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基础教育若干工作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750 浏览:132769

在2013年来临之际,记者采访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请他谈一谈今后我国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工作的思路.王定华表示,在新的一年里,要在教育部党组领导下,与相关司局密切配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指导基础教育系统抓好重点、难点、缓解热点、创出亮点.

记者:党的十八大会议闭幕之际,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您作为教育部负责基础教育相关工作的司长,怎么理解其中的含义?

王定华:这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人民群众作出的郑重承诺,也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的精辟诠释.当前,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内在优势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以全面实现“两基”为标志,进入了内涵发展为主的新阶段.同时,基础教育仍然是最受社会关注的领域,相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相对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尚有较大差距.要如期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基础教育工作者责任崇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必须适应新形势、顺应新期待、回应新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努力把握基础教育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前瞻性和针对性,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着力促进基础教育公平,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动完善基础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不断加强基础教育管理.

记者:为实现建人力资源强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在2013年这个关键的一年里,您认为基础教育在促进公平方面重点要抓的工作或者说要完成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王定华: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倡导公平,时代呼唤公平,群众期待公平.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是机会的公平,基本要求是让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工作重点是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最直接、最现实、最优先的举措.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城乡统筹、办好每所学校、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也是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生动体现.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一定要把《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落实好.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基础教育的公益性,要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推动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怎么写作体系,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支持力度;要鼓励各地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方面大胆探索,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均衡配置硬件设施,均衡配置教师资源,合理开展集团化办学或学区化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在硬件配置、教师水平、学校管理及群众认可度方面的差距.要树立全纳教育理念,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问题,按学生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实行全覆盖;近期,教育部将与全国妇联、综治委、共青团共同印发意见,指导各地构建起留守儿童关爱怎么写作体系;还要帮助残疾儿童、流浪少年接受合适的教育.通过努力,要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因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就学困难而失学.

记者:中国是个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各地情况不一,促进基础教育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很难有统一的工作模式,要办出各自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您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王定华: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是政府责任与学校努力的关系.政府的责任是保障公平和制定规则,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主要责任在政府,主要手段就是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政府要统筹配置教育资源,着力改善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可以把现有优质教育资源调配辐射到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要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城镇学校班额过大等实际问题.学校也需要作出努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或结成联盟,或以强带弱,实现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第二是硬件均衡与软件均衡的关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要重视图书、设备、校舍等学校硬件建设,同时更要重视软件的提高,抓好教师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择校主要是择师,在当前情况下,尤其要把教师资源均衡配置和教师水平的提升作为关键.第三是均衡发展与提升质量的关系.均衡发展不是限制发展,而是不断共同发展;不是低位徘徊,而是鼓励提高质量;不是放弃特色,而是提倡办出特色,办出品质.坚持在发展中促进均衡,在均衡中促进发展.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提升均衡水平,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基础教育对人一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在解决了“有学上”问题后,今后是否面临着如何“上好学”的新问题?

王定华:新的形势要求我们把工作方向进一步从重视规模发展转到更加关注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上来,抓好一些关键环节.

一要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今后10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采取有力措施,坚定不移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不必再犹豫课程改革要不要搞,而应思考如何把它搞好;不必再纠结课程改革可不可行,而应寻求在教学中把它落实.

二要建设乐教善教的教师队伍.要多措并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要完善教师准入、退出制度,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提高教师地位待遇,激励优秀人才长期或终身从教;为村小和教学点教师发放岗位补贴,让合格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科学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实施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开展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发挥班主任教师的作用;倡导教育家办学,改革职称评聘,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杰出教师学术休检测试点. 三要打造轻负高效的优质课堂.基础教育系统同志们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主业中.教育行政干部、中小学校长要深入学校、走进课堂,了解教师关切,观察学生动向,回应师生诉求,发展难题.教师应循循善诱,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掌握新知识.教育督导人员也要深入教育教学第一线,了解影响教育质量的因素,指导各地建立适应当地情况的、具有专业水准的教育教学监督体系.

