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更新时间:2024-01-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447 浏览:117553

摘 要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图书馆应充分利用其资源和特点,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阅读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关 键 词 :图书馆,信息素养,阅读能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的教育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这就意味着图书馆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担当的责任也越来越重大,它要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求知途径和信息资源,使学生的智慧潜能得以良好的启迪,使学生获得素质教育和升学考试的“双赢”.新环境下,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将得到不断提升,从而更利于实现最佳的综合育人效应.

一、培育信息素养,推进素质教育

随着新课改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学校的教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原来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育的重点已经放在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他们的一般素质上,这给中学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我们应抓住这个契机,不断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赋予的新内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新课改怎么写作.

1.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本质

信息素养主要含义是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也可以这样理解:信息素养指的是“能够利用信息工具和主要的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社会发展对人们的新要求,是人们通过教育和日常生活积累起来的,在解决实际或决策中所需要的信息观念和信息能力.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人们敏锐的信息观察力,善于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为实现个体的行为目标怎么写作.

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一种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因此,使受教育者认识信息素养的内涵及本质是提高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如果说一个人需要成功的话,那么图书馆则是他求发展的重要场所.因为图书馆存在的魅力在于它通过自身独特的功能来发挥,提高整个民族的内在素质和文化水平,推进人类社会的理性化、有序化.一个有作为的人,一生都离不开图书馆.

2.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我国信息素养较早应用于教育界:2000年,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发布,对我国21世纪的学生提出了信息素养教育和培养的目标,中小学校开设本课程,确保了中小学生能在上大学前便能学习到基本的计算机技能,为接受高等教育和社会再教育做好准备.它为中小学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依据.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对比发现:信息素养教育在中小学,只是以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教育)等形式存在,它属于工具性课程,易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属于“次科”、“选修课”,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今天,很可能要让位给“主科”、“必修课”;信息技术课程侧重技术而非信息,侧重信息获取的方法而非信息的加工和创造,造成了学生信息开发能力不足等.这说明我国对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对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形式、内容、深度和互动性都缺乏认识和创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意识是创新意识的源泉,信息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动力,是加速器.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新环境下,图书馆应担负起重任,它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培养阅读能力,拓宽素质教育

如果说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需要,阅读就是拓宽素质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是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寻求完美独立的自我品格的最好途径.阅读能力被称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灵魂”.

阅读,作为图书馆存在并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动力,现在乃至将来都是各级各类图书馆赖以传承和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道德修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青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图书馆应利用自身优势,以其丰富的、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馆藏资源,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通过创造和谐融洽的阅读环境,提供全方位的怎么写作,使学生与图书馆“零距离”接触,全身心“与书进行生动的热烈的对话”.将读书活动与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借助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可针对学生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同参与,共分享”“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等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从书中、从身边的人和事中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养成良好习惯,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图书馆老师作为组织者,对活动目标进行介绍,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力和心理特点和他们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同时选择和提供大量既有吸引力又适合主题活动的各类读物,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阅读热情,他们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的查阅到图书馆里大量有关祖国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伟人业绩、文化艺术、人生与修养等书刊资料,提高了学生民族自豪感和集体主义责任感.增进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在图书馆里,在书的海洋中,同学们的情感和心灵有了一个与之呼应而充满着悠扬回声的空间.他们的思想境界拓宽了,集体主义感增强了,在彰显个性的基础上,树立起了换位、合作、沟通、双赢、分享、超越的道德新理念.有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也会自然养成.


2.培养阅读习惯,奠定良好基础

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别人的强制,能自然而然地进行阅读的种种活动.特点是“自动化”.学生时代形成经常阅读、全面阅读、创造性阅读的习惯,定能为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喜欢阅读的孩子不容易变坏,这个判断看似简单,其实有着深刻的道理.曾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的话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如果要补充的话,可以这样讲“唯读书成为习惯则可改变气质”.俗话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在当今的阅读行为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力量的存在.那么,怎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习惯的培养要有一定的条件和要求.目前阅读习惯养成中存在着两大缺陷:没有真正考虑到习惯培养中存在的兴趣因素和有效时机.因而造成了阅读习惯培养上的根基不牢,没有形成自身的定力.因而,既经不起自身的消解,更抵挡不住外界的诱惑.稍不留神,就会误入歧途,甚至造成一失足成千古恨.

综上所述,图书馆应适应时代的要求,以其资源的优势,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打破学科教育的封闭性,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的、智育的、兴趣的读书活动,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利用图书馆丰厚的资源,发挥其各种能力,钻研有趣的、引人入胜的、紧扣时代脉搏的书籍,点燃他们理想的火炬,使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山西长治二中图书馆;山西;长治;04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