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下的数学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842 浏览:141664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和推进以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要,使得教师意识到不断更新和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课程改革.从而推进整个课堂教学由老师的教向学生的自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自我活动、自我探索的基础之上.为学生阅读自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创新营造氛围.


我校作为一个课改典型学校,多次派出考察团赴外地取经,我有幸到山东杜郎口、杭州外国语学校、北京四中等学校.眼界得到了拓宽,思维得到了解放.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这两大块上做了一些探索.

一、重视课堂教学

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下,无论何种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脱离课堂教学.并且课堂教学使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我们需要改革的只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使其适应当今的教育课改.

(1)“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张孝达老师提出:淡化概念,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整个知识,真正理解概念.概念只是一个外象,只要学生对问题有了他自己合适恰当的理解,概念的定义完全没必要让学生去记忆.随着他自己学习历程的增长,他的理解也会修正和拓展.

数学课堂上不能老是教师费劲的去讲解题思路、技巧去搞应试教育那一套.而是把学习的权力放给学生,淡化老师必是传授者,学生一定是被接受知识者.让学生自己接触、思考、消化新的知识;也许学生就可以将外在知识内化,同时将内化的知识外显于老师,使老师从身上学到新的东西呢?老师再反馈给学生,形成一种大循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一些实质性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告诉了我们实质最重要.注重实质的另一个要求是使学生发散思维,利用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事物.

(2)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思考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是因为尽管他们思考的东西是前人知道的,但这过程――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激发的兴趣;对他们来说,都是新鲜的、未知的、是有创意的.老师要使学生意识到独立思考很宝贵.要鼓励他们形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我在教学过程提出让学生“大胆想、大胆说、大胆做”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我通常去赞扬他们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学生的创造和尝试,而不是横加干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我们认为错的也许就是对的,不能用老师自己的眼光看问题.

(3)重视数学学科文化(即理念文化)

德国学者古茨塔克勒内豪克曾经说过:“片面性是我们时代的一种病态,它应当被强有力地加以拒绝.人的‘范围’有诸多环节,在‘完整的人’的范围内只把某一个别环节绝对化,这属于我们时代的精神分裂.”当一个社会偏执于某种单一的价值取向时,则这种被选中的单面的一极,就会成为全社会普遍崇尚的统一模式,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尺度.这样一来,其性质与意义就会不知不觉地发生畸变或恶变,即使原本合理的思想、原本积极的效应也很可能转化为其反面.

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除了数学知识本身外,还需要形成个人的数学文化素养,对问题认识的更深刻,解决问题更有效率.数学思维是科学思维的典型,它能帮助个人在各个领域高效处理问题,发现事情的本质所在.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课本、利用课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索;然后拓展出去让学生展开思维把问题发散形成新的问题.再次,把与问题有关的数学史、人物介绍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去充实自己的数学文化.

数学课堂应该再现数学的文化情景,而不能成为单纯的数学工具主义的阵地.数学教师要大力倡导数学的人文主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避免功利主义下造成不完善的人性和心理分裂.

(4)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首先,在教学中我调查研究班内从来不提出问题的学生、问题提的少的学生.鼓励他(她)们每天提出一个问题;同时把经常提问题的学生提的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进行指导让他们提的问题有深度一些.其次,按学生不同的层次给出课外读书目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丰富学生的数学课外活动

1.鼓励学生写数学周记

写数学周记可以让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经验得失形成反思的意识,养成回顾、总结、反思的习惯.并且数学周记让师生之间有了一个沟通的纽带.

当然数学周记写作要对学生以指导.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数学周记的目的.让他们形成自觉主动地去想写.一般的写数学周记的目的有:(1)自己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什么因素使自己对数学学习产生不了浓厚兴趣,什么因素使自己对数学感兴趣.(2)应该记下自己感到重要的事情(即使别的学生不是那样认为),以及在脑海中偶尔产生的一些想法.

2.借助游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我在课外让学生接触一些数学趣闻,一些与数学有关的游戏.比如:有三堆火柴棍,每堆的数目是任意的.双方轮流拿走火柴棍,每次只能从一堆里拿,拿的数目不限.甚至可以把一堆全拿走,但不许不拿.谁能拿到最后一根火柴就是胜者.若游戏的双方都熟知获胜的策略,显然三堆火柴的初始数目便决定了游戏的胜负.

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有的用到了反推法、有的用到建模法、有的用到检验法等等.既解决问题,又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通法.比老师讲给学生记忆深刻多了.

作为内地学校我们在课改上没有沿海、南方发达地区做得好,我只是借助课改的浪潮做了一点摸索,不足之处请大家指正.

相关论文范文