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家庭教育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17 浏览:141813

摘 要 :作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张之洞的家庭教育思想体现了时代特色,引领了社会潮流.他善于利用矛盾的教学内容,取长补短;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依势而行;教学模式讲求区别对待,发展个性;教育情感彰显真情实感.

关 键 词 :张之洞;家庭教育;方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无论出掌文衡,还是迭膺疆寄;不管是职责之内,还是权限以外,“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1]张之洞把兴学育才看成是乐事、趣事,亦或是对自己才智、学识的挑战和考验,更被其看作是自己终身未尽的事业,这些在其家庭教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是张之洞家庭教育有别于其社会教育,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教育者的特点所在.

一、善于利用矛盾的内容教学,取长补短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内容取材相当广泛,传统的、古代的、中国的、西洋的无所不包,只要有益时政,有效民生,有利于个人修养的,皆在其所选内容之列,而且有些内容在当时来看还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对立性.

其一,学术上,张之洞力主汉宋相兼.汉学和宋学都是经学的传统流派,但二者在学术路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张之洞强调通经既需要汉学的认真读书,同时又需要宋学的深入穷理.张之洞则以“学以致用”为基础,把原本学术途径各异的汉学和宋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实了其教育内容.

其二,学问上,张之洞力主博采中西.张之洞认为,把中学和西学绝对的对立起来,与理不合,与时不济,与国无益.张之洞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1]的前提下,强调中学“正人心”的同时,“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1]做到“新旧兼学”、中体西用.

就人生哲学而言,这与张之洞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张之洞深知“舌以柔而存,齿以刚而亡”[1]的道理,奉行“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张之洞善于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地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原因.但是从更基础的层面来看,这种交融更需要执行者高深的学问和精到的素养来作为基石和驾驭的前提.这正是张之洞的家庭教育能够引领时代的原因所在.

二、学无常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依势而行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方法切合实际,非常注意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调整,其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无微不至,小到年幼的稚童,大到成年的子孙,张之洞都谆谆教诲,把教育子孙后代作为趣事和乐事相待.对成年或出仕的子孙,张之洞更注重道理的训明和行为的榜样作用.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根据年龄阅历,施以不同程度的言传和身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利用族规、家风等各种传统的手段,加强对子孙的教育.张氏家族明代迁自山西洪洞,后定居直隶南皮,人丁兴旺,族支发达,谓“东门张”.张之洞以祖上之为官行事之“廉”和“勤”训示后代,他常以自己父亲“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2]来要求后代,秉承先辈清廉耿直之风.张之洞还“以二十字叙子孙辈行,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2]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优良的族规、家风,不但能安身立命,还要以此发扬光大张氏一族.

第三,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张之洞教育子女注重实效,形式不拘一格,评点子孙书法,指挥他们立身处世要有骨气;讲论诗文辞赋,引导子孙加强性格、情操的修养.湖广总督府后有一花园,张之洞每到案读倦劳之时或午后,常于此小憩.此时,儿孙绕膝,或卧或立,正是之洞给子孙讲经论古,解疑布道之时,在安享天伦之中,教育后代立志成长,这就是他认为的“极为天伦乐境”.[1]张之洞“才名噪都下”[1],书法虽不成一家,但在当时也为佳作,他曾给小女仁霁题唐诗人高适之作,“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在之洞熏陶下,仁霁成为当时有名的才女,有诗集《时晴簃闲草》存世.

三、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育模式,个性发展

张之洞对子女的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有所不同.

其一,“西学必先由中学”.先以中学打基础,树立牢固的忠君爱国品质;再采西学应时事,增强处世立命的技能.强调通西学必先通中学的同时,也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和思想素质的教育相结合.

其二,强调教育的年龄差别.幼儿思维能力不成熟,这一阶段重启蒙,以娱乐为主,传授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成年后培养目标则变为“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3]所以教育应该“深者为高材生劝勉,浅者为学僮告诫,要皆审切时势,分析条理,明白易行,不为大言空论.”[1]《书月答问》举书二千余部,“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点雅记,各适其用.”[1]也是此意.

其三,男女教育有别.张之洞曾在致叔父的信中说:“小妹诗境想更进益,前两月曾得其手书并诗,极有清句,深可喜也,努力好学,当为在京求一佳胥,勿在黔中草草说定也.”[1]可见张之洞对女子的教育目的就是“涵养女子德性,使知高其品位,固其志操.”[3]使之成为贞静、顺良、慈淑、信实、勤劳的“才女”.

四、以“情”为立教之基,以“真”为施教之本

张之洞“植躬廉正,秉性忠纯”[1],教子也注重以情化之,以真感之.

首先,张之洞讲求教育子女的融洽环境,以亲情作为纽带来感化后代,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

张之洞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如其为人一样,注重情真意切,不做作,不刻意修饰,反对客套和遮掩.他结合幼儿的特点,善于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家庭教育自然、亲切,不落俗套.

其次,张之洞以“真”为家庭教育的施教之本.其教育内容讲求真实,教育方式追求真切,教育情感体现真诚.

张之洞临终之时,对子女感慨自己的一生,叮嘱子孙,“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4]张之洞客观真实地评述自己的人生,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训诫子孙要志做君子.即将撒手人寰,张之洞也有遗憾,学术、治术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他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激励子孙奋发向上.面对日益腐朽的晚清社会,张之洞训示后代“不可自居”,要“志在报国,勤学立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意更真,撇开张之洞忠君卫道的封建立场,更让人感受到他正直的为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此时之言,当是张之洞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亦是对子女最后的教诲,与其平常的家教更是表里如一.

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张之洞以其特有的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精巧细致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向上、情真意切的教育感情,教育子女激流勇进,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反思这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