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的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01 浏览:104517

摘 要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启发式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启发式教学思想是课堂教学启导艺术的核心和精髓.

关 键 词 :创新教育;艺术;教师

一、“启发”溯源

“启发”一语,最早见于《论语.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释曰:“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通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苏东坡投石击水,使得秦少游在搔首苦思,预言不能之时如梦初醒,写出“投石冲开水底天”的诗句,对上苏小妹的“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上联,进而取得花烛洞房的“入门券”,便是苏东坡切中“愤悱”之机的“启发”.

继孔子“愤悱”说之后,《学记》中又提出了“善喻”说,既要善于诱导学生去理解问题,去探求知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则认为,教学要使学生“本心乐为”,“学者先定其情,而教者导之以顺.”可见要掌握好启发艺术,一要熟悉学生的情感心理,调动学生的内在动机,使“愤悱‘时机成熟;而要因势利导,促其“异想”,使其“天开”,豁然开朗而别有洞天.

二、创造“愤悱”环境

孔子认为,教师应在学生达到“心愤口悱”这种环境时,再加以开导、指点、使其产生“顿悟”,才能发挥“启发”的功效.如何创造“愤悱”环境呢?笔者认为教师要首先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把自主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切实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看轻“师道尊严”,要给威严而神圣的课堂“松绑”,变注入式为研讨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思和担当小老师的个体,当师生的情感处于和谐状态时,学生的理性和情感就处于和谐状态,此时,情感调节的理性、无意识调节的机能变得以充分发挥.

其次要潜心创设“心愤口悱”之机.例如《悔的边缘》一课,当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原因使本文这个本来有头没尾的“情节”给我们以完整感这个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的启发:年轻人在摆脱了老人以后,在悔的边缘想到什么?老人发现自己的钱包被偷后,在悔的边缘想到什么?把他们的内心活动连贯起来,学生就会想到两种心理构成因果关系,也就是老人做的越多年轻人回归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大.这样小说的结构就是完整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巧施启发艺术,进行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要求既要发展学生智力,又要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力的培养靠能力活动的锻炼和积累,启发是培养学生智力的手段之一,而激发兴趣是教师启发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兼以诱导感情,启迪思维,使学生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转化为内驱力,从而进行创新教育.

1、激趣.教师以简洁的话语设置学生思维的荒漠,诱发其思维的灵感,撩拨其兴趣.如在讲授《孔乙己》时,可让学生思考:孔乙己叫什么?孔乙己是他的名字吗?孔乙己读了一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呢?要注意启迪学生于平易处生华,诱其思维的涟漪荡漾在兴趣的湖水之上.另外,启发学生的动作语言,可培养学生的创造实践能力,如做一下孔乙己先后掏钱的两个动作“排”和“摸”.

2、求异.打破思维定势和从众心理而独辟蹊径即为求异,求异的过程即为创新的过程.如在讲授《贾芸谋差》时,可设置此类问题:贾芸与舅舅的对话为何听来不像口舌交锋?卜世仁所说话的动机、技巧和品格各是什么?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学生才会发表独到见解;教师善于提倡求异思维,学生熠熠生辉的智慧火花才会不断迸发出来.

3、探佳.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处在不同的层面上,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答案自然迥异,学生难免回答得幼稚或偏颇,但这是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老师应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肯定其新意,并积极参加讨论,在适当的时机亮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供学生参考.既不“越俎代庖”,又不“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探索出最佳答案.

4、联想.通过提问,引发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加深和拓宽对课文的领悟,关键是独创、新奇和合理.如让学生思考:检测若佛来思节夫人把那挂价值三万六千法郎的真项链还给了玛蒂尔德,根据玛蒂尔德的性格和生活观,她会怎样处理呢?

5、点拨.教师于特殊的词、句、段处给学生必要的点拨,使他们领会隐藏在字面背后的含义,从而开窍,悟得读书之法,补充空白.如《祝福》中,让学生思考鲁四老爷的两个“可恶”,两个“然而”,三次“皱眉”,有哪些丰富的潜台词

6、激“问”.即教师通过富有启发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向老师发问,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能力.牛顿如果提不出苹果为什么下落的问题,就不会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如果提不出开水壶盖为什么跳动的问题,就不会发明蒸汽机.明确了这一点,教师去研究和掌握激“问”艺术就很必要的.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