怎么写作、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大力气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在知识更新、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等关键环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要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要着力强化基础研究,同时重视提高应用研究水平,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要增强社会怎么写作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建成若干国际一流大学,努力使更多的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高质量、多样化的创新型人才,增强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怎么写作和人力资源强国怎么写作的能力;要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高等教育要走有特色、高水平发展路子.发挥政策指导作用,加强高等学校分类管理.(1)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加快高等学校分类发展.继续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深入推进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重点建设一批地方高等学校,在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怎么写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大投入,增加数量,提高质量,为生产、怎么写作、管理一线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高等学校要合理定位,办出特色.各级政府要综合运用立法、拨款、规划、信息怎么写作、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为高校的自我定位和自主发展提供空间.高等学校要确立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依法自主开展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怎么写作,自主制定学校规划并组织实施,自主统筹安排经费使用.要结合自身怎么写作面向,不断调整、确立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类型等方面的发展重点,增强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逐步形成各自办学特点.

6.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是满足广大社会成员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迫切要求.相对于日益增长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巨大需求来说,继续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要更新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尊重学习、尊重技能”的社会风气,不仅承认在正规学习系统取得的学习结果,而且承认在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系统取得的学习结果,转变学习范式,从注重学年制下的学习期限转为注重学习者学习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能够做什么.(2)以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为核心,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学校和教育机构都要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干部提供多种学习形式.要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怎么写作领域进一步拓宽.(3)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怎么写作,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怎么写作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4)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城乡社区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育培训网络,建立一大批学习型组织,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类教育培训活动,大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5)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实现全民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社会环境.其教育对象是面向全体人民,贯穿人的终身,体现它的全民性和全程性;其教育形式是因需施教,学以致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兴办什么样的学校,使人人都享有终身教育的权利与机会,这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根本保证.

总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关键是要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构建一个各级各类教育结构合理、相互融通、多元开放、公平高效的教育体系,而且具有人人能选择、生生显个性、个个可成功的机制,我国教育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和个人多样化学习的需要,择校、学业负担过重等难题才会迎刃而解,教育的满意度也会大大提高.

[注:本文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0年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研究”课题的成果(课题批准号:GY2010031).]

(责任编辑 冀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