四要推广现代教育的方法手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研究教法、精选教法、改革教法、创造教法.通过好的方法,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出神入化的境界.要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全面提升农村学校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教师应善于使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扩充视野.学校要舍得让学生充分使用计算机,宁肯用坏,不能放坏.教育部将与各地一道大力开发优质远程教育资源,精心筹划,完善功能,丰富内容,源源不断地向农村中小学提供,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记者:在更新教育手段过程中,学校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既带来正面的发展,也带来负面的影响.新的形势下要求我们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定华:当今世界,多数国家的政府和人民希望和平发展,保护地球生态,提升人类福祉.许多国家为了自身发展,力图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把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作为国家战略,更加重视改进学校德育,更加重视提高教育质量.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高,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我国教育持续改革发展和对外开放,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开辟了广阔的未来空间.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不断增强.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发展与创新的难得机遇.但是在快速发展和人口迁徙过程中,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带来巨大冲击,道德观念淡薄、守法意识不强、善恶界限混淆、诚信规范缺失等现象比较严重,缺乏理想、见利忘义、贪图享受的倾向也比较普遍.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良好的与不良的信息同时存在,真实的与虚检测的消息鱼龙混杂,一方面先进的思想得到弘扬,而另一方面不实的消息也得到放大.这些新情况对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很大.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加强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礼仪育人、网络育人、制度育人、合力育人,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德育的实效性.根据要求,教育部拟制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意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不能流于空谈,避免检测大空、“高大全”,而必须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阶段特征和个性特点,强化教育引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从中小学生关心的事情抓起,开发德育资源,突出实践环节,营造文化氛围,从而让学生获得道德认识,产生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意志,真正将立德树人工作落到实处.

记者: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着诸多热点、难点问题,如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课业负担过重、收费不规范等,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您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加以缓解和突破?

王定华:在这些热点难点问题中,有的是长期形成的,涉及文化、传统、社会等多方面因素,情况较为复杂,我们一直在努力解决但始终没有解决好.这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明确方向、正确对待,又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通过加强研究、规范管理,逐步予以化解.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是继续缓解择校问题.择校现象背后有复杂的社会原因,在大城市解决择校问题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能坐视不理、听之任之,而应有所作为.各地要以大城市为重点,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的法律规定,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之招生范围.鼓励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鼓励把现有分设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对应起来,让小学生直升对口初中,支持初中与高中分设办学.提高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各初中的比例.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打“组合拳”,综合施策推动解决.包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安排在校时间;抵制教师有偿家教;取消各类“占坑”培训;严格教辅资料管理;丰富学生校外生活;减轻过大升学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更新观念;加强减负督导检查.通过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出校园接触自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增强动手能力;通过减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阳光体育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升身体素质.

三是规范学校财务收费.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使用监督,确保经费使用安全、合理和有效.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指导,督促各学校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严格预算执行,做好财务决算,强化会计核算,切实加强学校资产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学校代收费行为监管,规范学校或教育部门接受社会组织、个人捐赠行为,禁止收取与入学升学直接挂钩的捐款.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会导致很多问题,要坚决予以取缔.

记者:农村中小学布局问题是备受关注而又看法不一的问题.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今后应该如何规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王定华:中小学布局和数量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随着学生的数量、分布和教育发展需要有增有减.在“两基”目标实现后,随着农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城镇化的加快,义务教育开始由“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提高质量成为新世纪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2001年至2010年,全国小学由49.1万所减少到25.7万所,其中农村减少了20.5万所.全国初中由6.7万所减少到5.5万所,其中农村减少了1.1万所.全国教学点由11.4万个减少到6.7万个,其中农村减少了4.5万个.总体上看,布局调整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办学水平、优化了教师队伍、促进了教育公平,但也出现了忽视群众意见盲目撤并学校的现象,从而造成学生上学远、路途交通不安全、农村学校萎缩、县镇学校班额过大、农民群众负担加重以及校园校舍闲置等突出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加强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要稳定农村学校数量.要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关系,把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作为学校布局调整的首要条件.地方各级政府要保障所辖区域内学校数量与学龄人口数量相匹配.省级政府制定学校网点布局和怎么写作半径的量化标准,小学低年级学生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尽量就近走读,确有需要可适当集中,初中根据实际确定走读或寄宿.

二要严格布局调整程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由县级政府牵头调查、论证、听证和公示,广泛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撤并学校要充分听取学生家长、村民自治组织、乡镇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在各方意见不一致或多数学生家长反对的情况下,应暂缓实施.学校确需撤并,要在研究提出解决后续问题的措施后报上一级政府审批.实施经批准的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或方案,也要先建后撤,平稳过渡,好事办好.

三要解决撤并伴生问题.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因学校撤并导致学生上学远以及上学不安全的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寄宿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管理,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在公用经费拨付、教师配置、设备配备上实行特殊政策.对于需要保留的教学点,要提高生均经费拨付标准,按班师比和课程实际需要配齐合格教师,并通过中心学校教师巡回教学及现代远程教育等手段保证教育质量.上学路途较远的地区要因地制宜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或校车怎么写作,保证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对于因布局调整闲置的校园校舍,要做好再利用或妥善处置工作.

四是减少班额过大现象.据教育部2011年统计报告,全国小学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小学全部班额的13 03%,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5.42%;全国初中56人以上的大班额占初中全部班额的51.34%,其中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占14.76%.班额过大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成长,还给学校管理带来很多困难.解决这一问题,各地要有所作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施扩容改造,通过新建、拆分、分流等形式,让当地学校班额趋于合理.用3-5年左右时间,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不超过50人.有条件的地方或学校,可实行小班化教学.

记者:您刚才提到做好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工作,可否介绍一下有关情况及教育部的考虑?

王定华:据2011年普查,全国共有不再用作义务教育的闲置学校13.17万所,涵盖校园面积40402万m2,校舍面积7194万m2.现有闲置学校中完全闲置不用的占45.40%,其余有的被用作举办幼儿教育、成人教育,也有的成了村里的文化、卫生设施.县城闲置学校很少,乡镇的占一定比例,最多的是在村里.多数闲置学校是20年前建成的,70%以上闲置学校的土地归乡村集体所有,30%左右的闲置校舍年久失修已成危房.多数闲置学校由于闲置时间还不长,校园尚未改变用途,也未恢复为可耕地,如能及早有效再利用,可防止教育资产流失.

在实际操作中,一要科学规划、教育优先.根据区域内教育发展实际制定义务教育阶段闲置校园校舍再利用规划,并纳入城乡总体规划.要与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相结合,与拓展校外教育资源相结合,与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相结合,与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和终身教育体系相结合,优先保障当地各级各类教育需要.对闲置学校的桌凳、仪器、图书等资产应登记造册,实行“物随生走”,保证教育资源得到最佳利用.二要依法规范、明晰权属.对于权属明确的义务教育阶段闲置校园校舍,及时确权手续,科学合理再利用.对权属存在争议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程序进行确权,权属明晰后进行再利用.三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每一所闲置学校的区域位置、历史沿革、建设规模、房屋现状等状况,对闲置校园校舍进行科学评估,确定用途,制定合理的再利用或处置办法.盘活闲置校园校舍资产,防止失管失修,发挥资产效益.

记者: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基础教育的改革创新必不可少.您能谈一谈2013年基础教育在完善体制机制上将有哪些新的亮点?

王定华:新的一年,基础教育工作要在不断形成改革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进行创新,重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1.实行改革试点机制.

各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一,千差万别,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发展、用一个模式推动工作,一些重大问题的解决依赖于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依赖于各部门的协同努力.因此.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以创造性应对工作的艰巨性,以多样性应对事业发展的复杂性和差异性.全教会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审议的第一个文件,就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国务院专门召开电视会议,对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进行系统部署.下一步,改革试点将从人民群众关心的基础教育领域重要问题入手,允许试点地区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努力解决深层次矛盾,力争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关键环节、配套条件等方面形成典型经验与政策创新,探索推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改革试点,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改革试点、投身改革试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保护好改革的积极性,推动改革走向深入,如何确保人民群众享受教育改革成果,成为要高度重视的突出问题.各地要不断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动力,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确保改革工作有新突破、新成效.对于一些地区采取的行之有效的办法和取得的成功经验,有必要加强指导、及时总结,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完善投入保障机制.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这是国务院和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实现4%目标,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分解落实和地方教育财政责任,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全面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等.国家把增加的教育财力,用于包括中西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贫困生资助等优先领域.基础教育战线要抓住大好机遇,多出好主意,多提实项目,把基础教育经费“蛋糕”做大.要依托电子学籍,掌握准确信息,切实把经费配置好、使用好、监管好,发挥资金效益,优先推动基础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3.深化协同配合机制.

教育部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已签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明确了面向2020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构建起了与地方协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2012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还召开了相关会议予以部署.各地要以此为契机,推动各地落实好备忘录各项承诺.要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认定机制,有效开展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各地也要广泛建立健全各种有效工作机制,争取政府支持,调动社会参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4.建立电子学籍机制.

本着科学、方便、快捷的原则,尽快建立与国家基础教育信息化平台对接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以居住地学龄人口为基准的义务教育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机制.县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做好数据的采集和日常管理工作,为及时掌握学生流动状况提供有效支持.通过完善学籍管理,真正掌握各地学生数量和流动情况,不但有助于解决“吃空饷”问题,还可促进“控辍保学”,逐步实现学籍科学管理.在人口流动迅速的今天,有了电子学籍,可以推动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为实行合理的异地升学打下基础.

5.保持安全稳定机制.

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生命不保,何谈教育,何谈幸福,何谈发展?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是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教师是不称职的教师.要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普及必要安全常识.要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平时多一次安全演练,危难时刻就多一分生的希望.积极探索学生接送办法和校车怎么写作管理方法,摸清辖区内学生出行方式和学校及家长租用车使用情况,提出管理意见和办法.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督促落实安全责任,切实加强校车及驾驶人源头管理,杜绝问题车辆接送学生上下学的行为.加大对校车的投入力度,购置安全性能好的校车.同时,要发挥城市公交和农村客运的作用,根据实际实行保障安全、方便学生的多种学生接送模式.要加强人防、物防、技防,搞好校园安保.要依法划定安全责任,广泛推广校方责任险,避免因噎废食.注意化解各种矛盾,防止群发事件,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